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能否鉴别细菌还是病毒感染?——对方是民先生所引用文献的质疑和再发现

  • w
    well
    http://weibo.com/p/1001603877407563081474
    2015年8月19日 04:24 阅读 13639

    平儿医生

    阅读方是民先生的微博和文章越多,就越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方是民先生的一贯做法,是隐瞒、篡改对自己不利的证据。他的文章当中,常常会遇到偷换概念的情况。

    在《中国特色医疗之:感冒验血》一文当中,方是民先生说:“血常规检查是不是对区分细菌和病毒感染有参考价值呢?多项临床研究的结果都是否定的。”然后,他列举了一些文献,在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篇当中,方是民先生是这样引用的“发现白细胞总数对严重细菌感染的敏感性仅为47%,即有53%的严重细菌感染测不出来,而特异性为76%,即测出的24%没有细菌感染。嗜中性粒细胞与此类似,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1%和78%。”

    大家请仔细阅读一下这段文字,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的地方?如果没有发现,那么我来告诉你。方是民发生说“白细胞总数对‘严重细菌感染’的敏感性……而特异性为76%,即测出的24%没有‘细菌感染’。”看到没有,前面是“严重细菌感染”,后面变成了“细菌感染”,这是什么鬼?这就是偷换概念、篡改证据。

    为什么呢?因为临床上,细菌感染和严重细菌感染是两回事,所以前者是包含了后者,后者只是前者的一部分。你不能把“严重细菌感染”得出的结论,推广到“细菌感染”。所以,你可以说血常规检查在诊断“严重细菌感染”上价值低一些,却不可以说血常规检查在诊断“细菌感染”(也就是分辨细菌还是病毒感染)上没有价值。

    但是方是民先生却通过篡改证据、偷换概念,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用血常规检测来区分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是不靠谱的,没有诊断意义。”

    为此,他不得不做一件事件,就是要把引用的文献藏起来,不让大家知道他引用文献的题目是什么,所以,在他的文章里边,你看不到文献的题目,只看到文献1、文献2、文献3和文献4。不过好在他还不敢把文献的来源隐匿掉(因为这样做,无疑是自掘坟墓,表明自己所说的一切经不起检验),所以我们还是能通过来源,最终查找到文献。我们先说说文献2、文献3和文献4。

    文献2的来源是“Am Fam Physician. 2007 Jun15;75(12):1805–1811.”,查找出来的题目是“Identifying febrile young infants withbacteremia: is the peripheral white blood cell count an accurate screen?”(翻译过来是《全血细胞计数是否是判断发热婴儿患有菌血症的精确筛查指标?》)。

    文献3的来源是“Am Fam Physician. 2007 Jun15;75(12):1805-11.”,查找出来的题目是“Evaluating fever of unidentifiable sourcein young children.”(翻译过来是《儿童不明原因发热的评价》)这其实是一篇综述。

    文献4的来源是“Arch Dis Child. 2014 Jun;99(6):493-9.”,查找出来的题目是“Value of white cell count in predicting seriousbacterial infection in febrile children under 5 years of age.”(翻译过来是《白细胞计数在预测5岁以下发热儿童严重细菌感染中的价值》)。

    找到了文献,我们就要仔细阅读,不然就会被方是民先生给欺骗了。

    方是民先生说:“后来的几项研究认为白细胞总数、嗜中性粒细胞增加并不适宜用来判定细菌感染(文献2,3,4)。”他是把文献3《儿童不明原因发热的评价》作为研究来看待的。可是文献3不过是一篇综述(review),和研究(study)完全不一样好不好。而在这篇文献当中,对白细胞计数的评价,引用的原始文献是“Febrile infants at low risk for seriousbacterial infection-an appraisal of the Rochester criteria and implications formanagement. Febrile Infant Collaborative Study Group.”(来源于Pediatrics.1994 Sep;94(3):390-6.)和“Occult bacteremia in young febrilechildren.”(来源于“Pediatr Clin North Am. 1999;46:1073–109.”)serious bacterial infection是严重细菌感染,bacteremia是菌血症,它们不是评价血常规检查在“细菌感染”中的价值,而是在“严重细菌感染”中的价值(菌血症也是属于严重细菌感染的范畴)。

