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观众不文明举动气哭女音乐家

  • 小KULA
    但是文艺复兴那些初期的艺术家们在最旺盛的时候还是成为了教皇的附属
    但是他们初期确实创造了一些东西的。

    放到现在也一样,看看中国漫画orz……(跑题远了)
  • s
    sneezingbee
    这是因为作为一种存在,艺术连人本身也可以超越,艺术唯一不能超越的,就是美,或者说,是客观存在的审美体系。
  • 雄狮亨利
    文艺复兴的教皇们可比我们的官僚可爱多了,像他们那样既肯花钱又有教养还有鉴赏力的人简直就是为文艺复兴准备的,我们这个时代就没有一个能跟利奥十世比的人物
  • D
    Demitry
    这个就不是艺术品的错了。
  • D
    Demitry
  • 雄狮亨利
    对我个人而言所谓艺术史就是社会趣味史,当然从技巧的角度肯定会有另一部不同的艺术史,但是纯技巧的艺术史恐怕也谈不上是客观的
  • s
    sneezingbee
    你怕是昏头了,趣味和技巧相比的话分明前者是主观的而后者才是客观的吧?:D
  • D
    Demitry
    这么说,你要理解埃及和希腊的作品的主要区别必须从时间上入手。

    希腊的作品大多数瞬间的,比如米龙的掷铁饼者,这样的作品很符合现实的观察效果,甚至来说,宛如照片拍摄下来的,但是这样的作品有一个问题,就是瞬间的,你使用了透视,而透视是连续观察中一个瞬间的凝固,所以一旦使用了透视,作品就只能够表现一个瞬间。

    埃及的作品希望表达的是永恒,没有透视的结果是你可以让时间在整个壁画上流淌,而且你可以让多个空间面的事物在同一个壁画上表现出来,你可以从左面看到右面,然后发现你完成了一次流览,而这个流览则是完全没有任何凝固的瞬间,如果埃及作品不是很好理解的话,那么说中国知名的清明上河图,你就应该明白了。

    清明上河图就是完全没有任何透视的,你打开卷轴的时候实际上就等于在往前走,甚至你也可以后退,你可以很轻松的理解时间在卷轴的不同位置发生了变化,这就是没有透视所造成的时间性,但是代价是看上去不是很真实。

    幸好,艺术的要求从来不是真实。

    埃及是一个希望永恒的民族,他们的猫都做成木乃伊以便复活,所以透视这类“瞬间描绘法”必然是无法使用的,而侧视法应该说是一种妥协,或者说是很伟大的手法的发明。

    要记住,最简单的描绘手法必然是看上去像,所以最早产生的描绘法必然不会是“侧视法"这种经过调整,能够符合宗教教义的手法,因为这种手法符合的是宗教教义,而不是观察习惯。

    最后提一句,当摄影发明后,纪实这个艺术特征就属于了摄影而不是绘画,所以当你知道这些画家最后提出什么观点,比如毕加索,你就会发现埃及和古中国的艺术成就实际有多高了。

    [本帖最后由 Demitry 于 2007-7-4 18:20 编辑]
  • 雄狮亨利
    好比说巴黎高等美专那伙人"发现司汤达"以前,司汤达的技巧该如何被写进文学史,他究竟是1830年的伟大作家还是第二帝国时代发现的伟大作家呢?类似的还有被发现的塞南古,乃至被发现的巴赫.
  • D
    Demitry
    嗯,问楼上一个问题,赋格这个格式是哪个音乐家发明的?加农呢?
  • s
    sneezingbee
    受教了,有时想能有机会和你面谈就更好了:D






    不过你的说法也再次证明了一个观点,那就古希腊艺术形式的人本主义倾向。假设我们首先设定艺术作品创作的最终目的是从人的角度出发,最后回到人的感受结束,那么对于视觉、视角都存在局限性,很多时候甚至是错误的人这个受众而言,没有透视、没有几何形变,这样的作品就可以说不是为人本身而创作的(抛开能力问题不谈),在这一点上,希腊人所要做的是怎样让作为观众/受众的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而埃及人做的则是研究怎样让具备了“客观”“全能”的神性的的接受和理解,人不能在一个时刻一个角度看到所有看到全部看到客观,所以希腊人开始透视和凝固,而神可以在所有时刻所有角度看到全部真实,所以埃及人只用顺着比照真实物体的比例和事件发生的顺序依次表述和描绘就可以了。

