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 2G,4G卡匣已開發

  • r
    reikami
    SE可以多加几段CG了
  • 狩魔冥
    干,老子的G6只有2G,逼着换代么>:o
  • r
    reikami
    你的2G,和他那2G是不同的概念
  • p
    pxopam
    燒卡的容量跟任社的容量是一樣的吧
    4g game一出盜版商又能大賺一票了:vampire:
    趁機來宣傳一下z版的好:vampire:
  • P
    Pluto_Shi
    价格 ……
  • r
    reikami
    这样的吗?我的怎么1G的SD可以少NDS卡8G的东西?
  • r
    reikami
    所以就算出4G的游戏,还可以烧2个呢,不怕
  • p
    pxopam
    樓上的是說g6吧
    印象中g6非插卡式的
    所以容量換算起來是一樣的
  • r
    reikami
    成歩堂
  • b
    blackwing
    同一概念,都是2Gb
  • 狩魔冥
    看来您确实没研究过DS的烧录卡:awkward:

    [本帖最后由 狩魔冥 于 2006-9-20 11:38 编辑]
  • r
    reikami
    我只知道我的M3不是这样的
  • r
    rejoy_liu
    2G的DS烧录卡?早用上了





































    当然是2GB
  • 狩魔冥
    M3和G6是一家兄弟……走不同路线的:awkward:
    反正就是B和b的区别
  • 用电器
    虽然没料到会有这种事情……看来又多一个理由等可扩展烧录卡了
    一向讨厌固定容量
  • 火彩
    批量生产后,成本自然就会降低。
  • j
    john
    当芯片生产是压塑料么
  • 火彩
    差不多了,因工艺、量产规模等影响存储模块的价格一直都是呈下降的趋势。
    看看SD、闪存这几年的容量/价格的趋势就知道,现在1G模块的价格已经降低到相当低的地步。

    虽然结构不同,但DS卡带也终归是属于存储模块范畴内的东西。

    [本帖最后由 火彩 于 2006-9-20 14:44 编辑]
  • r
    ryu_hayabusa
    DS游戏随便一个大作就卖50多万套。
    不用考虑成本了。
  • j
    john
    压塑料的成本主要在模具,所以生产得越多,一次性投入的模具成本就能摊得越便宜

    造芯片的成本主要决定于硅片的面积和成品良率,最终在于制造工艺水平,不是靠产量就能做上去的,是成本决定产量而不是产量决定成本
  • r
    reikami
    请举出5个不是任的买过50W的DS游戏
  • 火彩
    量率是作为增加产量的前提,如果没有量产为保障的话,就算12寸盘子上采用0.09工艺的良率是100%价格也不会降下来。难道你认为我上面说的那番话是建立在量率极低的前提下?那还量产个屁啊,赔都赔死了,不改进工艺就算量产良率低而产量提高也一样要死的。

    产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生产的成本(同样的东西,生产100个和生产10000个的成本能一样?这点可以参考印刷业),去关注一下内存颗粒、存储颗粒大批量量产后的价格走势吧。而在以良率为前提下提高产量,可以压低生产成本。现在一张板子上切割的LCD数量不变,但最终价格却降低了,这是生产成本所决定的还是产量所决定的呢?

    老任从来不做赔本买卖,就算工艺再先进如果超出预计也一样不会马上启用。当年GBC计划尘封数年,就是基于成本的考虑。既然2Gb、4Gb单片模组可以在量产后达到合理的价格为什么不用呢。

    况且,我说的差不多不是指工艺流程和生产原理,而是大规模量产对成本的控制。

    [本帖最后由 火彩 于 2006-9-20 15:37 编辑]
  • j
    john
    你还是没明白我说的什么意思
    在良率和制程工艺相同的前提下,2G颗粒的物理成本必然是1G颗粒的2倍左右,因为硅片的面积就大了一倍,在制造过程中这一部分物理成本是大头,你产量再多成本下降得也有限

    这跟印刷业是一样的,一张几块钱的胶版是一次性投入的成本,一本杂志也就几百块胶版钱,你印1万本跟印10万本相比这部分平摊下去的差别可以忽略不计,杂志成本最主要的构成是纸张本身
    相反的例子就是压塑料,一个塑料盆的模具一万块,塑料几块钱一公斤,你做一万个盆的成本就是一块钱多,做十万个盆的成本就少掉将近一块钱

