三国演义里郭嘉怎么能和诸葛亮比?

  • d
    dragong
    没有战, 我们一直是在心平气和地讨论历史...
  • x
    xxxdddhhh
    演义里当时是孔明最牛逼。。。。。。。
  • 白马银枪
    这是蜀亡时蜀国综合实力
    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米四十馀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采绢各二十万匹,馀物称此。
    看来蜀的老本还有很多..............................
    姜维的人际关系本来就不怎么好,都说了蜀人反对他连年用兵.蜀国没有史官,蜀志都要靠陈寿深入蜀地搜集整理.既然这样你认为姜维在三国志中受到的评价能好吗?
  • l
    lonesomer
    历史没有如果。但蜀地狭小,人才匮乏,非长久可徐图天下之地。倾覆只是必然之事。
  • d
    dragong
    既然老本还有那么多, 可见连年北伐并未对国家造成压力嘛, 这是你想说的么?
  • 白马银枪
    这可是你自己说的,一冒头必败.你怎么知道冒头就必败?只凭那一次?
    我认为避而不战不带贬意,而龟缩不出明显带有贬意.
    我其实很想知道你有没有认真的看过我的回贴.
    司马懿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祁山的时候,采取的是主动防御,也就是说并不是像张颌所说只将大军驻扎在一处做守势声援祁山.而是主动追踪蜀踪迹,但并不交战.只是咬住蜀军不放,使蜀军不能很机动的随意前进.这不能叫龟缩不出吧.
  • l
    liuyicheng
    诸葛的伐魏策略主要就是逼敌决战,因为只有一次性的大量挫败敌军才可能让力量对比处于弱势的蜀汉有翻盘的机会。

    虽然都说诸葛不肯行险,但放在诸葛那个摄政的位置上,一般都不敢行险吧。
  • d
    dragong
    人口增长还会带来粮食消耗...

