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sx上手视频解禁,快速切换真香。xsx到手更新,功能真香,系统拉垮

  • Z
    Zak
    说没用,要说酸
    说抄一个,要说哪那么好抄
    论坛玩家还挺难伺候,反正索已完
  • w
    windhawind2
    从描述来看 我觉得更实用的是对魂之类无法即时暂停存档的游戏 可以直接切出去喝杯水先了

    -- 来自 有消息提醒的 Stage1官方 iOS客户端
  • a
    aceralon
    怎么又网游起来了,就算是网游也可以跳过进游戏前面又长又臭的流程直接进入断线重连。
    还xgp用户呢,现在开始歧视单机玩家了啊

    再说了xgp还一堆首发游戏呢

    还更新游戏啊,一个游戏一星期更新几次啊

    —— 来自 OPPO PCLM10, Android 10上的S1Next-鹅版v2.4.3
  • X
    Xerxes_2
    泥潭索索真酸

    —— 来自 OnePlus GM1910, Android 10上的S1Next-鹅版v2.4.3
  • S
    Saboteur
    就像上面有人说的,就算不经常切换游戏,光是可以随时暂停而不用等到存档点,以及冷启动等个10秒左右直接开玩这两点就足够香了
  • 皆月镜
    现在吵不吵没什么意义啊,反正到时候实际应用出来了效果好就微软牛逼,效果不好就索尼还有一口气就完了。
  • a
    aceralon
    效果也有视频演示了
    不过要新架构的游戏就得等等

    —— 来自 OPPO PCLM10, Android 10上的S1Next-鹅版v2.4.3
  • Z
    Zak
    上游戏论坛聊技术老实说蛋疼
    这楼里不止一个人说hyper-v了(先不谈是不是啥标准),我其实也搞不懂为啥要说得这功能非虚拟机不可,把内存状态记录下来就需要虚拟机?
    如果要说实现代价大不大,那要么先讨论这东西是不是个需求,不然任天堂没有成就系统也是因为技术储备不行?
  • X
    Xerxes_2
    我觉得真的是需求,switch上喷射和其他游戏换着玩加载很痛苦

    —— 来自 OnePlus GM1910, Android 10上的S1Next-鹅版v2.4.3
  • M
    Moritaka
    这还不是需求?如果老任能在ns或者后续主机上实现这个功能,我愿意多花300解锁

    -- 来自 能看大图的 Stage1官方 Android客户端
  • Z
    Zak
    我都说抄一个了,你还要问我是不是需求
    我说的需求是产品有没有给码农提需求,不是用户有没有这个需求
  • m
    mqnwbeebwnqm
    现在不也是按下ps键就跳到系统暂停了,难道我买到了标着ps4的凶箱?
  • X
    Xerxes_2
    你换游戏、重启、更新还能跳到暂停的地方?

    —— 来自 OnePlus GM1910, Android 10上的S1Next-鹅版v2.4.3
  • 中泽君
    其实不需要支持这么多个
    地狱能做到两个游戏快速切换我就很满意了
    记得以前破 解PSP也可以做到的
  • G
    GuardHei
    这个实现起来不难但是要看你游戏机操作系统怎么整的。直接记录内存没那么简单,你得先确认哪些内存里的数据是可以合法保存的,哪些数据是不能的,另外你还得考虑这么做了有哪些破解风险。ps5能不能做就看当初设计的时候考虑到哪些了。
  • m
    mqnwbeebwnqm
    就这,小小的功能进化能吹这么久……
    何况下代都是ssd了载入时间本来就短
  • k
    kumquat_cc
    如果xbox能刷完整版win10的话,那我估计xbox会大卖
  • 有钱多买小人
    因为微软从360开始就在搞虚拟化,用的就是自家hyperv。到one和series能向下兼容到初代都是因为其内核是虚拟化的。one记得底层就是win8+虚拟机。在这个基础上开发一个虚拟机上已经成熟的快照给游戏用基本没难度。

    ps4是基于unix的,5如果没有一开始做虚拟化准备。要抄就得从系统改起。当然要是不使用虚拟机实现了类似快照的效果那也是个大新闻了。

    至于需求。任何能减少玩家等待时间的技术都是好技术。
  • 多多天下
    没那么简单,直接把10G内存全dump进SSD效率低下,还容易把SSD很快写挂。事实上考虑游戏中内存内容大致两部分,一部分是游戏进程产生的缓存数据,比如变量和逻辑,这个的大小应当是很小的,另一部分是加载的材质、贴图,这一部分才是占用内存的大头。而考虑材质数据来源始终是SSD中已存在的游戏资源,再从内存dump回SSD就很傻了。所以必然需要系统底层能区分内存中数据的来源和类型,切出dump游戏缓存数据,恢复的时候读回缓存数据到内存里,再从SSD向相应的内存页写入对应的游戏资源,这一步肯定不那么容易
  • 3
    3123
    xsx的效果记得明说了基于hyper-v。市面上剩下能正经用的虚拟系统也就2、3个,ps5如果不和他们合作就能搞出和xsx一样的效果,那可以进军虚拟化市场了
  • f
    fune
    最近半年为什么会有6个游戏同时在玩啊?这样每个游戏真的能通关吗?全部通关前还有新游戏陆续在出,最后摊到每个游戏上的时间就更少了。是不是最后游戏大部分都烂尾了?还是说你们都是私人时间无限的有闲阶级?

