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为何倒进大海
- gunbird2中学时学政治,很多同学都有印象,就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的例证之一,就是牛奶倒进大海。
本文清楚的批驳了这一观点。 - kevan@kevan mark
- nofer因为美国的农民和中国的农民根本不是一码事儿
- gunbird2水区的帖子《为什么市场能够保障粮食安全?》不错,大家可以看一下。
前边如果不明白没关系,第六页我有详细的解释。
http://club.tgfcer.com/thread-6213607-6-1.html - sectionboy市场信号是有时滞的;重新分配是要成本的;牛奶倒进大海是大萧条时代的老黄历;不随便分给穷人是因为过期不卫生;现代经济是靠期货市场避险的;农业受补贴是因为外国农民受补贴或非市场经济;书斋里的经济学是没啥意思的:D
- 达尼.阿尔维斯计划经济确实没有牛奶可倒进大海 也不会有经济危机
不过嘛 相当于挥刀自宫解决好色问题就是了。。。。。。。。。 - 纵海行舟楼主你跑到这来了。。。。
首先我需要声明,俺从没说过市场经济不好。事实上现在中国右派掌权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人都是拥护市场经济。楼主就不要自认为是少数派,高明的一方。
其次,同样是市场经济,你是选择一个规范的市场?还是一个充满欺骗、尔虞我诈的市场?
你以懂经济学自居,那你应该知道,经济学是一门关于选择的学科,其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为博弈论,而博弈论的第一课就是囚徒困境吧?同样都是理性人,在博弈中,为何会导致双输的现象?将之引入市场博弈中,谁告诉你在完全自由竞争的情况下,就一定能把市场引入良性循环?通过囚徒困境理论,结果恰恰相反。完全的市场化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达成价格联盟或垄断。而美国曾经的牛奶现象恰恰证明了这点,商人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这难道不是最纯粹的市场经济?
最后,作为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最大的市场经济体,为何它的市场监管却是世界上最严厉,最完善的?以你的价值观,经济的控制权难道不该完全交于市场?为何美国在经济危机后再一次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和控制,难道作为全球市场经济最佳范本的山姆大叔不懂得市场经济的作用?
在现今中国这个法制残疾,监管缺失的社会体制下,茅于轼一众,鼓吹完全的市场化究竟是何居心?如果让他们得逞,他们的幕后老板是会从现在的既得利益者口中夺食,还是进一步压榨民脂民膏、挤出新的剩余价值?如果你智商90以上,这个答案还用我细说吗? - gunbird2ls,水区那个贴我懒得再回了,你最后说的美国反垄断法是好的,我就知道,你和我学的经济学,不是一个路子。
我所学的经济学告诉我,所有反垄断法,都是愚蠢的,这我会稍后发帖,但是本贴不再争论。:D - gunbird2:D
300万升牛奶倾倒农地 比利时奶农抗议欧盟拒发补贴
欧洲牛奶价格下跌,奶农憋了一肚子气。昨天,比利时奶农开车到锡奈市郊,把300万升的牛奶倒在农地,借此发泄内心的怒火。(路透社)
更多欧盟国家支持制定新的管制架构,帮助欧洲多国奶农解决牛奶价格过低的问题。
法国农业部长勒梅尔周二说,对奶农们最好的回答是,着手改组欧盟牛奶市场,而不是提供更多补贴。
法国奶农上周开始的抗议活动,这波浪潮正扩展到其他国家。
勒梅尔与欧盟其他国家农业部长开会后告诉记者:“我们不打算向农民提供更多的资助,我们要建立新的市场管制架构,这是欧盟委员会和所有成员国的关键课题。”
法国奶农上周率先发起抗议行动,现在,几个欧洲国家的农民已经拒绝发送牛奶,而情愿把奶倒掉或是免费送给公众。
奶民们抗议牛奶价格去年一路下跌,也反对欧盟要提高年产配额,说这会加剧牛奶市场的崩溃。
勒梅尔说,法国和德国的提议周二得到了西班牙和捷克的支持,使投赞成票的国家增加到18个。他也期待下周一访问华沙时听到波兰的决定。
法德的提议包括短期和长期措施两部分,短期措施有增加对奶油、奶粉和奶酪的出口补偿等,长期的改变则包括欧盟干预全年的牛奶销售,以及签订奶农和牛奶商之间的合同协定。 - 1945III麻痹二马甲还是不能上图,还要换大马甲,真累!
