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郭嘉怎么能和诸葛亮比?
- 白马银枪军事上孔明肯定不行了,这还用说.你也承认了.
我就想知道军事上不如司马懿的孔明是靠什么让司马懿有所顾忌不敢冒头的呢?
前三次北伐哪一次显示出了诸葛亮的厉害了?
能让司马懿有所顾忌? - 白马银枪他人缘不好正是因为改变了蜀的一惯对外战略.
- PENNYSHAW讨论了这么多
其实本帖已经有答案了。。。
原本讨论郭嘉和诸葛
但最后成了讨论以诸葛为中心的三国历史
这说明郭嘉的地位远不如逐个。 - 白马银枪你又不认真看我回贴,北伐并不是不可能.但最好的时机错过了就不该频繁发动北伐战争.
频繁而又无功的战争对国家肯定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这么浅显的道理....................... - 白马银枪你有我打的字多么
- woohyuk这是很显然的
- redemption最后我要说的是:
诸葛亮连棉布都要当局专卖,为了发动战争夺民之利饮鸩止渴到了这种程度,这样的国家如何不亡? - woohyuk我看苗头不对,就不参与讨论了,本来就没有什么意义的
- woohyuk
- 白马银枪你难道认为盐铁砖卖是蜀特有的?魏晋难道不是如此?
- dragong我可没说孔明军事不行, 正因为有人说他军事不行, 我才打了那么多字...
- dragong我.....
- dragong我说了半天就是在说北伐并不是无功....
- 白马银枪你强调的是因为7年连续北伐才保蜀三十年国泰民顺,这挨得上吗.
北伐自第一次失败以后,的确无功. - 白马银枪他是一个善于治军的人,在他的治理下,蜀军的战斗力很强。但他带兵打仗就是不行,你看他在街亭之战的时候明知要抢在张颌之前狙击他,却仍不敢大军迅速向前而导致前军全没。他的军事能力大概也就二流吧。他太谨慎了。你看三国志诸葛亮传后面陈寿的评价就知道了。
- woohyuk苗头又不对了,又要争论回去了,我之前就说了他谨慎带兵一般,结果出现后面这么多的争论,继续观望·······
- dragong治军不算军事么?
就算带兵, 他也不是一无是处, 你推崇备至的司马懿也没在诸葛亮面前占到什么便宜. 包括七擒孟获, 收服南中人心和北伐中的几个战例, 这个前面已经说了很多了, 我也不想再啰嗦... - dragong你举点穷兵黩武, 民不聊生的例证吧, 不要想当然.
没有证据, 逻辑上讲得再天花乱坠, 也是白给.
[本帖最后由 dragong 于 2008-11-11 18:46 编辑] - 大口仔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几有气场阿!
- zero3rd武都,阴平二郡在诸葛亮第一北伐的时候就是归蜀国的,
平南中虽然三国志说是南中不复叛,但是隔年就叛了,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南中复叛三国志本身就白纸黑字记得清清楚楚,一直到蜀国亡国的时候那个地方都不安稳,
第一次北伐就是因为诸葛亮行军太慢导致马谡到达街亭的时候无险可守,
第二次北伐就是个笑话,打不下区区千把人坚守的陈仓,撤军的时候杀了个名不见经传的王双就算是莫大功绩了。
[本帖最后由 zero3rd 于 2008-11-11 19:12 编辑] - killmesoftly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二年,亮又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郿之渭水南原。天子忧之,遣征蜀护军秦朗督步骑二万,受帝节度。诸将欲住渭北以待之,帝曰:“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遂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亮果上原,将北渡渭,帝遣将军周当屯阳遂以饵之。数日,亮不动。帝曰:“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遣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备阳遂,与亮会于积石,临原而战,亮不得进,还于五丈原。会有长星坠亮之垒,帝知其必败,遣奇兵掎亮之后,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时朝廷以亮侨军远寇,利在急战,每命帝持重,以候其变。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帝怒,表请决战,天子不许,乃遣骨鲠臣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后亮复来挑战,帝将出兵以应之,毗杖节立军门,帝乃止。初,蜀将姜维闻毗来,谓亮曰:“辛毗杖节而至,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帝弟孚书问军事,帝复书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与之对垒百余日,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 - 白马银枪我不是举了例子吗?第一次北伐损失就不小,这几乎可以说大部分都是诸葛亮的责任,连兵贵神速都没做到。
南中人心一直就是反复不已,吕凯作为太守就被少数民族杀死,南中地区的叛乱基本没消停过。
北伐有什么成功战例?