    北伐时没有造成国家的压力, 就说明诸葛亮治国能力之强.
  • 白马银枪
    对啊,咸承诸葛之成规, 因循而不革是继承了诸葛亮的内政方针才能是以边境无虞, 邦家和一啊.要是他们也和诸葛亮一样连年用兵能保是以边境无虞, 邦家和一吗?
    诸葛亮留下的老本应该是他给蜀国制定的内政方案,不是几个人........
  • d
    dragong
    你这话说得很奇怪...
    司马懿避而不战, 唯一一次冒头就败了, 这不就是一冒头必败么? 本来就只有那一次正面交锋, 何来"只凭"之说? 不只凭这一次, 还凭哪次?
    如果你不爱听"龟缩不出"那也无妨, 我只是站在孔明支持者的角度说话而已, 其实我并没有贬低司马懿的意思, 我前面也说过司马懿的军事能力强于诸葛亮.
  • d
    dragong
    是啊, 方针也好, 接班人也好, 不都是诸葛亮的余荫么? 我说是孔明的老本有什么问题么?
  • d
    dragong
    战争自然不是民心所向, 但诸葛亮有能力让民无怨言. 你怎么能拿姜维的事例来指摘诸葛亮呢?
  • z
    zero3rd
    蜀国灭亡时十人抽一人出来打仗已经是十分军国化的例子了,正常情况下是30-40人抽一个兵,
    诸葛亮如何在六七人中抽一人出来还民无所怨?
  • 白马银枪
    司马懿不敢冒头的事实, 因为冒头就要吃败仗, 所以他选择了最正确的战术
    司马懿在那次交锋失败之前就采取的是避免和诸葛亮正面交锋.他那时候难道就知道冒头就要吃败仗?他本来就是选择正确的战术.并不是在交锋失败之后才避而不战的.
    先搞清楚顺序.......
  • d
    dragong
    民无怨言是有史料证明的, 你如果不相信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 z
    zero3rd
    如果单纯看史书的话,三国志上面说诸葛亮平定南中以后南中不复反,
    但是同一本书里记载了平定南中以后发生的大规模叛乱,甚至在蜀国亡国时都不敢说很稳定。
  • 白马银枪
    一个被神话了的人怎么可能会有人有怨言呢.我不是举了诸葛瞻的例子吗?要真是国力没什么损耗那为什么第四次与第五次北伐要等个三年?前四次可是一点都没消停过.
    我拿姜维做例子是因为姜维完全的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战略思想和重心都是一样的.都是以北伐为主.
  • d
    dragong
    之前就避而不战是因为对诸葛亮有所顾忌, 不然如果是你领军, 司马懿也会避而不战么?
  • d
    dragong
    他还活着的时候就有人神话他了么?
  • 白马银枪
    商秧死了,我怎么没看见秦的老本被吃完呢?
    难道说蒋,费二人一死,诸葛亮制定下来的制度就废了?
    蜀后期还能承担大军连年征战的负担就可以看出,这套制度还有用的很.蒋费二人只是坚决贯彻实施而已.
    况且,诸葛亮那么神话般的人物,谁敢随便改动他所制定的制度?
    不知道何来老本吃完的说法.
  • 白马银枪
    他受百姓爱戴的程度可以看看他的本传
  • d
    dragong
    爱戴就是神化了?
  • 白马银枪
    你又没看我的帖子了.
    早在第一次北伐之前曹睿得知诸葛亮进至汉中地区,并欲率大军向魏进攻,便想先出兵征讨诸葛亮,为此向孙资询问对策。孙资说,从前先帝征讨南郑,进攻张鲁那次作战,开始已处于困难的境地,后来才转危为安,随即便调回了夏侯渊的军队。先帝常常说,南郑简直像一个天设的牢狱,中间的斜谷通道犹如500里长的石洞。武皇帝用兵如神,但一看到蜀国的丛山峻岭之险,再看见吴国依靠江河的阻挡为乱,都能委屈躲避,不责备将士的作战不力,也不争一时的气忿,目的是要等待胜利的条件成熟了才作战,一旦觉得没有办法抵抗就向后退走。现在如若进兵南郑讨伐诸葛亮,道路如此险阻,而且我们已用15万大军去南方对付东吴,征讨蜀汉必然又要征集士卒,这样必会引起天下骚动,增加财物消耗.对这些问题应慎重考虑。孙资并建议说:“如果现在以大将据守险要之地,力量足以抵抗强敌,就可以稳住战场形势,那样即使战士都在帐中睡觉,百姓也会平安无事,几年之后,中国日盛,吴、蜀两国自己就必定走向衰败了。”曹睿听了孙资的建议,便打消了出兵汉中的念头,采取战略上的守势,以抗击诸葛亮的进攻。