    只能说每个人玩游戏的习惯太不一样了。我就无论数字游戏还是实体盘,不赶快集中在新游戏发售前通关我都会后悔买这游戏,我干嘛不等到真正有时间玩这游戏的时候打折价买呢
  • 孤蜀安安
    系统os支持了就好实现了。而且游戏主机和pc的内存架构不太一样,各块用多少内存都不是随意分配的,os给你安排的明明白白。这种技术mark cerny不会想不到
  • 凶手
    你当真吗喷了XD
  • s
    skgaminger1988
    我寻思也都是说意义不大 没人说这是个废物功能吧
    x盒怎么出个功能就要求所有人吹 而觉得用处不大的就套个索索在酸的帽子 有些人到底是阵营入脑还是觉得自己是唯一真理呀
    答应我 一破主机平台 又不是游戏本身 少带点信仰好么
  • 小tu
    ps4上我会玩一段时间cod然后退出玩怪猎或者反过来先玩怪猎再玩cod。。
  • s
    samta
    fifa、2k、COD、gta、大菠萝、FH4这种轮流玩不是很正常么?
  • 有钱多买小人
    ps5上ssd是为了减少等待时间。这技术也是为了减少等待时间。有的人一边在吹ssd,一边又觉得这功能意义不大。

    答应我 一破主机平台 又不是游戏本身 少带点信仰好么
  • m
    mqnwbeebwnqm
    说得好像巨硬不是ssd一样,ssd能减少游戏中读取,x盒这个是游戏前读取,我是不怎么在意后者,正好还能喝个水上个厕所啥的
    上面两个扣我鹅的,连觉得功能意义有限都不许了?
  • 金子一马
    只是不想赢的言论多少年前就看过了,一路看到软软都绝望了,现在买了b社就又卷土重来,真的很蠢。但是xsx这代本来是很有竞争力的,个人觉得xss已经又下了一步臭棋,就看接下去这牌怎么打了
  • s
    skgaminger1988
    不说微软也有ssd 又不会比索尼慢多少 更不用说这楼里也就这页有一坛友把ssd载入速度和切游戏混为一谈
    你假装不知道这两根本不是一回事抓着他这句话说 只能说确实平台信仰入脑了
  • 天神十三煞
    都说过了这是从黄一刀抄的rtx io功能一部分
    需要虚拟化支持只是其一
    但是没有gpu直访ssd硬件功能支持
    这个功能实现起来真的不容易
  • 天妇罗
    6个游戏是上限,谁不让你只玩3个了。就是3个游戏换着玩,这个功能也能带来体验提升。
    正常欧美玩家每周玩几次cod或者fifa,玩一个3a单机大作,再玩玩1-2个独立游戏有什么问题吗?
    更不要说绝大多数游戏通关率都不过半这个事实了。
  • 金子一马
    不知道你想说什么,我任天堂玩家,打算买xsx
  • 金子一马
    ???
  • 凶手
    我觉得是笑话
  • p
    peh
    现在介绍了
  • H
    Hanzong
    挺难的哎
    不过没事,在做了在做了.jpg
  • 缺德猫
  • U
    UmarIbnLaAhad
    别急,在做了
  • Z
    Zak
    不至于不至于
    没有就是难,那成就系统估计也挺难做的
  • 有钱多买小人
    xsx已到手,玩了2天。快速切换这功能是真的香,但是巨硬这个系统做的太拉垮了,给人一种试验品的感觉。
    1.你不知道游戏到底支不支持快速切换,无论系统还是游戏都没有相关提示。理论上应该单机都行,但目前有些游戏并不可以,尤其是针对xsx/s优化过的,如地平线4,gear5。官方说后面会更新。
    2.没有专用的游戏列表。你不知道现在哪些游戏现在还可以快速切换。home的近期应用列表就5个,看个youtube看个网页就顶掉了。试了下顶掉后从我的应用进游戏依旧快速切换,但是不知道是否过一定时间就不行,也没有相关选项。我寻思在游戏列表的图标上再加个图标就那么难吗的?同时你也不知道哪些操作会重置游戏,不能再快速切换。重启有时会重置,home刷新貌似也会。
  • h
    hentianwuya
    冷知识:成就系统看起来是索尼抄微软的,但实际上并不是微软首创的,微软做成就前,早被各大PC公司抄了一轮了,并不是什么高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