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应该保护,还是消灭~~~

  • D
    Demitry
    憋底绅士,原来是从empty cents进过来的,这个翻译赞。

    另外转一段关于上海人对实力男的看法。
    【做人家】
    “做人家”在北方人眼里是嘲笑上海人小氣的把柄,在上海人眼里,“做人家”卻是不卑不亢的“我不占你一分,你也不要占我一分”的處世門道。
    “做人家”有節儉的意思,與上海話中另一個字“摳”相近,“摳”與“做人家”常被用來貶人,如已故香港導演李翰祥就認為大明星周璇很“摳”。有一次,周璇去片場拍戲,衝進片場直呼“真氣死我了”,原來,她坐出租車來,為了想省錢,快到片場時趕緊叫司機停車,誰知剛要停下,計價器正好又跳兩角,“早知道這樣,我還可以坐到片場門口,真倒霉,錢也花了,人還走一段路!”我倒以為,周璇如此坦率地自爆其“摳”,是有些老實的。用“做人家”來形容更恰當,因為 “做人家”比“摳”更有些過日子的人間煙火味,這恰恰是上海人理性理財的優點。上海人講究經濟度日,不喜狂放不羈,即便是再好的親戚朋友間,也不作沒有理智地鋪張奢費,連張愛玲這樣才華橫溢的絕代才女,在過生活上亦極度節律,跟好朋友在一起從來是各付各的帳。那些盲目摜派頭“我請客”的“脫底棺材”是為上海人所不齒的。
  • O
    OpEth
    这话有什么问题么?难道不是这样?
  • D
    Demitry
    我赞同,如果进入上海的外地人只能够会说一种语言的话,不说上海话这个代价算什么。
  • O
    OLAOLA2009
    么问题啊 所以上海人说上海话啊

    碰到别的人要来上海沟通哪能办 照道理应该来的人也学着说上海话咯~
  • l
    lindley007
    粤语来自外国语的词汇就更多了,而且和上海话不同的是,很多粤语外来语最后变成了普通话的一部分:D

    也有更特殊的例子,英语的粤语外来语最后变成普通话的:大风daifung-->Typhoon-->台风:D
  • D
    Demitry
    嗯,说道洋大人,有个专用词叫做洋盘,就是用来鄙视洋人的。

    【洋盤】
    善打如意算盤的上海人眼里,最弱勢的不是病人,也不是文盲,而是“洋盤”。不領市面行情,容易花冤枉錢受騙上當的人,就是上海人說的“洋盤”了。
    “盤”字的來歷跟“錢”有很大關系,“盤”不是指盤碟,而是指中國人算錢的工具───算盤。我們現在知道交易所每天有“收盤”、“開盤”的行情,很早以前的上海,商店每天開門頭一件事,就是舉起算盤“叱叱叱”地搖,表示“開盤”了,晚上收賬完也要搖搖算盤表示“收盤”,而每逢商店大減價,也說成是“大放盤”。“盤”字漸漸成了“價格”的行話。從前商店營業,往往無一定鐵價,針對什麼人定什麼價格也就是“定什麼盤子”。顧客進門後,店主會先向他上下打量一番,聽他說話的口音,精明的店主一旦發現來的是外鄉人或者生客,自然會看作“客盤”,抬高價格。在清末上海的戲院里,外國觀眾一律加倍收錢,那些老外大多根本看不懂中國戲,還稀里糊塗付出高于中國觀眾很多的錢,甚至還目迷五色樂滋滋,于是被中國人叫作“洋盤”。後來,無論什麼生意,凡是和洋人交易,很多國人都會帶點敲竹杠色彩暗抬價格,把洋人當“洋盤”,直到今天,你去城隍廟之類的小商品市場,還常能看見小販口若懸河“斬”外國游客,隨著上海國際性大都市的開放程度加大,來來往往的洋人也學得越來越“懂經”,越來越精打細算,襄陽路市場的老外們面不改色討價還價比中國人還在行。
    “洋盤”這個詞也早已不是專給外國人的,它是一切“外行”的代名詞,比如曾經遇到過一位老實到可愛的“洋盤”,一次,朋友們一起去褰静蛷吃,記得那家餐廳是自助式的,98元一個人,冷菜自己取,燒烤類食物由燒烤師傅輪番送到你面前根據需要切給你。在座有一位男生是從山西汾陽(就是第六代電影導演的旗幟賈樟柯的故鄉)來的,他塊頭很大,胃口也一向很大,但那天他惟吃冷菜,燒烤只吃了一輪,大師傅後來再來,他總是客氣推托不要,大家都猜測他是不是要減肥,可是看樣子不像啊,因為他每過幾分鐘吃光了盤子里的就直奔冷菜區裝滿滿一座小山過來,難道是他吃不慣燒烤?直到結帳前坐他旁邊的一位女孩暗示他燒烤也是無限量供應的,他才大叫一聲“你怎麼不早說?!我以為送來的肉是另外加錢的呢!”
    自上海在19世纪中叶开埠以后,它便以开放的姿态,努力吸收外来的新事物,并将之与本民族传统的东西相融合,使产生一种具有活力的新事物。这说是上海的“ 海派”特点和风格。上海的语言发展同样如此,由于上海是五方杂处之地,又是中西交汇之都,各种语言和新事物都汇集于此,上海人对这兼容并蓄,然后不断地从中产生出形象生动的新词汇来,同时也不断地淘汰掉一些过时了的旧词语。
  • l
    lindley007
    揩油原来是沪语= =

