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移动支付后,下一个应该弯道超车是不是智能问诊?
- conansick感觉现在的医生,不知道是工作量太大还是麻木了,只要是小病基本上是差不多,问问有无发烧,有无喉咙痛,去做个检查,看结果后断症开药。已经很量化,程序化了,是不是也可以开始搞智能问诊方式?
原因:
1.医生人手严重不足,特别是儿科医生,看病很麻烦。但其实很多小症不一定需要医生吧?
2.正如上面所说,很多东西都可以量化,什么体温+头痛+什么年龄应该开什么药之类的,检查达到什么指标应该吃什么药,这个量化可能每个医生会有区别,但同一个医生已经是有固定一套的了。
3.一般需要医生的亲自检查如听肺有无噪音,看喉咙有无发炎之类的,其实跟测体温的难度差不多,练习一下就无问题了。
4.医患关系差,如果智能问诊,至少出问题都不用找医生麻烦。
实行方式:
1.在APP中通过回答问卷形式,有无发烧,多少体温之类,如果觉得太单调可以加入医生或护士的预录制视频作为问问题。
2.加强医院的检验科,病人可以在APP直接开验单检查。
3.APP上药和针还是要到医院拿,跟现在医生开处方差不多。
4.APP可以选不同医生,对应会有不同的开药习惯。
5.达到一定指标问题较严重时,建议病人到医院详细检查,也有“提醒结果仅供参考,有需要到医院就诊”等字眼。
类似这样可行吗?
————————————————————————————————————————————————————————————————————————————————————————————————————————————————————————————
可能大家有点误解了,如其AI判断,还不如说是大数据或者归纳法,小明和小华年纪相约,病症相似,检查一致,同一个医生开的药一般是一样,把相同性质病人归类,每天节省几个相似的病人时间,那么长时间下来就能节省很多时间,我觉得保守估计起码5-10%。
其他检查或流程都是医院负责,就是省去相同病人问诊开药的时间。
由于每个医生有用药习惯,而每个人对药品都有不同的特异性,所以还是要选医生。对于误诊,理论上也是医生负责,毕竟就是该医生对该病症的默认诊断,不过也可以赖到软件上,减少直接的医患矛盾...
[本帖最后由 conansick 于 2017-3-11 22:16 编辑] - lookus李彦宏也是这么想的
- 华莱士我把话儿放这儿 20年内不可能推广
这不是IT技术问题
远程问诊还是有希望的 - hikari34
这不符合国情,万一误诊了不知道砍谁啊
- Sephal光靠描述和简单照片,误诊了怎么办?
- mamania谷歌深度学习AI诊断癌症的正确率已经比人类高了
- choudi医生身边可以跟个元芳你怎么看,但是拍板的还的是本人
- 错乱僧现在有人开发ai诊断,但也最多是医生辅助工具。ai看病还是想太多了,不过确实某些奇葩患者需要自然淘汰。
- 穿越苍白的狗有一个叫做怡禾健康的微信号就类似啊。。我觉得还挺好的,起码可以做参考
- gundamlrc怎么问诊,常规检测哪个能远程在家里做到?
- conansick可能大家有点误解了,如其AI判断,还不如说是大数据或者归纳法,小明和小华年纪相约,病症相似,检查一致,同一个医生开的药一般是一样,把相同性质病人归类,每天节省几个相似的病人时间,那么长时间下来就能节省很多时间,我觉得保守估计起码5-10%。
其他检查或流程都是医院负责,就是省去相同病人问诊开药的时间。
由于每个医生有用药习惯,而每个人对药品都有不同的特异性,所以还是要选医生。对于误诊,理论上也是医生负责,毕竟就是该医生对该病症的默认诊断,不过也可以赖到软件上,减少直接的医患矛盾... - MacPhisto还是应该普及社区诊所。小病看诊所全科医生。大病急病再去医院。现在小病大病都去医院,浪费资源。
- conansick主要是有时社区医院的医生真的不行,也可能是药物不够全面,看病效果差→病人到大医院看病→医生诊断病人机会少了,经验减少→看病效果差...这个恶性循环...
- linghu005医疗行业在每个国家好像都有问题。
- 很苦的熊可以借助app,网络。但是后端一定要有个真人医生!
否则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 qqqqqq为什么不可以?
AI通过提问详细获取患者症状、体征、以往病例、病史,只要资料齐备,完全有能力做判断并开出相应的检验单。然后患者直接去医院相关科室检验,检验报告自动提交AI,AI初步诊断后转相关医生做确诊结论。
这个过程我认为AI肯定就能做到吧。 - diandian有些病还是可以,有些病估计不行。
前一段时间参观了一个在建的千山慢病中心,他的做法就是,第一次本人到他看一下病,建立档案什么的,然后会给你一个类似与手环一样的东西,你就可以回家了,以后就通过手环采集身体数据,医生远程给你诊断。当然只适合一些在家疗养的病 - NNNATE超不了,无非是先检查后就医和先就医后检查的区别,不能减少成本,除非机器拥有签字权,医院或机器厂家愿意为机器背书。
- conansick觉得不现实应该比较少到大医院看病,越是繁忙的医院,医生越像一个机器人,病人太多导致整个过程都流水化,问几个问题,开验单,看结果后开药,不会有太多无关的话...正是这种很量化的看病过程,觉得有一定的可行性。
- 腚眼冒热气能远程验血验尿拍透视ct之类,那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