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青年”这个词的出现,让我想说一点什么的,主要是关于这一批人的成因和一些社会年代的记忆,让大家来探讨这一拨人的特点和未来走向。
基本上这个人群的形成,首要原因在于他们的父母辈的日子实在是过得太好太顺了。改革开放几十年,大家可能都把目光集中在了私营、民营经济或外资企业的发展上,或者我们曾经常说的三资企业的快速发展。但真正在享受了改革大红利的其实是我们的国企或事业单位,尤其是多少有些垄断资源的行业。这些企业经历过一次比较大的以下岗为代价的重大升级和转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普通劳动者,受损最大的就是80年前后出生的人的父母辈了,也就是所谓的40、50人员,但得益最大的,恰恰是90后的父母辈,也就是当时20~30岁的年轻人。
在他们当时的年龄段,各个有生机和转型国有企事业单位,对他们的录用是很宽松的,而他们又大多文化层次较高,或者说正好有时间去读书,尚未成家,读个夜大就能进去了。因此,只要不是太过好吃懒做的人,大部分人都在响应的各种企业中,顺利的找到优质工作岗位,发家致富。所以中国第一批创业家中,并没有多少90后的父母的身影,第一批创业家,有很多某种程度上都是被逼的。
所以在佛性青年的有记忆成长过程中,正是我国文化和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时候,买个游戏机VCD什么的并不需要额外存很多钱,考好多一百分,才能换回来。泰坦尼克也并不记得多少感动,直接就赶上了美国大片潮。打开游戏机已经是PS/PS2的时代了,FC,SFC到PS的那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他们来说,根本没有多少印象。因此他们的记忆中或者成长体验中,就没有那种珍惜感,努力感和成就感。一种什么得来都很容易,什么都不是很新鲜的感觉,自然会让他们缺乏前进的动力。
再来看他们的未来,首先它们的父母辈,从最上层的大大们,到财经界的王健林、双马,到文化娱乐界的四大天王等等,都还有十几年的巅峰日子要过,怎么也不会把顶层权力下放。他们的兄长辈,是人口最多80后,中高的位子,想也别想。
而由于他们的父母辈的财富积累,以及实现可以为他们安排好的稳定的职业路线,使得他们对于未来几十年的人生能看到的样子已经一目了然,能遇到的危机也早有父母的安排托底,这样的日子,你要他们如何奋发图强,如何敢想敢做,也是不现实的。
题外话,在上海,这群人的父母可能是拆迁致富的首要人群,因为这些人的父母大多是生育高峰的尾巴,兄长多已成家搬出,而爷爷辈把房子都留给了最小的子女,简直是尚未出生就已经两套房托底啊……
因此,我认为佛性青年的出现,是整体上改革开放积累下来的享受一代,这一代人的未来将以适度消费,浑浑噩噩不折腾过一生了,是意识形态上可有可无,消费能力上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房子对他们不成问题,但消费的刺激,恐怕是个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