    对蜀战略魏早就定好了.不是顾忌诸葛亮.
  • 白马银枪
    难道不是?诸葛瞻的例子就是缩影.爱戴一个人的时候,好事情可以全算他头上,不利的事情可以选择性失明..........
  • 白马银枪
    你拿个蜀汉后期,制度败坏民不聊生的史料来.有几个兵疲民伐的都与姜维北伐有关.
  • d
    dragong
    既然定好了战略, 那为何要三路大军伐蜀?
    更何况战略上取守势, 不等于局部战争的守势. 经过前几次的北伐, 使司马懿认识到了诸葛亮的厉害, 因此有了顾忌也是很正常的.
  • d
    dragong
    你老是那别人的行止来评述诸葛亮, 是很令人困扰的...
  • d
    dragong
    这我不需要证明, 我只要证明孔明在世时的民生就行了.
  • 白马银枪
    自诸葛亮围陈仓后直至230年七月,一年半的时间魏东线无战事.一年多的休养发动一次伐蜀战争有何不可?
    司马懿不是一般人,仗该怎么打他清楚的很.
    前几次的北伐诸葛亮厉害在什么地方了?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你倒说说哪一次的战绩能让司马懿如此顾忌?
  • 白马银枪
    那是别人的行止吗?那是他儿子.他儿子在蜀地尚且如此.那老子还得了?
    诸葛亮的到来,对蜀人就好比久旱逢甘霖.百姓怎么能不爱戴于他.
    所谓爱屋及乌,当诸葛亮受到广泛认可的时候怎么会出现关于他的不利言论呢?所以后来报应就体现在姜维头上了.
    你要想想,同是北伐,为什么就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呢?
    难道诸葛亮北伐百姓就欢迎?换个姜维百姓就反对?
    在北伐这件事情上诸葛亮与姜维的态度与决心是一样的.
  • 白马银枪
    那你凭什么就说蜀汉后期老本就吃完了呢?蜀汉灭亡前几年尚有"善政佳事"这个怎么解释呢?
    诸葛亮给蜀制定的制度是保证了蜀三十年国泰民顺的根本原因.而不是因为他的7年北伐所造成的.
    徒劳而连续的战争给百姓给国家带来的只有损害,没有任何好处.
  • r
    redemption
    古人写史,有时候春秋笔法,有时候明褒暗贬,有时候明贬按褒,有时候用虚笔来褒且没有实在的佐证。

    所以说一本史书是不够的,必须通过民间的笔记,杂记,散论,地方志,最重要的是文物考证,这样就大致了解当时社会的基本状况,这些都是“人证物证”

    然后依照“大历史”的精神来评价古人的政策,审视正史,揭开真相


    如同tgfc众这样拿本《裴批本三国志》,从里面摘一些类似于“朝会不华, 路无醉人”或者“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种鬼话,然后争来吵去……真是很233呀……
  • d
    dragong
    这话都给你说尽了, 司马懿避而不战, 是既定战略, 三路伐楚, 又是有何不可, 司马懿自是不一般, 可惜孔明只得二般...
    诸葛亮厉害在什么地方, 前面已经说尽, 不想再废话了, 如此翻来覆去, 没完没了...
  • d
    dragong
    只可惜阁下除了说人鬼话, 也拿不出什么真材实料...
  • d
    dragong
    我还说姜维北伐遭人诟病还是因为其人缘不好所致呢, 这样有意思么?
  • d
    dragong
    那你又凭什么说北伐百害而无一利呢?

    [本帖最后由 dragong 于 2008-11-11 16:27 编辑]
  • w
    woohyuk
    都成砖家了······
  • n
    no77
    从一开始诸葛亮三分的前题就是刘必需占领荆...两洲才能有实力打啊
    光只有蜀地根本没法打.

    其实分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分占那儿的地...
  • d
    dragong
    你除了风凉话还能再说点什么么?
    要不是你的一句"崇拜孔明的人 仅限演义", 我也不会在这里打那么多字...
  • l
    liuyicheng
    演义里面诸葛亮一副等待伯乐的千里马模样,其实正史中应该是刘备为了诸葛家族的影响力而去请他,并且前期也没发挥什么大作用。

    而演义为了故事更紧凑更好看,也为了符合民间传说,就让诸葛亮一出场就非常华丽,一直华丽到死。
  • n
    no77
    这完全是搞笑。什么家族影响力.

    在荆洲比诸葛家有影响的力多的是.
  • l
    liuyicheng
    影响力更大的为什么要投靠当时的刘备?
  • w
    woohyuk
    本意只是说演义神话了阿亮,没想到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映
    恩··蝴蝶效应

    争论都是无谓的··

    [本帖最后由 woohyuk 于 2008-11-11 17:22 编辑]
  • w
    woohyuk
    这个问题学界里都没争论明白,有人说是刘备请他,也有人说是阿亮有意让刘备找他
    而且还有说没有三顾茅庐 只有一顾
  • w
    woohyuk
    还是很羡慕三国时候的
    没有科举没有高考之类的
    等着别人来请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