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谋士排行榜??
- navydern贾诩好歹官居太尉,跟二荀并列立传的,吹也有资本,他郭祭酒有什么资本啊?
前面还有一个吹官渡没有郭嘉就败了的,三国志里面郭嘉跟官渡扯上关系的就四个字“从破袁绍”,恩恩,脑补空间还是满大的吗…… - cleverfox郭嘉就算在魏国不一定进前五吧
[本帖最后由 cleverfox 于 2014-10-28 15:21 编辑] - 歪霸活人与死人比官位。。。,而且这个官位还是站队得来的,你这是在黑贾太尉的胸襟吧。比官位的话,有诸葛丞相,司马宣王,其余人都后面按顺序排队好了。
官渡相持,曹军处于劣势,孙策又北上袭击许都,众降皆有惧色,郭嘉预测孙策将死于刺客之手,这个是脑补?
从官渡开始,建议曹操速灭掉刘备,后又建议曹操按兵不动,让二袁火拼,最后提醒曹操北上时,不需防备刘备,这些也是我编的吧。
[本帖最后由 歪霸 于 2014-10-28 16:17 编辑] - killmesoftly说句实话,所谓的隆中对我看还不如下面这个水平
从事沮授说绍曰:‘将军弱冠登朝,则播名海内;值废立之际,则忠义奋发;单骑出奔,则董卓怀怖;济河而北,则渤海稽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震河朔,名重天下。虽黄巾猾乱,黑山跋扈,举军东向,则青州可定;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众北首,则公孙必丧;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比及数年,此功不难。’绍喜曰:‘此吾心也。’即表授为监军,奋武将军。 - xhyfkin最近在听易中天品三国,他对贾诩评价挺高的。
- kklai三国后期相对来说就少多了人才
诸葛亮的家族在三国都有势力。 - ffgipolove姜维这种傻逼能排在鲁肃前面???真心喷了
- kklai这个帖子贾诩的粉丝非常多啊
- kklai姜维 内部和蒋琬等大臣搞不好关系 连诸葛亮儿子都要求罢免他的大将军
对外 多次被邓艾击败 - 白马银枪你从哪里看出诸葛恪有抗命?诏召相衔就是诸葛恪抗命不回?诏召相衔指的是要求班师的诏令接二连三的到来,这说明东吴朝中内外要求班师的态度是很急切的。再由着诸葛恪乱来,那点家底都得败光了。什么叫迁怒皇帝秘书?中书令本来就负责皇帝日常政务这块,不找他找谁?找孙亮?诸葛恪发动新城战役本就是为巩固加强自己政治地位的赌博一战,上上下下都得罪干净了怎能不急?这一仗是只能胜不能败,到了那个地步,更是不能回去了,可诏书来了还不是老老实实要回去。何来抗命不回之说?
再说李严吧,李严那个叫矫诏,诸葛亮不用李严矫诏那也得退军,粮食都没有了还打什么仗。还有时间抗辩?孙嘿那个可不是矫诏。李严矫诏,诸葛亮当然要找李严的麻烦,孙嘿承的是孙亮的旨意难道要诸葛恪拿孙亮来开刀?那就只有找孙嘿了。就这事你也只能说诸葛恪做的不妥当,诸葛亮做的高明。这就和德行有亏挂上钩了。这德行亏在哪里了?
洗白还是留给你自己吧,帽子扣得不错,可惜生错了时代。
我都说了,裴松之是受皇帝的命令给三国志做注的,就像陈寿著三国志也是受了皇帝的命令来做的。这能不着边际?把皇帝当傻子么?裴松之注的三国志历来是研究东汉至东晋这段时期非常重要的材料,到你这就成夹带私货,小抄,不着边际了。照你这么说,古往今来这么多研究三国的观点,著作都可以烧了。因为几乎没有不采用裴松之的注的。当然了,你只要上嘴皮碰下下嘴皮,简单得很,枪毙史料不过尔尔,反正用不着负什么责任。脸也不会红什么的。
世之论者,多讥彧协规魏氏,以倾汉祚;君臣易位,实彧之由。虽晚节立异,无救运移;功既违义,识亦疚焉。-------荀彧的时论这是全部,请不要断章取义。人家的意思是魏氏篡汉,荀彧有责任,虽有晚节,但为时已晚。这哪里有质疑荀彧私德有亏?人家荀彧不但私德没有问题,还有晚节。
山越对于东吴来说就是贼,这有什么嘴硬的。不归王化,动辄叛乱还不能管了是不是?山越反叛,动不动拉起个数万人的队伍和孙氏对抗《三国志》里的记载多的是,我就不给你普及了。就别拿南蛮来说事了,南蛮靠得住的话,刘禅就不会开门投降了。 - 3501发现tg的三国帖甲吹和郭黑特别多。已经达到了贴吧水平
- 神秘的陌生人郭嘉是预备干部,曹操准备托付后事的,真让他活到曹丕那个时候,还不知道是什么地位。当然也有可能权力斗争失败被干掉。
- 神秘的陌生人贾诩是投机份子。比起荀彧、诸葛亮这类以天下为己任的差远了。
易中天也只是说这人厉害而已,未做褒美评价。 - 大胖胖隆中对不就是诸葛恪为了制造北伐的理由编出来的吗。
- kklai我们来看 毛伟人对于隆中对的评价
mzd在召开会议时喜欢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方面说明他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以为然,另一方面说明他非常重视集体的智慧。
