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看最后一句:
=========================================
光明网评论员:最近有网友发微博说,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了中国游客留下的题字“丁锦昊到此一游”,顿时感到无地自容,称这是“在埃及最难过的一刻”。
3500年的古埃及文物卢克索神庙,现在终于有了中国文化元素,而且还是地道的中国特色。可惜,对于这样一件文化交流的“盛事”,除了那位不知何方神圣的丁锦昊,大家都一点高兴劲都没有,而是感到十分的羞愧。
其实,对于古迹上刻字,埃及朋友也不必太惊讶。同样是世界级文化遗产,中国的八达岭长城上,几乎每块城砖都刻满了名字——生怕别人不知道这城墙是他们的祖先修的一样。现在,他们把这种习惯发扬到了全世界,为的就是让世界各地景点都留下百家姓,共享咱们的“文化成果”。
“丁锦昊”是一个人的名字,也是一群人的象征。一个人素质底下,在大染缸里算不得什么,因为很多人差不多都这样。但到了国外,换到另外一个文化环境里,就会显得很扎眼。而这种扎眼,在出国的中国人相对不多的情况下,就构成了世界对中国人的第一印象。一个人低素质,让一国人跟着蒙羞。虽然我们已经因他们在国内的行为而丢尽颜面,但在文化上被外国人鄙视,还是让仍在自认为是礼仪之邦的国人感到丢脸。
不过,很吊诡的是,在世界各国的交流中,打头阵的往往还就是那些不怎么能体现国人素质的人。日本游客现在在世界各地的口碑普遍都比较好,而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他们也个个都跟丁锦昊一样,是本地导游眼里的灾难级游客。有位日本旅行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很多富裕起来的农民都有机会出国旅游,他们有一个习惯就是把钱装在内裤口袋里,在国外购物的时候,也常常翻出内裤付钱,因此闹出很多的误会和笑话。
我们都希望那些在国外的人能充当文化大使,去展示我们的优秀文化,像外国友人看到他们就像看到国家形象宣传片似的。但现实却总是事与愿违,这不仅是因为中外交流还不够充分,能出国展示国人形象的毕竟是少数人,个别人的负面形象,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对外形象。
更重要的是,所谓的“国人素质”难倒不只是我们的一种美好想象?国内的长城上刻满了名字,我们觉得稀松平常,怎么到了国外景点一句“丁锦昊到此一游”我们就觉得无地自容?
因此,“丁锦昊”们虽然影响到外界对中国人的认识和评价,但别忘了他只是大染缸中的一员,这种行为,差不多也是他自身素质的自然流露。那些站在道德高地批评他的人,是不是先想想自己有没有在国内景点刻划过“到此一游”?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