    这个词已经被粤语吸收了
  • D
    Demitry
    上海和香港的关系密切,上海话被收到粤语很正常。
  • O
    OLAOLA2009
    小时候读书 包身工

    鲁迅说的那摩温 也是从no1来的
  • D
    Demitry
    这个比较好理解,不那么洋泾浜。

    那摩温也是蝌蚪,这个倒是不知道怎么联系过去的。
  • D
    Demitry
    那不见得,主要还是上海比较痛苦,山东,陕北,山西,广州,四川我看都挺滋润的,普通话说的啥一样,基本可以体现普通话普及教育的失败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倒是普通话说的比较好的上海反而停滞了,有时候硬顶反而没事。
  • d
    dragong
    这是粤语来的么,我还以为是日语……
  • O
    OLAOLA2009
    好了 不说了 免得人家以为阿拉两一唱一和 连档模子

    某些人自己摸摸良心 上海闲话碍到侬啥了伐?
  • l
    lindley007
    可以看牛津字典的词源,是来自Chinese dialect的哦:D
  • l
    lindley007
    广州和深圳是特例,他们大多数都用普通话教学的,这两个城市的普通话水平不会比上海差

    用粤语教学的是其他城市,比如佛山的一些乡镇学校,基本上普通话就是一门外语课,除了语文以外的课堂都是粤语讲授
  • D
    Demitry
    深圳也没有本地人吧。我去过厦门,感觉还不错。

    重庆成都都去过,上海也有好几个重庆朋友,普通话都说不上流畅。
  • l
    lindley007
    我读小学的时候情况更像教外语

    哪,哩个字就系我(ngo)啦,普通话读“我(普通话的WO3) ”,我地一齐来读下,“我(wo3),我(wo3),我(wo3)” 唔错,跟住哩个字系……
  • D
    Demitry
    本来中国的几个方言都有自己成系统的语法和发音系统,互相学习的难度未必比学习外语的难度要低。
  • l
    lindley007
    武汉这边也一样的,西南官话片的人说普通话有的时候感觉还更困难一点

    有猫得乐干面?猫得:D
  • D
    Demitry
    普通话是个好事情啊,听我爷爷说,以前出差是要带翻译的,不然就无法沟通。

    和现在比,虽然有些地方的普通话稍微弱一点,但是交流是没有问题了。
  • r
    rb
    关键我想考虑的是为何仅上海方言收到如此的冲击。

    所谓排外的罪名也不知道是怎样得到的,和广州相比之下,我们到底哪些地方做错了呢?
  • s
    shramm
    叫印度人阿三也是上海话,本来是红头阿三,红头就是租界里印度巡捕的头巾,阿三好象是从英语的sir里来的

