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应该保护,还是消灭~~~

  • D
    Demitry
    谁教我上海话了?怎么教啊,你们重庆本地方言都需要浪费教育资源才能够掌握么?

    现在我对你那么自豪的称自己是民间科学家终于有理解了,毕竟是鹤立鸡群。
  • O
    OpEth
    原来您天赋异禀,生下来就会说上海话。。。。。
  • s
    shramm
    我就很好奇这里说要消灭方言的人,难道就对自己的家乡话这么无所谓?
  • D
    Demitry
    那估计你的普通话未必很标准,没有语言天赋的什么语言都学不好,一生掌握不了两门语言的人一门语言都无法掌握。

    我现在能够理解你为什么在上海无法交流了。
  • O
    Oldman
    这里也没多少要消灭方言的人吧,难道推广普通话就是消灭方言吗?!
  • D
    Demitry
    嗯,很显然你没有老师,连爸爸妈妈都开口不了。
  • O
    OpEth
    话说现在上海的状况就很近似俺说的第二种情况,一部分人说上海话一部分人说普通话,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两种语言都会说,而这显然比不上全上海都说同一种语言的情况沟通效率高。。。。。
  • s
    shramm
  • D
    Demitry
    嗯,那个帖子里活跃着要消灭方言的人可不少。
  • D
    Demitry
    我觉得也有可能是另外一部分人又会说普通话,又会说重庆话导致的吧。

    入上海前应该先检查,会说一种方言一种普通话的应该坚持不让入境,保证全上海同说一种语言的高效率沟通。
  • O
    Oldman
    不是学不会,是没有机会学,从家里到学校的环境都是普通话,就偶尔几个同学冒出些方言,能学的会吗
  • D
    Demitry
    那是很可惜的,只会一种语言的发音会比较单调,导致学习外语时部分发音学习的困难。
  • 折翼大天屎
    你挑食物衣服还有b的时候也知道什么样的食物衣服还有b是好是坏吧?交流难道就不需要多样化?就只有一个普通话或者英语算什么交流,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味同嚼蜡。现在有些纯英语国家就已经发现青少年的表达方式越来越单调,平时使用到的词汇只有很少数的一些了,这就是语言单纯化的恶果。
    语言不只是用来交流,还是一种文化的表现方式,这普通话有多深厚的文化底蕴?完全清除方言的元素之后,我就不信这普通话还能剩下多少有意思的东西。
  • O
    Oldman
    老外的例子和天朝还是有些不一样的,天朝虽然方言很多,但文字基本上都一样,自古就是一脉相传的。这和老外完全不一样。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方言主要是影响发音的问题,学的东西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当然,象粤语那样的自有书写系统的另当别论。
  • D
    Demitry
    普通话能够写出上海话?

    不要开玩笑了,粤语也有很多游离与普通话之外的字。

    普通话能够写出北方部分地区的方言就了不起了,到西安都不行。

    不要说和北方话毫无关系的吴语体系了。
  • 折翼大天屎
    那不正是作为中国人应该高兴的地方吗?
  • D
    Demitry
    比如说西安有一种叫做biang biang面,就是不在汉字系统里的,连注音都没有办法。
  • O
    Oldman
    请看我说的是指学习过程中,学习过程中学的都是书面语,那个学校会开口头语这门课?
  • O
    Oldman
    汉字本身就是表意为主的符号,不是注音符号。要是说汉字表达不了吴语,那也是自古有之,和普通话没什么干系
  • D
    Demitry
    我不是告诉你了么,普通话的书面语最多囊括部分北方地区。

    上海话的一刚一刚一刚,在普通话里是怎么个语法你分析下?

    即使在北方地区,很多语言也是游离在普通话系统,难道都要消灭?
  • 折翼大天屎
    普通话不等于汉语,打不出来不一定就不是汉字。有很多电脑打不出来的方言字在康熙字典里面都能找到。汉语拼音应该叫做普通话拼音还不多,明明很多方言(包括北京话里面)里面有的发音方式,却没有收录进去。
  • O
    OLAOLA2009
    上海话其实对普通话还是有点贡献的

    很多外来语上海直译成书面 然后变成普通话中的词汇的
  • D
    Demitry
    现在谁还学注音法,不都是汉语拼音+普通话。
  • l
    lindley007

    [posted by wap]


    粤语的书写系统也就是白话文运动之后没多久建立起来的,普通话也一样,关键只是想不想建立
    不过吴语并不是没有白话文吧?我看吴语维基百科就用得挺规范的啊
  • O
    Oldman
    反过来说如果还沿用文言文,那就没有这么多交流的问题了,毕竟文言文都是一致的
  • D
    Demitry
    最开始鲁迅用过不少吴语,比如说”伊“,要写出吴语,那么肯定要有一些新造的汉字。

    其实这就不奢望了,上海话用不到这样的礼遇。
  • O
    Oldman
    按照你这种说法,那么自古就没有对应吴语的汉字了……
  • D
    Demitry
    厚司,错克,册那,昂景昂自。