你就没说个具体点的来。 - 白马银枪假如《后出师表》真的是诸葛亮所作的话
那么其中那句“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就完全可以说明连年北伐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后果了。 - LTFYH标题不是说了三国演义吗?很明显郭比诸葛要差个档次
- dragong七年, 亮遣陈式攻武都, 阴平. 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击式, 亮自出至建威, 淮退还, 遂平二郡.
武都, 阴平原属蜀汉这个说法是哪里来的?
第一次北伐失败的主因是马谡不听将令, 轻敌所致. 当然这也是诸葛亮用人的失误, 怨不得别人.
第二次北伐比较奇怪, 打了20多天就粮尽退兵. 有三个疑点:
首先, 诸葛亮为什么要走陈仓道, 不仅路程最长, 容易被敌方侦查到, 而且运粮也不方便.
其次, 为什么只带1个月的粮草. 如此就算攻下陈仓, 粮草不济, 又有什么用?
第三, 面对区区1000多人的守军, 为什么不强行攻城, 而只用攻城器械?
攻陈仓前诸葛亮给诸葛瑾写过一封信: 有绥阳小谷, 虽山崖绝重, 溪水纵横, 难用行军. 昔逻候往来, 要道通入. 今使前军斫治此道, 以向陈仓, 足以扳连贼势, 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 --- 水经注, 渭水注
可见第二次北伐的目的是围魏救赵, 策应东吴的战事. 此时魏国正为曹休之事要报复东吴, 所以诸葛亮以进攻陈仓的方式来牵制魏军. - dragong关于北伐和蜀国安危的问题, 我说了太多了, 你接受不接受我都不想再说了...
- 白马银枪关于你那北伐7年而保蜀国三十年国泰民顺的说法到哪里都难以被人接受。关键是你根本拿不出一个站得住脚的说法。
历史不是臆想这是你自己说的,那么北伐7年而保蜀国三十年国泰民顺应该是你分析出来的吧。 - dragong好像你的观点有真凭实据一样...
- zero3rd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看看地图上武都, 阴平两郡在什么地方 - dragong自己看...
- zero3rd还有一段:
1、 李广利二伐大宛,步骑六万,后勤为“牛十万,马三万匹,驴、橐驼以万数赍粮”;
2、《汉书·主父偃传》:“秦始皇北击匈奴,又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一钟相当六斛(石)四斗,三十钟等于一百九十二斛,也就是说从今山东将粮食运到河套,有效输送量只有0.5%。即使从关东等其他地区输出更加便捷,估计实际有效输送量也只有1-2%。西汉的车运,根据《居延汉简》、《九章算术》数据,大抵一车可运25斛;
3、《汉书·食货志》:“时又通西南夷道,作者数万人,千里负担馈饷,率十余钟致一石,散币于邛、僰以辑之”
综合上述资料与分析,就可以看出司马懿能够在西线就地解决10万大军的粮草问题是多么可贵了。
[本帖最后由 zero3rd 于 2008-11-11 21:03 编辑] - 级替四这可太扯了,司马懿要去盯蜀军,不往祁山方向跑,反而往东走。
诸葛亮从西南来,率军一战攻克上邦,然后往东进军去找司马懿。
这谁被追着跑不是很清楚么。 - 白马银枪我只是根据我所看到的一些资料分析的。当然,你也可以说是我的臆想
- 白马银枪诸葛亮大军围祁山,司马懿留郭淮等四千人守上圭。亲率大军往救。诸葛亮闻司马懿率军来救便分兵为二,留一部继续围祁山。自率大军取上圭,郭淮不知虚实迎战遭破。司马懿知道诸葛亮取上圭,又率军回救与诸葛亮相遇上圭之东。司马懿依靠险要扎营,避战。诸葛亮又往祁山方向撤,司马懿紧咬不放追至卤城,登山筑营继续相持。你说谁追谁?