- sectionboy不是牛奶卖不出去,而是奶农要表达抗议而情愿将牛奶倒掉。“市场”依然存在,但农民还是要倒牛奶,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市场经济”的课题,而是更广泛的“政治经济学”的课题 .
[本帖最后由 sectionboy 于 2010-8-2 06:17 编辑] - 1945III市场从不失灵。
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牛奶被生产出来?
市场,就是通过价格信号,告诉生产者,如果价格下降,那么这个商品的需求不足,应该减少供给。我猜欧洲牛奶的价格低迷不是某天早晨忽然来到的,而奶农不减产,完全是因为欧盟的补贴所致:我不管能不能卖给好价钱,只要你给补贴,我就有钱赚。
现在欧盟停止补贴,需要奶农自负盈亏时,这些吃惯补贴的人,忽然去面对市场,当然耍起无赖来。
这个事件的恶果,完全是由欧盟的补贴而起,如果他起初就不补贴,会有这300万升牛奶被生产出来?
所以,干预经济的恶果,这又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本帖最后由 1945III 于 2010-8-2 07:02 编辑] - sectionboy前面就说了,”市场信号是有时滞的“。就像不存在无摩擦的力学系统,没有时滞的反馈系统也是不存在的。条件不同的反馈系统可以是收敛的(价格反应市场变化)可以是发散的(背离)也可以是震荡的。
然后还要加上”重新分配是要成本的“。奶农不能说不干就不干,奶牛要喂养,精加工还要继续投入成本。
至于”补贴“,那是多年农民(选票,抗议)和本国政府,本国政府和外国政府博弈的结果,远远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市场“早就被排出在谈判桌外了。更何况在跨国贸易的背景下来谈”单纯'的市场经济,特别是整个欧盟这么大的市场,几乎没有意义,欧盟与非欧盟国家(包括美国,BRIC)有关税法律卫生检疫的壁垒,货币市场,在外国(特别是美国)还有大量的农产品补贴的情况下,简单的说“市场”决定“价格”,”生产要素配给“,不就是纸上谈兵么?就算是欧盟内部,地区差异,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也参差不齐。
讨论一个具体的经济现象,所有这些里里外外的因素都需要加以考虑,而不能简单的说”市场市场市场“。写这样的文章推广市场理念,鼓吹减少政府干预是可以的,作为讨论的引子和起点也有意义,但要仔细考虑还有很多的其他内部外部的因素。 - 1945III是的,市场反馈是有时滞的,但是300万升牛奶显然不是时滞的后果。从08年初提高配额开始,到09年9月的倒奶,中间间隔一年半还多。当初这个政策信号,就表示供给会增加,市场价格会下降,奶农为什么不及时调整?
说政治的原因还差不多,因为农民掌握大量政治选票,所以各国政府为了自己的利益,都会补贴农民,所以这就是政治干预经济的原因,薛兆丰的文章里也提到了。
至于人家干预,你是不是也要干预,薛兆丰还有一篇文章。 - 1945III你毁你的独木桥,我修我的阳关道
薛兆丰
中国青年报,2000.5.12
证券时报·财经周刊,1998.8.2
假如附近的村子为了妨碍我们去做买卖,故意捣毁了他们自己村口的道路,那么作为报复,我们是否也应该毁坏自己村口的道路呢?很多人会说“不”。然而,到了另外某些非常类似的场合,仍然坚持说“不”的人就大大减少了。
最近美国国会又决定延续对中国的“最优惠国待遇”。其实“最优惠”是夸大其辞的,因为美国并没有在贸易方面给予中国什么额外的“优惠”,中国所受到的待遇和世界上几乎所有其他国家所受到的并无二致,所谓“最优惠待遇”充其量只不过是“不刁难待遇”而已。目前只有古巴、伊朗、伊拉克、利比亚、北朝鲜、叙利亚和苏丹等七个国家得不到这个待遇。即使这样,美国对这些少数国家实施经济制裁、以及对中国年复一年地议决“刁难”或“不刁难”,仍然是损人害己的错误做法。
在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中,有一个课题已经不再盛行,那就是自由贸易理论。但是,这个课题被冷落的原因并非因为它荒谬,而是因为经过几代经济学大师的雕琢,它已经变得足够稳固和清晰了。自由贸易理论是说,由于不同国家的生产资料的分布不同,而每一种产品都需要消耗不同比例的生产资料,所以同样的产品,在不同的国家的相对生产成本就不一样。如果每个国家都集中精力生产其相对成本比较低的产品,然后与别国进行贸易,那么所有这些国家的生活就都会比各自自力更生时好得多。一个更容易理解的例子是,比尔·盖茨即使在编写程序和烧饭洗碗两方面干得都比他的保姆出色,他也还是应该集中精力写程序,而把烧饭洗碗的工作让给比他逊色的保姆完成,这样两人的处境都会得到改善。
