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菜名”一样的满分作文

  • 华丽的无视
    https://mp.weixin.qq.com/s/ziP1EMwHERjgE86zqY4Z-g

    厉害的相声表演者,菜名越报越快,越报越顺,到最后嘴皮上下翻飞,竟能在十秒钟内报出十多个菜名来。

    必会赢得满堂喝彩。
  • A
    Al.
    这作文太傻逼了 估计改卷老师看不懂又不好意思说就给了个满分
  • o
    omron
    你这是在影射谁呢
    加急名单+1
  • C
    ChuPaChuPs
    八股文就是这样的,根本是不知所云,就堆字,我高考时写这种东西也是炉火纯青,云里雾里一顿乱堆,千万不要有思想在里面,有思想你就完了,纯堆字最好,最好是再不露痕迹的喊几句口号,绝对高分。分数导向就是如此,不能怪学生。
  • h
    highd
    什么叫教育内卷,这就是。套路都摸清了。
  • m
    majian1
    这种疯狂堆砌文字却看不懂说些什么的,是不是叫做逼格?

    上下文没关联,还各种奇奇怪怪的词组,我是不明白什么叫“赋魅”,什么叫“袚魅”,“袚”这个字我都不认得。
  • S
    SHAN
    这傻逼文章就是堆句子让人看的难受
  • s
    scheme
    志大才疏的不报菜名怎么办?报菜名不报错已经是好手了
    另外公共的讨论空间越发狭窄,这种车轱辘话,非人的话会越来越多
  • J
    Jeffrey
    就是知乎的套路

    装逼

    我看都不想看,当然这是我个人的观点,不喜勿喷
  • s
    somesun
    看不懂要么低分要么高分
  • 一直都在胖
    不会说人话
    再看看07年的《怀想天空》
  • v
    vccde
    看第一段就提不起兴趣了。
  • t
    tobewind
    汗如雨下,第一句就有不会念的字,再一看,第二句也有,再一看第三句也有,彻底喷了
  • a
    aironline
    第二段还是很好懂的,也就是作者这篇文章要表达的意思。其他都是堆砌。你要说这人牛逼不牛逼,其实很牛逼的。至少比绝大部分高三学生都牛逼。但是我们可以从一篇傻逼文章里看出一个人的牛逼来,不表示这篇文章不傻逼。
  • g
    grammyliu
    喷了,这位江苏阅卷组组长陈建新老师读过几本西方哲学著作的中译本?你看是朱光潜还是邓晓芒这么使用中文了?真的不是瞧不起高中老师,自己到底看过几本正经书心里没点逼数么?
  • r
    reinhaidvon
    恶意猜测一下,这学生平时有点才华。和XX阅卷老师是门生关系
    考试时候只要这样写,这卷子就几乎肯定能落到XX手里
    然后自然就高分了
  • Z
    Zeldafans
    现在很多所谓古风歌词也是这种模式,看歌词都不知唱啥
  • 億万千
    就是炫技作品,展示技术为主,美感其次
  • g
    grammyliu
    可是错别字也太拉胯了
  • 饥饿的洋葱
    是不是可以崴脚部发炎人预定了
  • t
    tobewind
    恶意的猜想,这种文章是可以通过背诵,死记得来的,这考生肚里估计还保存很多这类貌似深沉的段子,但要问考生本人的思想,我觉得是个屁
  • a
    aceblood
    我觉得这是一个疯子写的,要么这人快要疯了。
  • d
    duke3dgod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表面上的东西,经不起推敲,但是背后操作的某些( ),就深谙潜规则了

    你们看,全国停学期间,我们省的学生是多么的优秀!

    建议不要把这个作为孤例,结合平安jing一起阅读,分析,理解(分析理解部分也可以略过哈哈)
  • k
    kissr1981
    高三能装逼成这样算不错了,我想装这样的逼也没这本事,所以说给满分也能理解,好歹别人也算读了那么多书不是
  • g
    grammyliu
    他懂个几把,高中生能看懂并看过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喷了,这是真报菜名
  • d
    duke3dgod
    这个事情让我想起了一道题,小明有10块钱,妈妈又给了他5元,请问小明家隔壁张阿姨今天买的牛肉多少钱一斤?