你也可以说司马懿被诸葛亮牵着鼻子走。 - 级替四祁山在上邦西南,他率了主力往东走,救个屁啊。
这一仗蜀军的方针很明显,攻祁山为虚,歼灭天水附近的魏军主力为实。 - 白马银枪我什么时候说了他率主力向东走了?
[本帖最后由 白马银枪 于 2008-11-11 22:20 编辑] - 级替四孔明的用兵只有建兴六年的两次失利。
但随后他调整了方针,该拿的地盘先拿到手,该防备的后路筑城堡。随后四次(其实是三次)用兵一次比一次成功。
建兴12年他的主力都已经翻到了秦岭北面,想贬诸葛亮,也要承认他实际是在向长安迈进。
只是他命短,否则接下来的形势还真不好说。 - 级替四那么请问司马懿所谓的增援祁山,是往那个方向走的?
- 白马银枪第三次出兵根本就没有遇到大规模抵抗,郭淮也仅仅是带着数千人走个过场.双方根本没有交战.
后两次用兵最大的问题还是运输上,能解决运输补给问题那还有什么好说.可每一次的粮食用尽就意味着这一次的出兵是白费了.
诸葛亮最大的问题就是运输补给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什么都白搭.蜀军远道而来,利在速战.不然的话,消耗巨大.诸葛亮认识到了这一点,他的后继者也认识到这一点.有什么成功不成功?倒是捞到什么好处? - 白马银枪看资治通鉴啊,写的很明白啊.亲率大军向西啊.
- 级替四另外建兴八年的魏军三路伐汉中失利,天气只是托词。
最根本的原因是孔明已经做好了接战部署,魏明帝对战局结果没信心,所以令三路撤退。
如果只是天气原因,大可来年再进伐,总不会年年都是大雨吧。
武都阴平两郡,孔明是攻其不能救,若魏军出祁山救之,则为蜀军主力所趁,祁山一失,雍州失去半壁矣。这一次是为接下来的北伐做铺垫。 - 级替四魏军向西岂不正撞上蜀军主力,怎么会丢了上邦?
你以为我没看过《资治通鉴》啊,通鉴里明明写着孔明和司马懿是在上邦东面交战,请问司马懿往西走,怎么会和孔明在东面交战:D - dragong这不是废话么, 武都, 阴平原来还是汉郡呢. 那位同学说两郡原为蜀地不就是想说取郡无功么.
围魏救赵是诸葛亮自己跟诸葛瑾说的, 如果不是出于这个目的, 怎么解释那三个疑点?
1000多守军的城, 一拥而上当然能攻下来, 这也是最传统的"蚁附"攻城法. 当然这个方法代价更大, 诸葛亮宁可退兵也不强攻, 也应和了围魏救赵的战略目标. - 白马银枪司马懿使费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余众悉出,西救祁山。张欲分兵驻雍、,懿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亮分兵留攻祁山,自逆懿于上。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懿遇于上之东。懿敛军依险,兵不得交,亮引还。
<资治通鉴>原文在此 与司马懿相遇上圭之东就说明了司马懿是在向上圭之东走?你怎么不理解为诸葛亮大军在破了郭淮抢割了麦子之后就在上圭之东附近活动? - 级替四什么每次都是粮尽?所谓粮尽只有攻陈仓那一次,而且还是有争议的。
孔明如果连打仗要备好后勤这个道理都不懂,还当个屁的大将军啊。
你这么白呼下去还用什么辩论。
另外《资治通鉴》有关三国的内容有很强的倾相性,相对易中天的《品三国》要客观得多,而且人家已经整理好了,不妨也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