    终归还是个为谁创作的问题。

    [本帖最后由 sneezingbee 于 2007-7-4 18:23 编辑]
  • s
    sneezingbee
    你说的这个是研究事实和历史的能力问题吧。
  • 雄狮亨利
    不知道:D
  • D
    Demitry
    嗯,如果是神的作品,都是为宗教创造的,我看过不少原始宗教作品,有些是混合了很多特征的乱七八糟的东西,虽然赋予了时间性,但是不经过解释也根本看不懂。

    而埃及壁画中甚至很多鸟类,现在都可以很容易的辨认出来,从相象性和时间性的一个完美平衡来说,埃及的艺术品是很伟大的。

    希腊作品只是取消了这个限制,同样取消了这个限制的话,埃及人不会比希腊人做的差。

    这个道理就像柴科夫斯基在1812序曲里使用了大炮,而海顿只能够使用鼓来模拟炮声,这不是代表海顿没有柴可夫斯基有想象力,只是海顿不能够在演奏的时候搬个大炮来罢了,而巴赫甚至不能够写这种”吓人“的音乐。

    [本帖最后由 Demitry 于 2007-7-4 18:33 编辑]
  • D
    Demitry
    事实上我也不知道。
  • s
    sneezingbee
    ... 老柴真骚...用真炮打么...


    个人看法是(先说一下对1812的创作意图没有太多的了解),如果用真炮是为了用利用炮声作为一种手段去表现其他内容,比如气氛、情绪等等,那么确实有想法,而如果用真炮就是为了表现乐曲中有对炮这个实体的表现,那么就傻X了,只能说明有钱没能耐而已...
  • c
    coolswan
    这帖竟然能讨论到古文明……可见老D对于跑题是深有研究啊

    北京几个剧院,前几年我去的时候手机,水是要上交的,小孩是不能进的,不知道现在如何

    既然其本身无法自律,那就应该用强制手段律之,你等全民觉悟提高,那得猴年马月了
  • s
    sneezingbee
    这这这这这...

    照这种理念,那墚祝最后撞碑那节是不是也该让演员用脑壳撞石头采集真实音效啊... ...这不把音乐和音效给混起来了么...
  • D
    Demitry
    谁知道呢,也许就想土豪一下你有办法么?

    再说柴可夫斯基自己对1812也没有爱,也许就是为了赶时髦吧。
  • r
    realzeus
    话说以前曾去北大百年讲堂听过几次音乐会
    按说,去那的都是天朝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人群了
    理论上素质也应该不低
    结果去那,居然有穿拖鞋去的
    这个不提,然而照样有手机响,然后大声说话的
    还不如中山音乐厅…………
  • D
    Demitry
    这个就该抽打,而且确信是素质低下了。
  • s
    sneezingbee
    我在想的是穿拖鞋这个行为到底该不该评价为恶劣...
  • D
    Demitry
    我是这么看的,如果在接受教育等级的不同下判断,如果一个小学毕业的农民这样做了,无可厚非,如果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这么做了,那么就是门卫和大学生的素质低下,一个是不敬业,一个是本身毫无素质。
  • r
    realzeus
    恩,很多学校的博士生楼的脏乱差程度比本科生楼还不如…………
  • s
    sneezingbee
    我现在觉得,如果同在一个礼仪环境下成长,而这种礼仪本身又含有在正式场合下故意穿拖鞋是不尊重他人的内容,那么这种做法就是恶劣的,否则,除非有脚气...脚臭...还是该算作没有外部性的行为,他人无权干涉也无理谴责。
  • D
    Demitry
    这又是生活习惯和家庭教育问题了,和素质并没有联系。
  • r
    realzeus
    我觉得公众场合穿拖鞋与穿睡衣其实没什么区别…………
    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有这些繁文缛节
    否则干脆和动物一样,无论什么场合都天体就完了
  • D
    Demitry
    听古典是正装,你平常在任何地方穿拖鞋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要穿去听音乐会。
  • 雄狮亨利
    我也这么看,不过我认为穿西服也是不体面的,还是常礼服好
  • s
    sneezingbee
    不是有天体浴场和裸体行进的活动么?
    裸不裸体究竟涉不涉及道德和素质领域这个问题的答案,在现在看来已经不象几十年前那么明确了。
  • s
    sneezingbee
    这还是跟习俗、风俗、习惯有关,假设俺这国度正装里的鞋就是拖鞋捏?
  • D
    Demitry
    那么你可以穿了去,但是会受到尽职的门卫的劝阻,就是这样。
  • D
    Demitry
    说到这个,倒是想起了女钢琴家阿格里奇的老师古儿帕,一身的好手艺,但是一直穿便装演出来抗议古典对爵士乐的批判.....
  • a
    aweiwei
    你去泰国寺庙里撒一回野试试。

