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个招标感觉真的心里很难受。
- sanquan现在政府招标都差不多 鼓励低价中标一样的招标文件似的
- shuixin一次完美的招标需要招标人认真操作,给心仪那家希望,还要拉第二家进行竞争压价,又不能过分造成流标投诉,又要应付审核部门,又不能有惹麻烦的嫌疑。。。很麻烦啊,
- tangfang说了这么多,真正在理的没有几个。更有一些人张嘴就来。
首先,咱们说说招标(或者竞争性谈判)是干啥的?这两种采购方式都是为了从不少于一家的供应商中间选择出与自己订立合同关系的那一家,它们的前提是供应商之间有竞争,只是招标的竞争更充分而竞争性谈判的不那么充分而已。如果真按楼主所说,你想用世界第一公司的产品,这是人之常情,但如果没用到就认为这次采购有遗憾,那你更应该去说服公司采用单一来源的方式采购。你想用谁的就能用谁的,那其它投标人来干啥?逗人家玩?上亿元的项目,你想用谁的就能用谁的,个人的权力是不是太大了,廉政风险怎么控制?
其次,既然你确定了规则就要按照规则来。招标就像高考一样,你先确定了一个规则(按高考分数招生),那就按既定规则来确定排名而不是其他,正如你不能在高考完了之后,发现有些尖子生高考没有发挥好,就认为需要再考虑一下平时的成绩因素,不然将错失了这名尖子生。沧海会遗珠,如果需要考虑其它,那就提前讲好,没讲的就不算。
第三,采购的目的是啥?是为了满足公司经营的需求,而不是不无止境的追求高性能。综合评估法和最低评标价法各有适用场景,不能说谁好谁坏。公司想给我个人买台电脑,就是用来一般办公用的,所以定了一个5000左右的配置标准,谁价格低谁中标,各供应商也都按正常配置报了5000左右的电脑,但是有一家单位报了mbp,原价20000现在优惠到15000,作为我个人当然也想用mbp,从性价比角度考虑这台mbp也很值,但是选择最高价中标对其他人不公平,也违背了公司想给我配一台工作用电脑的初衷。有人说,我买了再卖,那就属于经营投资行为了,不属于采购行为。
第四,任何采购都被人质疑。每一次有竞争的采购最终只有一家单位中选,大部分供应商都是失败的,没中选的供应商通常不会反思自己的错误,而是归咎于采购过程,价格高的说“自己质量好,没中标是因为最低价法不合理”或者直接断言中标人供的货绝对达不到质量标准,价格低的说“自己价格低而没有中标,是因为采购有猫腻,采购人收受了贿赂”,但绝大多数时候他们拿不出任何事实依据,但愿意四处宣扬此事,图一时之快。 - mccoy回复154#tangfang
你不也是张嘴就来,首先,技术力量雄厚的最起码后期的维保安装等实施问题上会做得比较好,对于招标人来说这是很重要的点。对于一定体量的大标来说,价格相差一点其实是可以接受的。 现在的问题是项目实际承接方或者直接面对使用方的话语权与招标方不可同日而语。再一个目前的招标文件的评分法则对于项目前期、资金等要求较高,但是对于真正的事后实施的监管、约束并不高,导致后续的各种纠纷问题。
另外,政府部门等如果真的有些项目想要指定单位,首先对方是国企或者央企,其次可以签署三方合同,规避招标。具体细则可以去查找一下。 - tmdcq政府采购只有两家参加?
- Wade Zhao有道理
- nicholas_deng选择低价没有后患,至少我们单位这样,选别的各种检查,然后各种流言何必呢?年轻时这样做,年纪大了,现在秉承少惹麻烦
- tangfang回复155#mccoy
不要置气,还是那句话,如果咱们认为后续安装维保很重要,那么在采购策划的时候就要开始考虑进来,而不是结果出来之后再考虑,对采购结果有至关重要的因素应该提前考量的。可以再开始的时候就准备采用综合打分的方式,设定安装维保的分值权重,或者采用最低评标价的时候,设定安装维保的门槛条款,比如售后响应时间,比如安装维护队伍的人数,比如安装人员的资质和经验,确保安装维保服务能满足项目需求。
咱们探讨一下,假设要买电梯,认为安装维保很重要,姑且设定好的那家是第二名(因为我们认为技术力量强的有可能不是排第二,甚至排最后)。招标完成,结果也出来了,现在他不是第一而且在候选名单里面,如果是私营企业,没问题,可以直接在候选名单中选择。我国目前招投标法律体系只对国有资金占主导地位的项目才有必须选择排名第一的约束,因为它使用的是公共资金,出于廉政建设考虑公共资金使用必须受到监管。
我们就以私营企业论事:1、很多时候,企业之间的技术力量和服务水平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分界线,并不是每次采购都像楼主所列例子中,来的都是公认的第一二名,当竞争人多的时候,来的可能是第七第八的,怎么分?什么标准?谁来分?从哪个维度分?2、如果来的真是普天公认的第一和第二,第一也毫无疑问的比第二要好,在价格相差不多的情况下想要选择第一,哪怕我的规则是最低价中标?就是说自己制定的规则自己都不去遵守?3、前面如果不说清楚,等到结果出来了再试图推翻结果,那就是标准随时可变,今天你想从安装维保角度来改变,明天就有其他人可以按照电梯运行速度来改变,后天还有人可以按电梯的某个配件是否进口来改变,这是对其它所有参与竞争人的不负责任,失去了对采购人的信任。 - mccoy回复160#tangfang
不是置气,别把招投标想得这么简单。国有企业起码还有上级部门兜底,也不是给自己做,没必要冒风险。民企、私企无底线到会让你大跌眼镜。 我就这么说吧,国内公司,说一套做一套的太多了,标书做得好你能保证后续的产品服务做得好吗?上周省公司分包700多家单位入围,有明确招标业主代表要求有一、二家要强制淘汰,但是无奈标书实在做得规范,完全没有办法。只能入围,二次项目招标的时候再想办法。
另外,有些招标要求不是你说想指定就能指定的。比方集团公司、省公司的各种招标,不可能因为你一个地市的要求改变招标要求。而且如果改变了,会导致其他更严重的连锁反应。
再有,还有些公司联合串标故意来搞你招投标的,等你招标公告出来,根据你的标书再来制定策略,你前期再怎么防,能防住?对,你前期制定规则了,你能保证制定的规则天衣无缝?为了公告天衣无缝,要流标多少次作为经验?有低价串标的,还有高价串标的。低价串标后面直接部分不供货,要求涨价。高价串标的,你买的的东西价格比市场价高10倍,项目成本原来做100件事的变成只能做10件事,这个项目你能做? - sleepbag我是来挖坟的
2019年,很有意思,一年下来,招了20多次标,多多少少有些感受
很理解你的高考的说法。
现在,我面临一个问题,希望能再进一步沟通一下,就是:
项目组有一个需要招标的,前期,技术也积极的和不同的供应商做技术层面沟通,签技术协议,一旦,技术认为准备的差不多了,就将信息交给采购,然后呢,交期也确实来不及了,就催着采购立即、马上招标。
在这种情况下,技术、采购之间,应该怎么合理的安排,才能快速的,在一个相对合理的短时期内,完成这个招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