    这也许是正确答案,却永远无法触及真相
  • 2
    282699590
    魔祓い

    日语还是经常能看到的。
  • 契卡
    这种文章除了装逼有什么价值?
  • 大头木
    有种看熊事亨利的感觉,脑袋疼
  • h
    hkt3010
    其实这种考生事先准备就是想投机的,刚好遇到这个傻逼阅卷组长,得偿所愿。
  • z
    zhouweiwei
    圣上又要开始八股取士了?
  • G
    GBA
    悪魔払い吧?看这个汉字我说怎么好几年没见过人用,越想越奇怪
  • h
    hisokoa
    我倒是觉得阅卷组长不傻,推出这篇文章是给上面的人看的,间接拍马屁!
  • g
    gundamlrc
    火线入那啥去吧,天生就是当那种生物的材料
  • s
    sign34789
    高考作文这么报菜名没问题,高考作文目的不是让你表达观点,而是让你展示自己的语文水平
  • 井喷
    大哥,这篇满分的是浙江的,阅卷组长也是浙江的。那篇父母种地的才是江苏的。这锅我们江苏不背……
  • d
    djkiller
    喷了
  • G
    GBA
    完全本末倒置了,报菜名是为了自己“博学多识”,那位人报菜名都报错,可见这些菜他一道都没有做过。这个最起码可以整段无错误的搬运上去,哪怕生僻字也能准确灵活的运用,知道就够了。他的阅读量甚至超越了一般的老师,再说高考本来就不是给普通老百姓看的,文学作品用点高级词汇怎么就不行了?感觉有点反智主义了。
    我不懂=你在装b=作品是垃圾,是不是这个逻辑?
  • g
    grammyliu
    骚瑞
  • 蓝蓝的天
    都是技巧,也是投机,其实刚刚好碰上一个好这口的
  • d
    djkiller
    高考作文都成文学作品了啊,233max
  • n
    n2
    这种一看就想起八股文。。。。尤其是跟我之前看的某网文的这个场景完全重叠起来了。。
  • g
    grammyliu
    “文学作品”,“高级词汇”,喷了,杠神看troll真是一看一个准

    本帖最后由 grammyliu 于 2020-8-4 12:56 通过手机版编辑
  • 五代
    皇上要恢复八股取士了
  • g
    grammyliu
    看看什么叫好的语言好的文章


    风筝不断线——创作笔记

    by 吴冠中

    没有去泰山之前,早就听说泰山有五大夫松。大夫和松都令我敬爱,想象中五棵大松该是多么雄伟壮观,它们傲踞在风风雨雨的山谷已两千余年!后来我登上泰山寻到五大夫松,只剩下三棵了,而且也已不是秦时的臣民,系后世补种的了。松虽也粗壮茂盛,但毕竟不同于我想象中的气概。我用大幅纸当场写生,轮转着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写生综合,不肯放弃所有那些拳打脚踢式的苍劲干枝,这样,照猫画虎,画出了五棵老松,凑足了五大夫之数。此后,我依据这画稿又多次创作五大夫松,还曾在京西宾馆作过一幅丈二巨幅,但总不满意,苦于未能吐出胸中块垒。隐约间,五大夫松却突然愤然地向我扑来,我惊异地发觉,它们不就是罗丹的《加莱义民》么?我感到悚然了,虽然都只是幽灵!两千年不散的松魂是什么呢?如何从形象上体现出来呢?风里成长风里老,是倔强和斗争铸造了屈曲虬龙的身段。我想捕捉松魂,试着用粗犷的墨线表现斗争和虬曲,运动不停的线紧追着奋飞猛撞的魂。峭壁无情,层层下垂,其灰色的宁静的直线结构衬托了墨线的曲折奔腾,它们相撞,相咬,搏斗中激起了满山彩点斑斑,那是洪荒时代所遗留的彩点?以上是我从向往五大夫松,写生三松,几番再创作,最后作出了这幅《松魂》的经过,其间大约五年的光阴流逝了。画面已偏抽象,朋友和学生们来家看画时,似有所感,但也难说作者有何用心与含义,当我说是表现松魂,他们立即同意了。从生活中来的素材和感受,被作者用减法、除法或别的法,抽象成了某一艺术形式,但仍须有一线联系着作品与生活中的源头,风筝不断线,不断线才能把握观众与作品的交流。我担心《松魂》已濒于断线的边缘。