    就是这种风俗,管你心里怎么想。电影院里响手机,就该哄出去。
  • s
    sneezingbee
    我从初中开始就始终相信一点,艺术作品只有高水平、低水平之分,没有高雅和低俗之分,我如果参加极其正式的音乐会,也会着正装出席,但这并不说明我认为这场音乐会要比我穿常装去的音乐会更高雅,只能说明我是出于从众心理,对社会习俗以及表演者的严谨态度给予了充分的尊重而已。
  • D
    Demitry
    其实艺术理解为观察的再现就可以了,高雅低俗这就是雄狮派的趣味论的产物了。
  • r
    realzeus
    穿正装首先是对音乐家们的尊重,尊重别人也就是尊重自己
    而且古典音乐毕竟是鬼子那边的舶来品
    这样的话,那边的礼仪如何,就按着办就完了……
  • s
    sneezingbee
    那么为什么出席张学友的演唱会即使是最忠心的歌迷也不着西装呢?难道他们不尊重张学友?又或者,在整齐干净的着装中,只有被命名为正装的着装方式才能体现出尊重?
    说到底还是个习俗问题。
  • D
    Demitry
    这个是习俗啊,学友兄不要求你正装。
  • r
    realzeus
    对于正装的定义太狭隘鸟,并不一定正装就是西服
    比如欧洲夏天有一些露天的音乐会,观众就多以休闲装为主
    然而在那种场合,休闲装也可看作正装
    当然这里的休闲装其实还是比较正式那种
    而不是大裤衩+T恤
    然而无论什么样的音乐会,穿拖鞋总归不符合礼仪的
  • r
    redemption
    我对现在音乐的发展非常非常的失望

    当初从巴哈亨德尔的巴洛克,莫扎特海顿贝多芬的古典主义,再到老柴的浪漫主义时期,到了拉维尔德彪西开始越来越现代了,

    然后美国20年代最流行的布鲁斯把自由的理念推向极致,尤其是连续切分和忽略重音位置感飘忽不稳定的那种韵味。不和谐的美竟然是最震撼的感觉!!生为人类我必须要向阿布斯特朗和格十温致敬!!!

    所以说本来总体趋势是越来越自由的

    可是后来流行音乐就越来越局限于大小音阶那么几个调性,现在流行音乐所谓的“自由”都是诸如包装,还有合理用气改为喊着唱等等

    旋律上乐理上基本上越活越回去,还没有19世纪的那些先行者们更有现代气息

    难道人类对声音的追求真的到此结束了?

    难道以后永远都只是这样让视觉侵占声音的领土?



    下辈子我如果不幸成为盲人的话,绝对当场抹脖子!!!!!!
  • s
    sneezingbee
    顶楼上。格什文万岁!!蓝色狂想曲万岁!!
  • r
    realzeus
    我觉得是过于商业化的结果…………
  • l
    lovexiaoya
    纯引
  • D
    Demitry
    不和谐音的运用...其实俄罗斯那几位...都是一把好手啊....
  • r
    redemption
    蓝色狂想曲…………

    怎么说呢……


    从刚开始黑管上行音节末尾的那个滑音开始

    我就知道自己要为此感动一生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