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5055221问题:
出身底层的人即使阶级跃升了,骨子里(品味)也无法改变吗?
“统计意义上,出身底层的人即便在成年后有了较好的经济环境,在认知能力、决策理性方面仍然难以跟童年经济环境好的人相提并论,他们的品味、道德准则也往往跟上层社会的主流不太相符。” 引用自问题 为什么有些人不喜欢出身底层的人?里面排名第一的回答
网友回复:
巴尔扎克是个俗气的死胖子,每当骗到笔预付稿费就去搞花里胡哨的装饰,大家都觉得他没品味。但现在,读他书的人,会被觉得有品味。
勃拉姆斯从小穷困,所以得去卖酒的地方弹钢琴养活自己。成名后大家也觉得他没什么教养,粗鲁没品味,他自己都承认。但现在他的曲子,是史上最有品味的之一。
贝多芬《第九交响乐》首演时,门德尔松的父亲(一个银行家)去听了,觉得是乌鸦叫,毫无品味。那个年代,维也纳人觉得听罗西尼的歌剧才有品味。但现在贝多芬的曲子搁那儿呢,你听了就是有品味。
陶渊明的诗在钟嵘《诗品》的评价里不高,没什么品。但到宋朝,苏轼觉得陶渊明品味高得不得了;自那之后,陶渊明的品味就被拔高得无边无际了。
麦尔维尔《白鲸》刚出来时,大家觉得就一个航海捕鲸小说,很土;一百年后,这玩意被承认为名著了,品味绝高。有一段时间,英国还有人把读《白鲸》比作读《尤利西斯》,有品得无边无际。
这些曾经被认为很没品的家伙,创造了一些后世别人追着觉得特有品的文本。你觉得他们是有品还是没品呢?法国大师丹纳认为,路易十四到路易十五那段的法国人最有品。谈吐雅致,说话语调不高不低,书信简洁幽默,善于揶揄。绘画,比如华托的作品,也是精细典雅,比如下面这个:

在18世纪,这样的仪态和打扮,算是有品味。但狄德罗已经不爽了。
在狄德罗看来,所谓品味,大概就是:在一大群受了类似教育的人群里,亦步亦趋,不要做过度的事,在他们的许可范围内做事。
之所以这种品味会被认为是正当的?因为这群人有钱,或有势,或者简单点:
话语权。夏多布里昂更直白些:在一个美洲部落里,一个欧洲基督徒的品味会被认为造作庸俗;而在一个基督徒的世界里,一个美洲部落人的品味会被认为激烈过火。
所以说,品味,是一个浮动的东西,是圈子内默认的,中庸平衡的政治正确。但品味,作为一个没有可度量标准的玩意,是会改变的。
1905年你在巴黎的圈子里谈毕加索是没品味,到1919年你在巴黎的艺术家圈子里不谈毕加索就是没品味。
又比如,品味在不同的圈子里,也不一样。因为品味本身带有社交属性,所以越是小圈子,越要求品味得独一无二一点。在我们那里,老爷爷圈子,普遍品味是喝碧螺春比喝粗茶要有品;而到我某位长辈的圈子里,要自己去茶山包茶树喝起来才像那么回事。不同圈子的品味是有鄙视链的。
如果你是为了进入这个圈子,你可以去追逐品味,在衣食住行每个方面都阅历、见识,实在不行就直接模仿追随,是可以速成出一套品味准则的。但经常记住:品味是会变化的,而掌握品味标准的,通常是最有话语权的人。《基督山伯爵》里,水手出身的唐泰斯变成基督山,只要显得特别有钱,再加上显得对航海、银行、葡萄酒、饮食、礼仪、历史都很有修养,大家都觉得他有品了。
著名的贝阿特丽丝-罗斯柴尔德奶奶,早年喜欢新派艺术,认为古典艺术土鳖;到大家都喜欢新派艺术时,她在尼斯海岬造了一个纯路易十六+威尼斯混搭风的别墅。大家都觉得她有品味爆了——为什么呢?因为她确实有钱买得起路易十六王后以前用的东西,以及她确实有钱有势到让大家都拜服她裙下。
品味是会变的。在圈子里就跟一跟,在一个大政治正确的范围里,中正平衡,就是有品。但千万,千万别太当真,以及,别试图去引领品味。因为品味的决定者,要么极其有钱,要么极其有才。
如果你真够硬气,就成为一个具有品味话语权的人,到时候,哪怕你一辈子没品,到最后大家都追随你觉得你才是品味的标准——比如巴尔扎克和勃拉姆斯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