    文献2,《全血细胞计数是否是判断发热婴儿患有菌血症的精确筛查指标?》评价的也不是血常规检查在“细菌感染”中的价值,而是在“严重细菌感染”中的价值。

    文献4,《白细胞计数在预测5岁以下发热儿童严重细菌感染中的价值》评价的同样不是血常规检查在“细菌感染”中的价值,而是在“严重细菌感染”中的价值。

    方是民先生为什么要混淆“严重细菌感染”和“细菌感染”呢?原因在于在他引用的第一篇文献当中,就已经说出了血常规检查在鉴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文献1的来源是“Scand J Infect Dis. 1993;25(4):435-40.”查找出来的题目是“White blood cell and differential counts in acuterespiratory viral and bacterial infections in children.”翻译过来是《白细胞及分类计数在儿童(鉴别)急性呼吸道病毒性与细菌性感染中的(作用)》。这篇文章方是民先生是拿来说明淋巴细胞计数没有鉴别细菌和病毒感染的作用,但是他却只是羞答答地说“该研究认为白细胞和粒细胞的增加可作为细菌感染的证据,而没有增加不能排除细菌感染”,并没有明确告诉大家,这篇文章提示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是呼吸道细菌感染的“clear evidence”(文中原话:明确证据)。

    这就是方是民先生隐瞒证据的地方,他活生生把这个两个单词给吞了。

    为什么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在鉴别“细菌感染”中要比在判断“严重细菌感染”中的价值更高呢?这是因为在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在鉴别“细菌感染”中要比在判断“严重细菌感染”中特异性更高。以白细胞总数为例,若分别以“15.0 和 20.0 x10(9)/l”为标准,在鉴别“细菌感染”中的特异度可以达到86%和95%,而在判断“严重细菌感染”中的特异度则是76%和90%。

    特异度是显示误诊率的一个指标,误诊率=1-特异度。特异度越高,误诊率越低。所以,当一个发热儿童的血常规结果是白细胞总数>15.0x10(9)/l的话,诊断他是细菌感染的误诊率只有14%,如果他的血常规结果,白细胞总数>20.0x10(9)/l的话,诊断他是细菌感染的误诊率只有5%,甚至诊断他“严重细菌感染”的误诊率也只有10%。

    这些都说明,血常规检查,在鉴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当中,是有相当的价值的。方是民先生通过隐瞒并且篡改证据、偷换概念来达到诋毁中国医生感冒验血是“医疗欺诈”的目的,无疑正说明了他的人品是相当低劣的。
  • H
    HHH2000
    这事似乎闹得沸沸扬扬,还没有结论吗?
  • c
    cloudian
    现在不是一律不准用抗生素么,除非已经病入膏肓了。
  • p
    pcsx2
    不验血常规直接上青霉素又该有人闹医生不负责任乱用抗生素了
  • 脾气不太好
    青霉素是必须做皮试的吧,这个可不是乱用抗生素的问题,是要过敏死人的
  • 逍遥虫
    方狗还有15分钟抵达战场洗地。
  • a
    aironline
    所以应该是这样:如果血常规检查在诊断“严重细菌感染”上价值低的话,那么血常规检查在诊断“细菌感染”价值就更低了。

    当然以上仅仅说的是逻辑问题。事实如何我没资格评价。

    本帖最后由 aironline 于 2015-8-19 22:54 通过手机版编辑
  • 雾桑
    医生和方教主,看病时我选医生。
  • 人民军医2
    强力围观楼主
  • s
    starclan
    你用的是常规逻辑,但是有证据显示

    为什么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在鉴别“细菌感染”中要比在判断“严重细菌感染”中的价值更高呢?这是因为在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在鉴别“细菌感染”中要比在判断“严重细菌感染”中特异性更高。以白细胞总数为例,若分别以“15.0 和 20.0 x10(9)/l”为标准,在鉴别“细菌感染”中的特异度可以达到86%和95%,而在判断“严重细菌感染”中的特异度则是76%和90%。

    所以实际情况可能和你的想当然有那么一点点区别。。。
  • s
    starclan
    忘记说了,之所以会产生细菌感染的白细胞升高特异性比严重细菌感染时高,是因为严重的细菌感染时机体的免疫应答会被抑制,具体机理我已经忘记了,不过这个结论还是记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