在那个人们对诸葛亮敬若神灵的时代,mzd能将诸葛亮的缺点看得一清二楚,体现了一位军事家足够的智慧。当人们感叹诸葛亮“得其主,不得其时”,并且纷纷为诸葛亮的失败寻找借口的时候,mzd心中已经非常明白:诸葛亮之败怨不得天时,怨只怨诸葛亮自己还不够聪明。
在分析诸葛亮的失败原因时,mzd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mzd之所以说诸葛亮“其始误于隆中对”,是因为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到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乍一看,荆州、益州两路出击是一个颇有诱惑性的方案。但mzd却很清楚,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让刘备军团更加失去兵力上的优势。“隆中对”实施的结果便是,关羽所镇守的荆州被孙权军团偷袭得手,而且关羽父子也命丧孙权手中。可以说,蜀汉衰亡的祸根在于“隆中对”。
mzd所说“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指的是关羽之镇守荆州、刘备之进攻东吴、诸葛亮之北伐中原。这“三分兵力”依次展开,前两次分兵都失败得很惨,导致蜀汉元气大伤,而诸葛亮的北伐本钱也便所剩无几。所以,mzd叹道: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借用“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华容道”等故事情节,使得诸葛亮几乎成了赤壁之战的头号功臣。而实际上,赤壁之战的头号功臣应该非周瑜莫属。 - 白马银枪这,原来TG的历史发明家还真多啊。语不惊人死不休啊。
- nikutai两路夹击有其好处,不能一概而论。
毛军事上也不是神,他的意见也不一定对。
隆中对还有个大前提:待天下有变,以荆益两州的力量对中原作战略夹击。 - 大胖胖不是俺编的,网上看来的。说刘备根本没有三顾茅庐,是诸葛亮自己去投奔的,既然没三顾,自然也没隆中对,而前出师表里诸葛亮自己说有三顾,与历史不符,后出师表更是三国志里都没有,但是有吴国人却记录了。
- 苏怡喷了,孙权自己就那付德行还有资格评价别人有德无德?
郭嘉的十胜十败不就是在荀彧的原话上添油加醋了一翻怎么就没他曹操在官渡就完了? - kelvin1221是有亮诣备的记录,但相对不太可信。因为很明显出师表里都有说了是三顾,没人傻得在这种公开文件里编故事要虚名,何况事关先帝的事。而以诸葛的位置,也不需要这个小虚名。
- 白马银枪孙权什么德行?
- kklai东吴那边有谁?谋士
- ayaso<李靖唐太宗问对>
靖曰:臣前所进黄帝、太公二阵图,并《司马法》、诸葛亮奇正之法,此已精悉。历代名将,用其一二,成功者亦众矣。但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臣敢不奉诏,当纂述以闻。
太宗曰:然!吾谓不战而屈人之兵者,上也;百战百胜者,中也;深沟高垒以自守者,下也。以是较量,孙武着书,三等皆具焉。
靖曰:观其文,迹其事,亦可差别矣。若张良、范蠡、孙武,脱然高引,不知所往,此非知道,安能尔乎?若乐毅、管仲、诸葛亮,战必胜,守必固,此非察天时地利,安能尔乎?其次王猛之保泰,谢安之守晋,非任将择才,缮完自固,安能尔乎?故习兵之学,必先由下以及中,由中以及上,则渐而深矣。不然,则垂空言,徒记诵,无足取也。
可见在唐朝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就一直备受推崇
从中国唐朝有武庙开始,诸葛亮就榜上有名
《新唐书-礼乐五》
上元元年,尊太公为武成王,祭典与文宣王比,以历代良将为十哲象坐侍。
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
英国公李绩列于左,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守 吴起、燕晶国君乐毅
列于右,以良为配。
到了宋代诸葛亮依然被当名将祭祀
那时候有三国志不?2333 - ayaso官渡郭嘉打个酱油,要没有许攸,曹老板早死翘翘了
- ayaso老头一会三国志一会三国演义..这种评价也能来看?2333
- suija明显乱排的~ 不多解释
- nikutai三国志说诸葛亮将略非长实际是陈寿挟私报复,当时的人对陈寿的这个说法就很看法。
因为诸葛亮处分过陈寿的某个家属,陈寿在三国志中就拼命诋毁诸葛亮。 - ayaso陈寿是晋臣,重点在诸葛亮跟司马懿有不少战争冲突,所以三国志里诸葛亮跟司马懿打仗记录都非常之少都是几句带过。再者司马懿是按皇帝写的,对诸葛亮肯定要有避讳的。
- L.G.Y荀彧呢??