    你觉得这些有实际意义么?
  • O
    OLAOLA2009
    在古代应该吴语应该还是有对应的汉字的

    但到了普通话简体字普及后 应该大部分都没有了
  • O
    Oldman
    有没有实际意义要看以前有没有收录这些词条。其实古时的文言文系统是超方言的,它不主要记载各种汉字的读音,而只是表达词语的意思。所以读音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语义。
  • c
    charles8819

    1838年出版的粤语文宪

    [本帖最后由 charles8819 于 2009-2-6 21:21 编辑]
  • O
    OLAOLA2009
    老d 上海话历史没多少长 很多都是生活中再创造的

    很多外来语改变的

    上海闲话应该是脱胎于吴语 但有了自己的创新
  • D
    Demitry
    没有普通话对应这些意思。

    所以只能够写谐音字。
  • D
    Demitry
    这个我前面就说过了,上海话是吴语,山东话,苏北话,宁波话,浙北话,和日语,英语,法语的大杂烩。
  • O
    OLAOLA2009
    词汇
    吴语有一批保持古音、古义的常用词语。如“许”(那)、“汏”(洗)、“囥”(藏)、“隑”(斜靠)、“廿”(二十)、“镬子”(锅子)、“弗”(不)。
    第二、第三人称代词的词根大多源自“汝/尔”、“渠(佢)”。
    单数人称标记多由古江东方言的“侬”(人)演变而来。
    复数人称标记多样化,多数可上溯至端系的同源形式 [taʔ] 或 [ti](比较:粤语“哋”)。
    表示定语与领属的结构助词、常用的量词与陈述句语气助词同形,可上溯至见系的同源形式(相当于普通话的“的”与“个”,在陈述句的句末用得比普通话的“的”冗余)。
    量词较官话简单,“只”用得很多,如:一只牛、一只电脑、一只石头。

    [编辑] 语法
    吴语普遍具有普通话所没有的存在体,如上海:渠勒门口头立勒许。(他站在门口。)
    许多地方有兼表完成体和持续体的助词,形如[lʱ- h-]或其简略体(约相当于普通话的“着”)。
    有结果体,用“脱”、“落”、“掉”等表示,如苏州:只台子坏脱哉。
    话题句比普通话占优势,如绍兴:箇只电影我看过哉。
    谓语动词的修饰语常后置,如温州:你走先,我就来。
  • c
    charles8819




    粤语文宪很早就有了,比白话文运动早很多
  • O
    OLAOLA2009
    那就对了 所以这些也是没创造多久的词 古代也不会有的啦

    但事实呢 很多吴语是古汉文的 现在都普通话了 简体字了 吴语想书面也没法写了


    说以说 一个普通话 简体字推广 已经使很多方言开始消散了

    我们这些老毕样子 属于最后代会说方言的人了

    某些人就让我们自己在自己的地方和自己人小范围说说 怀怀旧 不要消灭了 好伐
  • l
    lindley007

    [posted by wap]

    这是粤音字典,不是粤语文章吧
  • d
    dragong
    【退灶私】 "退JUICE",JUICE为油水和钱财,“退JUICE”的本义,是流氓退还敲诈得来的油水与钱财,后引申为丢脸、失面子。

    这个我一直以为是【摊灶私】……
  • O
    OLAOLA2009
    哈哈 上海闲话赞

    我儿子女儿以后也要规定他读书学普通话 回来家里讲上海话
  • c
    charles8819


    传教士不单止传教,对文化的传播也有不少功劳啊。粤语开五六十年代前都是字字有据可寻,并不是有音无字的。
  • D
    Demitry
    bilge: 蹩脚
    beg say: 瘪三
    Corner ball: 康乐球
    cement: 水门汀
    Dear: 嗲
    Fancier: “发烧”友
    Microphone: 麦克风
    Much: 麦克麦克
    on-sale: 盎三
    Plug: 插扑
    roof window: “老虎”窗
    Simons: 席梦思
    Smart: 时髦
    society: 十三点 十三点以前也有“交际花”的意思。
    sofa: 沙发
    Spring:弹簧 始別靈
    Steam: 热“水汀”
    too bad: 推板 例:格个人推板勿啦
    trick: 觸揢(促掐)
  • D
    Demitry
    错刻果然是外来语的trick,这个字的翻译太赞了。
  • O
    OLAOLA2009
    老3老4
    头5头6
    搞7捏3
    哈7搭8
    神知5知
    雌头乖脑

    这些形容词都说起来朗朗上口啊~
  • O
    OLAOLA2009
    看看有多少词都变成普通话通用的了 现在到要对上海话说3道4 悲哀啊
  • D
    Demitry
    有些话是很机灵的,比如粢饭糕,就是雌,烦,搞。

    另外挖色就是worse的外来语,这个也极赞。

    想想挖色的实际运用,中文里还没有一个那么活灵活现的表达worse。
  • D
    Demitry
    人家是几千年的正统语言,哪用得上上海话的小机灵,上海话还是速速灭亡才是正道。

    tgfc著名的科学家瓶子就提出,在上海只用一种语言,沟通会更高速。
  • l
    lindley007

    [posted by wap]

    有音自然有字,光绪8年字应该是还未正规化的
    不过也不一定,有这本书的正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