    你也知道任天堂在芯片成本降到合理价位的时候才用,那就证明是厂家的成本决定买家的采购量,而不是买家的采购量决定厂家的成本
  • 火彩
    其实我认为你曲解了制造工艺的概念,2G颗粒和1G颗粒的物理面积是一样的(除非封装尺寸加大,不过也不可能),甚至还会更小。如果按照你的这个观念,那么是不是现在1G的TF卡就要比32M的TF卡大呢?因为制造工艺的改进,所以容量发生变化,芯片体积不会有增大,反倒会因为工艺的先进而缩小尺寸(在单位面积下塞进更多的东西 - -b)。但相应的制造工艺会有一定的变化,最直观的就是晶圆面积的提升和芯片工艺的微小化。目前晶圆最先进的是12寸,那么晶圆越大切割的颗粒也就越多;存储芯片工艺现在可以做到0.75甚至更小,那么体积也会不断缩小,一片晶圆上切割的数量也就越多。

    无论是哪种方法,存储单元的芯片成本总是因为新工艺的诞生而在不断降低,想想两年前32M的SD卡价格和现在1G SD卡的价格,正是由于制造工艺的提高,而使成本不断降低。

    好吧,就算说晶圆面积和芯片制程保持不变,那么相同切割数目下是不是大容量的有更加出色的成本控制呢?就算是总的生产成本不变(那是不可能的),相同切割数目下的大容量也在价格上较低容量有更大的优势。

    印刷业也如此,你去印刷厂印刷(我们公司隶属的集团有做内部刊物),在固定印刷数量下钱数是不变的。100本和1000本同样都是3000元,那么谁的成本更低?光盘制造只是一个例子,现在谁都知道那东西已经进入微利时代了(蓝光盘片成本那么高,正是因为产能限制啊)。

    如果没有需求,上游制造厂何必要大批量生产呢?

    [本帖最后由 火彩 于 2006-9-21 09:13 编辑]
  • j
    john
    谁告诉你2G和1G芯片的面积一样大啊……双核心CPU和单核心CPU的面积是不是也一样大啊?

    在实际控制的时候良率一样都是不可能的,NDS那么大的液晶要求3个点,19寸也要3个点,你说哪个容易控制

    另外你们做内部刊物的印数太小了,我们去印厂印的书都是出来卖的,印刷数量按K算,成本分到每本书,封面内页彩页用的纸张稍微变个规格总体COST都会变的
  • 火彩
    我说,你找几块废的存储卡,拆开看看不就知道了,或者找两个U盘拆开看存储单元,更简单的就是找相同封装规格不同容量的内存条来看。你从这些封装尺寸的比较上,就能看出来,封装尺寸是固定的,不可能超过这个,太大或太小封装工艺都将做出调整,这和一个CPU核心上做出两块完整的CPU完全不是一码事。

    良率在工艺成熟的条件下极小会发生改变,总会有一个良率的临界点。NDS用LCD和19寸LCD用的生产线也不同,你不可能指望工艺完全相同,难道要用7代LCD线去切割NDS的液晶屏幕吗,那不是杀鸡用牛刀吗,这个例子实在不妥。

    印刷品大规模印刷我也知道,所以我才说了个前提:固定印刷数量,大批量印刷的话自然要有所改变。

    [本帖最后由 火彩 于 2006-9-21 09:54 编辑]
  • j
    john
    你是要我找图给你看么……



  • 火彩
    呵呵,看来封装格式的确有所改变了,这点我的确说错。
    但并不代表芯片体积也有明显提高,尤其是2G、4G。

    [本帖最后由 火彩 于 2006-9-22 08:29 编辑]
  • j
    john
    我话说到这份上了,图也放出来看了,你还想要我怎么样

    为了存储两倍的数据,晶体管数目必然也是原先的两倍,制程工艺相同的情况下,为了刻出两倍数目的晶体管所以硅片面积也必然是原先的两倍

    这么难理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