完全不同意自由贸易理论的人是罕见的,不过,持种种特殊理由推断自由贸易应该缓行的却大有人在。“报复论”是其中一个颇得人心的理由,它声称:“自由贸易虽好,但不切实际。你想公平交易,可人家不干,我们只好如法炮制,以便自卫。”
实际上,以为制裁可以给对方造成伤害的想法是不够全面的。制裁确实造成了伤害,但所造成的伤害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制裁在伤害了别人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永远不要忘记,交易能够使双方、而不是单方受益,同样,禁止交易也必定使双方、而不是单方受损。例如那些歧视黑人的白人雇主,无疑剥夺了黑人工作的机会,但他们自己也必须为此付出代价——他们的选择范围窄了、劳动力成本高了、本企业的竞争力弱了。而美国禁止本国的企业跟别国做贸易,同样是既损人又害己的。
问题是那些受到美国刁难的国家应该采取什么对策。禁止贸易好象捣毁道路。别人既然愚蠢地捣毁了贸易道路,对双方都已经造成了损害,那么我们就不应该靠进一步捣毁贸易道路来报复对方,因为这样只会加重双方所遭受的损害,而且往往还会诱使对方变本加厉。我们只有在一种特定的场合扬言报复,那就是希望靠虚张声势来逼迫对方改弦更张。但是,我们假如没能把对方吓住,就不应该真的实施任何损人害己的报复行动。明智的对策是:你毁你的独木桥,我修我的阳关道。 - 1945III凭什么认为国内消费者就应该补贴国内的生产者呢?
我明明可以买国外进口的低价高质产品,为什么要支持国内的高价低质产品?
我为什么要为了政治因素,牺牲我自己的腰包?
凭什么认为国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就是一家人? - sectionboy这种问题上没啥应不应该的,只有讨价还价。所以我说有两点。
- VODKA中国也倒过牛奶的。。。。。
- 红色文化当形形色色的生产消费关系形成一个链条的时候,就不能仅仅以某个环节来进行思考了。
相对较容易理解一个例子是企业的产业链。在企业的整个产业链条里面,某些生产销售的环节是亏本并需要其他部门补贴的,但是正因为存在这样一个环节,整个企业的其他盈利部门却因此而变得强大。
从更大的角度来看,我们观察一下社会福利这个东西。
医疗教育等社会福利为什么不取消?和价格补贴的出发点其实是非常相似的,社会不仅只是个让人进行最优交换的经济体,她还有很多的环节。
回过头来看农业的问题,就中国而言,如果今天农民没法耕田了,那么明天我们就可以等着看改朝换代了。实际上,只有在整体优势能够获得更好的发挥或者避免更坏的冲击的情况下,我们才可以考虑削减某个补贴的环节。
而且,削减农产品补贴的途径有很多,提高生产力,提供更多的消耗途径也是个办法。比如美国搞生物能源,不使用补贴的方法也可以维持农产品的一定价格。如果以后牛奶可以当汽油烧了,奶农也就不郁闷了。
在现阶段的中国,不顾一切马上解除农业的保护政策,可能会造成很多我们不愿意看到的问题。
[本帖最后由 红色文化 于 2010-8-2 17:57 编辑] - 夜未央政府补贴已经不是市场经济的调剂手段了。
- oscarpotter这分析有问题,你的意思是为了不让外国生产者得利,本国作为一个总体要承受损失,难道和那个国家有仇,不惜牺牲自己也不能让外国得利?开放市场中,本国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吃亏和得利加起来是净得利的,而且难道消费者不是更重要的么?生产的目的是消费,有不是为了消费而生产。
[本帖最后由 oscarpotter 于 2010-8-14 14:15 编辑] - gunbird2你举的教育的例子,现在我们的公立教育恰恰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
经济学界很多人都赞成用学券制取代教育拨款。
什么是学券制?
就是国家把补贴的钱,以学券的形式,发到学生手里,让学生根据各校的教学质量来自主选择学校。学校收到这些学券后,交给国家,国家再按学券数量拨款。
这其实是一种市场行为,让学生自主选择,让学校通过竞争来获得资金。
比起过去国家的教育拨款,有针对性,而且代表了学生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