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爷心目中南宋以后中国最伟大的历史人物!
- 级替四吴三桂降清多半是因为地处位置太尴尬,前后受夹,又没有根据地支撑,几万军队如浮萍般无根所依。
如果他在扬州,就又是另一回事了,也可能出现第二个南北朝,也可能杀贼驱靼,成一代名将。 - D9楼上的下次能不能把制式炮弹一次打完,别拆开了一句一帖
- D9我倒听说蒙古人独立的理由是历来满蒙一家,清帝退位之后蒙古没有理由继续留在中国之内了
- 级替四还有一个选择就是率军出关,背靠蒙古或高丽打游击,山海关丢给李自成。
- zero3rd事实上他当时就考虑过投降李自成,至于为什么没有投降成,原因大家都清楚
- zero3rd那么康熙和蒙古干的那些仗又说明什么问题呢?乾隆甚至将反复反叛的准格尔部灭族,只留下了准格尔盆地这个地名。
事实上就说明满蒙的关系当时没这么铁吧!
[本帖最后由 zero3rd 于 2007-3-5 23:48 编辑] - 级替四我的理解是:李自成进北京后就昏了头,自信心过份膨胀。所以吴若来降则收,若不降便引大军击之。所以在安抚上并不重视。
- 级替四吴三桂既降清,心已有所归,若无因由,怎能出尔反尔?
天下人早当他是汉逆,所以他也心无所忌,后来也只是对满人尽为臣之道。
[本帖最后由 级替四 于 2007-3-6 00:19 编辑] - 级替四关于剃发令我持保留意见。
对清来说,剃发后尚能传国三百年,可见剃发与否,并不关键。 - D9当然清一朝几百年,能够流寓海外比如日本啊高丽啊乃至南洋的就另当别论了哈
- abiao科举,绝对不是什么专为对付汉人的武器。
旗人走所谓的正途,从科甲上讨功名,同样是很有面子的一件事。旗人当然包括满洲、蒙古和汉军,三百年中,大九卿中的满缺侍郎尚书御史,进士出身点翰林的比比皆是。如果走内务府当差或宫里侍卫的这条路子,是现成的,而且收入还相当不错。若非科举出身无论满汉都受到极大的尊重,何苦还要苦读,入闱去拼个功名?
年羹尧是汉军,包衣出身,非得中进士点翰林出身才有资格能任督抚。像织造曹氏,得意时固然风光,但没有功名,总是奴俾身份,见了旗主要站班。一旦失势,落个“包衣下贱”的骂名,呼啦啦如大厦倾,毕竟和年大将军英雄穷图的结局还是不能比的。
有清二百七十年,在科举上的花样典故极多,也很有趣。如不熟科举,便无以谈官场,自然对清史也很难有什么大的见识。总体而论,清朝给汉人在科举的路子还是比较宽的,从状元的分配就可看出。由于旗人天生就有当皇差的出路,而且为了体现朝廷以文章取仕,不以满汉为论,有意偏袒,所以有了旗人可以考试,但不得点状元的不成文的规矩。
当然大清会典上没有明文规定,不过熟清史的都知道,三百年来只有同治的老丈人,蒙古崇绮得过异数。其他的我印象中有解元、探花,没有榜眼。
[本帖最后由 abiao 于 2007-3-6 10:26 编辑] - abiao在下一闲人,清史本非所专治,不过晓得些典故,闲聊不至没有话题而已。
历史的简单化,表面化,把陋论当作定论,其实是和我们生活没什么关系。无非就像棋迷看见路上摆盘者,一时技痒,想切磋一下而已。
有些案不是很知名,不容我来想当然的回答。不翻看资料,前后联系,倒不好说,否则亦为陋人了 - AVG收集者印度高僧释来复,回国前写 了一首谢恩诗,诗中有两局:“殊域及自惭,无德颂陶唐”,意思很明显,他生在异域(殊域),自惭不生在中国,觉得自己还没有资格歌颂皇帝,但朱元璋的解释是,:“殊,指我为“歹朱”,无德,指我没有道德。”于是释来复被处斩。
这和尚........烧包啊 - abiao看到朋友提到沈德潜仆碑戮尸一案,讲这么多严肃的话题,聊一个轻松点的笑话。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是一个很有传奇的卷子,清初遭焚,分为两段。
沈德潜是苏州人,算我半个同乡。少有才名,不过老树开花,老年才被使用,为乾隆的侍应之臣,各地所谓乾隆御诗,多出其手。然战战兢兢,生怕不慎拂逆,也可怜的很。不过还是在富春山居图上出了纰露。
前面提到富春山居图有两段,第一段为乾隆所得,乾隆是个很自大的人,鉴定后认为是伪作,还很自信的确认为明画,然后得意的征询周围。皇帝既然有定论,沈老只好附合。
不料第二段日后也传入宫中,经沈老等鉴定,前后相配,当然说明是真迹。这下乾隆不免面子上过不去,迁怒于沈德潜,说他前后不一,命其“自批其颊”,乌呼,就算是一品大学士,不过弄臣尔。
不过沈还是有才气的,唐诗别裁广为流传,少年时看大部头唐诗鉴赏词典,各家引用的极多。 - abiao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能说风骨之臣没有,不过历来凡有大的党争,背后必有利益之争。
就算起初原本完全是义气之举,一旦风传,后总不免被他人利用。这点我可有绝对的信心。各位举一例,即可有对应的事实,不过当然要有点名气的。
另:阉党未必都是小人,东林也未必都是君子,这是定论了。 - zero3rd这点我认同,明朝的党争是极其复杂的,其根源是利益之争,而且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 zero3rd基本同意,
满清统治者可能下意识里在汉族人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而且汉民族的文化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
那种民族自卑感和强大的危机感促使了这一系列案件的发生和采取极端的手段来处理。
[本帖最后由 zero3rd 于 2007-3-6 15:36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