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成钢没朋友。文章后半段还可以一看

  • c
    clockworkjian
    以前他们说全部枪毙可能有冤的 隔一个毙肯定有漏网的 我不信
    不过自从领导反腐以来 我真的信了 不管哪行哪业 隔一个毙问题都不大吧
  • z
    zerlier
    说白了就是钻营和秀,借央视的平台
  • m
    memento
    “凭借好风力,助我上青天。”
    这句是自制的吧,
    “好风凭借力,助我上青云 ”的劣化版?
    这个水准的,有什么好引用的。
  • a
    aweiwei
    不管怎么说,央视只是给了他一个平台,他自己也是非常努力的啊。

    你看达沃斯那个案例就明白了,这人真的算是精英中的精英。
  • 富兰克林
    说白了,就是会来事儿。
  • 梅影横窗瘦
    我觉得他就像是学生会的干部。
    聪明,好学,肯干,会交际。
    但就是没人喜欢。
  • M
    MacBookAir
    不论人品如何

    能力很强的,比普通人强很多倍
  • R
    Redofish
    如果星巴克那封信是真的话
    这英文也就雅思6分的水平啊
  • B
    BIOer
    换一般人给你个采访证都不敢进去信不?
  • 哇呀呀
    这些人里没有一个是好东西,体制本身决定了的。极少数良心发现发出反对的声音或者离开体制除外。
    平时就捧臭脚,落难了就众人推。。也挺傻的。。
  • y
    yuhui
    为什么帖两遍?
  • 莫言
    “我个人觉得在新闻领域中是没有所谓真相的,这里面只有事实和角度。事实是什么?哪些是事实?这是很客观的东西,然后,我是从哪个角度看这个问题,答案是不一样的。没有人知道百分之百的真相,真相是一个很虚的概念,只是事实加角度。”

    这句话倒是有点意思。
  • y
    yy3010
    这是实话~~~
  • p
    ppppppp
    因为很重要
  • k
    kives
    这人牛逼啊,换我去采访我估计话都不会说了。记得哪个网站搞了个wjb回帖的活动,里面那主持说话声音都在颤抖
  • 黄金の中脚
    这人不怎么讨人喜欢,不过有些观点还是挺不错的。
  • a
    alexonline
    这句话好像在哪个电影里看到过~
  • h
    holyted
    说实话这人还是比较可惜
    虽然不招人喜欢,但CCTV2还真找不出第二个了
  • 沉默の狙击手
    芮成钢起点不高的。能混成现在这样是挺不容易。不过现在把他以前的经历都包装起来就有点扯淡了。

    比如媒体都报道他文科状元。事实情况会有复读以后上北广的文科状元?
  • e
    evamrx3
    能说出中国也是多党制的走狗
  • b
    baki
    精英绝对是精英,这个不用怀疑。能采访各国政要侃侃而谈,这种能力不是盖的。
  • 髡匪
    说不定班级状元! 反正有能力啊 这种虚头的东西无所谓吧
  • n
    neomovie
    这是赤果果的阮文
  • 1
    181920
    侃侃而谈喷了。
  • 九阳游侠
    好像只是合肥市的文科状元,另外他上的不是北广。
  • d
    darkryu
    忠贞只不过是因为背叛的筹码更高,这句我喜欢
  • T
    Tifa★月
    这个人真还是很有能力的,钻营也是一种能力,而且在那么多重大场合不怯场,已经比很多人都强了
    希望这次不会栽的太深
    比来那些没什么实际能力就会拍马屁有利益就捞见人下水就踩的人好多了
  • 一条僵尸
    呵呵,喜欢颤抖的人就自己颤抖吧。

    本帖最后由 一条僵尸 于 2014-7-17 20:18 通过手机版编辑
  • i
    ilovesea4
    “我个人觉得在新闻领域中是没有所谓真相的,这里面只有事实和角度。事实是什么?哪些是事实?这是很客观的东西,然后,我是从哪个角度看这个问题,答案是不一样的。没有人知道百分之百的真相,真相是一个很虚的概念,只是事实加角度。”


    某几位真觉得,这是有道理的?那我就要质疑你们的思辨能力了
    诚然,绝对的真相不可获得,但却可以接近
    比如,一个人,做好事也做坏事。如果我们把他的好事坏事(所谓的事实)都报道,显然比只说好事/只说坏事更接近真相
    所以,真相虽然不可得,但仍然能成为我们的一个判断标准
    而他的说法,就是把“绝对的真相不可获得”混淆成“真相绝对不可获得”,这就纯粹是扯淡,纯粹是给自己找借口而已
  • m
    momou
    绝对的真相还真就是“不可获得的”,哪怕你是亲历者,你报道中的每一个语气助词,每一个标点都有可能让语气偏向不同的观点,甚至读同一篇报道是不同的心情和不同的环境也能让人有不同的感觉,所以每一个人的调查报告都是他自己立场与视角的主观感受,哪怕他把能找的观点都找齐了、写全了;每一个读者的感觉都是他自己立场与视角的主观感受,哪怕他把所有观点都读遍了。他只能找他他自己需要或者想要得到的答案。
  • k
    kurtbear
    …………捉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