- 凋朱颜我一直都是蜀汉粉
但是我觉得单以谋士不考虑品行的话,贾诩李儒之类才是合格的甚至可怕的
丞相和宣王这样的已经是国之栋梁了,考虑的不光是奇策了 - 小黑屋专用贾诩,国家,荀彧三选一吧
- 歪霸这只能说明诸葛亮在军事理论上有造诣。但实际上诸葛亮的前2次北伐,几乎都败于曹真之手。
MS郭嘉曾经对曹操说过,用兵之道,随机应变也很重要,而诸葛亮缺得就是这条。
[本帖最后由 歪霸 于 2014-10-29 15:49 编辑] - 歪霸只要孙权不愿意投降,促成孙刘联盟是大概率事件。
如果孙权有投降之意,早就送子到许都做人质了。所以诸葛亮这事是有功,但这件事本身难度并不大。
[本帖最后由 歪霸 于 2014-10-29 15:35 编辑] - 歪霸官渡之战实力相差非常悬殊,这个不仅是兵力与粮草上的问题,在位置上,除了北方的袁绍,徐州的刘备,江东的孙策都是威胁。郭嘉的提点,让曹老板有限的资源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如果没有郭嘉,曹老板未必能撑到许攸投降那天。
官渡之战能翻盘,是众多机缘巧合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官渡战场以内,荀攸和许攸的作用是比较大。但对周边形势判断,郭嘉得判断的比较正确。 - Windsir杨修明显就不够班,哪里称得上是谋士~~顶多是个有小聪明的事务官
- 白马银枪郭嘉在官渡战场上的直接作用或者间接作用还是有限。不能说没有郭嘉,曹操就撑不到许攸来投。就算在前线,曹操和后方的荀彧也是一直有联系的。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荀彧的坚持,那曹操才真的坚持不到许攸来投。
郭嘉在整个官渡之战中并不出彩,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是一个出色的智谋之士。作为曹营最年轻的谋士却能让曹操为他特设军师祭酒一职就已经很说明问题了。郭嘉有过人之处,但也不必过分拔高,毕竟史有明文,常为谋主的是荀攸。郭嘉较之于荀攸还是要略逊一筹的。 - kklai严格来说 谋士这个定义的话。司马懿诸葛亮周瑜都是不算的。
- 苏怡陈寿评价孙权“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及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继嗣废毙,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周瑜的儿全被被孙权弄死,江东基业本来是孙权从兄长孙策手中继承的,但他对孙策的儿子并不与己子同样看待,孙权诸子虽孩提亦封王,而策子却终身为侯,孙权病了,不向其父孙坚祷告,却偏向兄长祷告,正说明权内心隐处也觉得对不住创业的兄长,怕他怪罪,所以才有此举。
看鲁肃传,孙权对周瑜还不如对鲁肃好,赤壁之战后把赤壁之战的功劳全部算到鲁肃头上,战略方面更是对鲁肃言听计从,孙权明知程普和周瑜不睦,还派他分权,搞得后来吕蒙都说这事了,明显不放心都督的,还有纵容刘备,钳制都督,不听他的计谋,都很有问题,周瑜刚死,马上就不顾他的遗嘱,把荆州给了刘备,后来又为荆州背叛同盟。周瑜的儿子被孙权贬后郁郁而死,陆逊为孙策的女婿,最后也被孙权弄死。所以有不少传言孙策和周瑜都是被孙权害死的,
晚年昏庸无比听信谗言,弄的 一群子女为争当继承人同室操戈。
[本帖最后由 苏怡 于 2014-10-29 19:29 编辑] - asdqwe是他老子
- 雷霆践踏楼上,我觉得孙权对鲁肃比周瑜好这不能说明什么,毕竟周瑜算孙策的臣子,而鲁肃才是他自己提拔上的.
至于赤壁之战,我觉得也不要过分吹周瑜,主要还是曹操自己的失误(没料到孙权会出兵,对水战准备也不足)
和瘟疫的问题,如果没周瑜,把鲁肃放周瑜的位置估计也能打赢,当然前提要鲁肃要有周瑜那么老资历. - kklai在孙仲谋心目中 吕蒙>鲁肃>周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