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重症医学专家钟鸣:找到特效方法前,依然很难
https://new.qq.com/omn/20200318/20200318A0F8XW00.html“它超出我们对疾病的认识”澎湃新闻:可以简单介绍下你来之后的主要工作吗?
金银潭有3个ICU。最早一个是南七楼,16张床的ICU根本满足不了大量的危重病人,后来就把楼下两个楼层,南六南五,临时改成了ICU。我当时在金银潭担任临床治疗组长,除此之外,根据国家卫健委的要求巡视筛查危重病人,巡诊,负责卫健委指派的一些工作。
钟鸣:金银潭ICU里很少是刚入院的病人。
澎湃新闻:到你这边的病人,通常发病了多久?
猜测是不是几代的时候毒性下降了,还是因为现在病人的身体条件比之前病人稍微好一点。我们没有获取大宗的流行病学资料,也不知道原因。
钟鸣:客观地说,前面治疗得规范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后面治疗的效果。很多时候我们收到的病人非常危重,因为每个病人之前都经过种种治疗,不行了,再送到这里,所以就决定了我们,应该是最艰难的一群医生。
钟鸣:不一样,大家经常讨论这个问题。大场面我们见的应该非常多,各种危重病人,包括有病人主动脉破了,我们直接把手伸到心脏去摁压,再去缝,各种各样的。
举个例子,我前一天跟病人还有对话交流,很稳定的,第二天突然很快就走了。有的病人似乎情况相较ICU里的其他病人还好,似乎转机要在不久以后到来,我给他高流量吸氧,用了无创(呼吸机),他神志很清醒。但是,突然一下子就有了变化。
“目前还没有特效方法”钟鸣:也不是突然加重,病人身体之内的变化是存在的。可能和病毒内在的生物学特性有关,有些病人慢慢形成了清除病毒的能力,但有的病人病程特别长,体内的病毒载量很高,就会侵犯各个器官。
多数(新冠)病人缺氧的原因是,病毒导致肺会产生很多黏冻样的脏东西,但刚开始我们看不到。过去肺炎会有很多痰,用吸引器可以吸出来,这次什么都吸不出来。我们以为这个病毒是没有分泌的,其实是它在非常深的地方,不出来。
澎湃新闻:这个是看完(病理)解剖报告后想明白的还是……
我们发现气道压力和二氧化碳很高,按照传统,呼吸机给了这么多空气,二氧化碳一定会下降的,就下不来。那个时候我就去做了一个呼气末二氧化碳的分析,发现二氧化碳的波形是不正常的,它的表现就是小呼吸道梗阻,所以气体根本不能到达肺泡里面,当时就怀疑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小呼吸道梗阻。
直到看到第一例遗体解剖的结果,发现了大量黏状分泌物,和所有临床、监测的数据是完全吻合的,一下子觉得完全是这样。
钟鸣:第一个,这些黏冻样的分泌物怎么来的,什么机制会产生,成分是什么。因为这决定了我们如何清理它,如何减少它。传统手段肯定不行。
气道外面的压力差很大,它不是一个钢管,是有弹性的,根本出不来。就算是水,黏度很低,在毛细玻璃管里也是流不下来的。
澎湃新闻:你所说的是纤维支气管镜技术吗?
很多时候大家想象出来的和实际临床多数病人不一样。
钟鸣:用过,多数情况吸不出来。
钟鸣:很多时候它不是病毒感染,而是病毒一段时间之后继发细菌感染。有些教授做灌洗,他打了很多水进去,然后水借助一些力量吸出一些东西,但这并不适合所有病人。
澎湃新闻:要是知道它黏度非常高,可以发明一种办法更好地治疗吗?
澎湃新闻:病情反复可以用黏液的问题来解释吗,还是有别的原因?
其实病毒性疾病最终解决方法都是自身免疫或其他药物抑制,多数都是这样。所以我们希望疫苗的产生。
钟鸣:都是这样的。但新冠病毒是比较独特的一种,病程到了两三周,就出现很多肺外器官的损害,包括心肌内损,肾功能损害,还有看不见的血管内壁细胞损害。
穿着这么多衣服,你手上的操作都会受到影响,你的感觉触觉听觉视觉,还有和同事之间的沟通挑战是很大的。我以前没经历过这种事情,哪怕在汶川地震的时候。
[
本帖最后由 zo 于 2020-3-19 13:06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