    如果《松魂》将断线,《补网》则无断线之虑,观众一目了然,这是人们生产活动的场景。一九八二年秋天,在浙江温岭县石塘渔村,我从高高的山崖鸟瞰渔港,见海岸明晃晃的水泥地晒场上,伏卧着巨大的蛟龙,那是被拉扯开的渔网,渔网间镶嵌着补网者,衣衫的彩点紧咬着蛟龙。伸展的网的身段静中有动,其间穿织着网之细线,有的松离了,有的紧绷着,仿佛演奏中的琴弦,彩色的人物之点则疏疏密密地散落在琴弦上。我已画过不少渔港、渔船及渔家院子,但感到都不如这伏卧的渔网更使我激动。依据素描稿,我回家后追捕这一感受。我用墨绿色表现渔网的真实感,无疑是渔网了,但总感到不甚达意,与那只用黑线勾勒的素描稿一对照,还不如素描稿对劲!正因素描稿中舍弃了网之绿色的皮相,一味突出了网的身影体态及其运动感,因之更接近作者的感受,更接近于将作者从对象中的感受——其运动感和音乐感中抽出来。我于是改用黑墨表现渔网。爬在很亮底色上的黑,显得比绿沉着多了,狠多了,其运动感也分外强烈了,并且那些易于淹没在绿网丛中的人物之彩点,在黑网中闪烁得更鲜明了!由于背景那渔港的具象烘托吧,人们很快便易明悟这抽象形式中补网的意象。这只风筝没有断线,倒是当我用绿色画渔网时,太拘泥于具象,抽不出具象中的某一方面的美感,扎了一只放不上天空的风筝!

    一位英国评论家苏立文教授很热心介绍中国当代美术,也一直关心中国当代美术界在理论方面的讨论,最近他写信给我谈到他对抽象的意见。他说abstract(抽象)与non- figure(无形象)不是一回事。“抽象”是指从自然物象中抽出某些形式,八大山人的作品、赵无极的油画以及我的《根》,他认为都可归入这一范畴;而“无形象”则与自然物象无任何联系,这是几何形,纯形式,如蒙德里安的作品。我觉得他作了较细致的分析。因为在学生时代,我们将“抽象”与“无形象”常常当作同义语,并未意识到其间有区别。我于是又寻根搜索,感到一切形式及形象都无例外地源于生活,包括理想的和怪诞的,只不过是渊源有远有近,有直接和间接的区别而已。如果作者创作了谁也看不懂的作品,他自己以为是宇宙中从未有过的独特创造,也无非是由于他忘记了那已消逝在生活长河里的灵感之母体。作品虽能体现出抽象与无形象的区别,但其间主要是量的变化,由量变而达质变。如果从这个概念看问题,我认为“无形象”是断线风筝,那条与生活联系的生命攸关之线断了,联系人民感情的千里姻缘之线断了。作为探索与研究,蒙德里安是有贡献的,但艺术作品应不失与广大人民的感情交流,我更喜爱不断线的风筝!
  • k
    knightchl
    这就是典型的“官八股完全体”
  • 宜静和大雄
    这个傻逼阅卷组老师 有过啥著作没?
  • 提拉
    把“窥见”换成“觇”(chān)。(但其实这里一觇用得有问题)
    然后偏(pian)狭是他写错字了,因为应该是褊(bian)狭。
    还有其他段落里的“肯綮(qìng)、孜孜矻矻( kū)”,无一不是刻意在用生僻词汇。
    最后导致文章从头到尾在说车轱辘话,句子和句子之间衔接不上,行文干涩。
    就好像作者不是为了写文章在用这个句子和词汇,而是为了能用上这些词汇和句子,才写这篇文章。
    况且,从他写错别字,把生涩词搞错用法来看,他自己应该对这些词也没有非常熟悉。


    大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