    [本帖最后由 shramm 于 2009-2-6 22:52 编辑]
  • D
    DvRyu
    “外地人”这个词虽然从字面上看没啥攻击性,但牵涉范围实在太广了。。。一个词就得罪了全国人民,严格来说连,老外都囊括了。。。
    上海人就是图省事,国语说“艹你妈”是单体攻击,上海话“搓那娘必”却是可以复数攻击的。。。
  • D
    Demitry
    那不对

    册那娘比肯定是单数
    册那帮娘额比才是复数,
  • O
    OLAOLA2009
    “搓那娘必”里面是纳
    纳是上海话你的意思好伐~~

    我再说遍 外地人本来没有贬意的 后来再人为贬意 这得怪以前上海人素质也太低加上外地人自己也不争气造成的
  • d
    ddr911
    偶觉得方言应该作为一种人文科学来继承,比如有些学者可以选择学习古代玛雅文或者古埃及文一样,至于现实应用上肯定是要用所有人都容易懂的语言,这是大趋势。
  • r
    rb
    我想了一下,其他地方比如北京、广州、重庆、沈阳、大连等等地方,要表达“此人不是本地人”都不用“外地人”这个词的吗?如果不是,用什么呢?
  • D
    Demitry
    简单训练,以前教kula过。

    对方是一个S^b的话

    弄则啊呜绿

    对方是很多S^b的话

    那帮啊呜绿。
  • O
    OLAOLA2009
    乡下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乡下人本来是指居住于农村地区的人,与居于城市的“城里人”相对。由于居于农村的人一生中大部份时间都只在附近地区活动,所见所闻通常只局限于附近的地区,见识往往不如居于城市的人,到后来“乡下人”一词就有了贬义,主要是没见过世面,土之类的含义,粤语又称“大乡里”(“乡里”本来是同乡的意思)。

    上海人所指的乡下人,不但包括中国农村的农民,还包括大量中国非上海的城市居民,一种轻蔑的称呼。



    现在不说乡下人了 说外地人了。 还说乡下人的自己也是乡下人 满意了伐?
  • r
    rb
    那 的话,也修饰复数
  • D
    Demitry
    所有这些地方的人都是说外地人,而且都是说外地人最麻烦,没有一个地方会欢喜的说,我们就是欢迎外地人到我们这里工作的。

    即使是张家港兆丰镇的村民,说起来也是外地人怎么样怎么样,坏事都是外地人干的。
  • r
    rb
    那么其他地方“外地人”这个词是纯粹中性的是么?
  • r
    rb
    言论说,张家港兆丰镇不是全国的张家港兆丰镇,但上海是全国的上海,谢谢。
  • D
    Demitry
    张家港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任何工业园区都有外来打工人口,只是人数多少罢了。
  • D
    Demitry
    另外rb,我以前发的那个屠宰场的摄影贴呢?
  • r
    rb
    我也没删过帖,肯定还在的吧
  • O
    OLAOLA2009
    果然 上海话不周全啊 被抓到小辫子了 哈

    伊 伊拉
    阿拉


    我戆特了 我们怎么说啊?
  • l
    lindley007
    广州的乡下一般作“家乡”解,“翻乡下”指的是回故乡

    表达类似上海话“乡下”的意思,用的一个字:山
  • r
    rb
    2的话,你确定到广东就业的人口低于上海么?据我在广州的感受,非本地的人上班还是很多的啊。

    第四条的话,是啥啊?
  • D
    DvRyu
    侬=你啊。。。
  • r
    rb
    阿拉=我的,我们的,我们
  • D
    Demitry
    没了。
  • D
    Demitry
    上海也一样,有上上海,下乡下的说法。

    指的是回乡,尤其是祖籍无锡,湖州等地的上海人。
  • r
    rb
    自那个之后没有丢失过帖子的事件。
    要么你问问vood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