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洞】人到中年,其实最大的焦虑来自子女教育
- harriet_yang我觉得你做得已经很赞了,继续帮助孩子挖掘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然后在那个方向上稍微推一推,找点成就感。那时候孩子也不会觉得太辛苦。
- chenchen1234目前的话,我也是陷入这个纠结,其实收租完全可以过日子。就是教育你要如何教育。
- 长泽雅美第一句就很凡尔赛啊。。
- recp我是指考上好大学,比如我家附近的昆士兰大学。 iOS fly ~
- finalround最后,孩子会变成他曾经最逆反的样子。教育是有用的。 iOS fly ~
- bonna足球练了三年了,但是到初中基本就没人练了,纠结要不要放弃,学点其他更有群众基础或者说有机会玩的运动
- 奥利弗马丁主要还是兴趣为主,多试试。
国外阶级固化,竞争不怎么激烈,但中国人就是少数族裔,要跳出那个框框还是有点难度的。 - recp嗯,就是度不好把握。 我一直以来的计划都是小学轻松一点,多带孩子接触各种项目,找到自己兴趣所在,然后按终身爱好的目标去培养。 我骨子里还是觉得只有学习才是需要真正去搞好的,也就是数理化,体育音乐反正肯定不会吃这口饭,孩子也没表现出任何的超常天赋,就是当爱好而已。所以花很大功夫去学,跟轻轻松松玩着学,最终可能没有本质区别。唯一的差别就是在早期,比如小学的时候,花很多功夫去学可以获得一些荣誉和成就感。所以我觉得与其花那么多时间不如让孩子多玩。 但是也有家长观点是不同的,既然学就要尽量学好,这也是一种人生态度的培养,把每一件事情做到自己的极致。同时,孩子随便瞎玩是浪费时间,还不如用来学习乐器体育这些项目,水平越高也约有乐趣。
另外,我虽然很重视学业,但是我总觉得小学又不需要那么拼,中学发力就行了。
所以,两个思路结合在一起,就变成了小学阶段可能孩子不会有什么突出的成就,但应该是以不错的成绩进入中学,同时会有几个业余爱好,基本算入门了,但是水平非顶尖那种。但这个世界似乎特别奖励某方面特别突出的人? - neocc3最大的焦虑来自老婆。和她的朋友圈
- aiki3066写了这么长,必须顶一下,慢慢看。
- recp澳洲倒是一般不会中途放弃,青训体系非常完善。足协下每个地区都有俱乐部,孩子加入就行了。俱乐部按年纪和水平分好几个队,每周一次集训,每个周末打一次比赛,无论什么水平,都有相应级别的比赛可以踢,就这样一直延续终身,如果孩子有天赋,教练会推荐到半职业化的球队去强化训练。有些澳洲人,跟我一样年纪了,还在小时候参加的俱乐部踢球。 而且无论搬到哪里,都可以加入当地的俱乐部。
有些特意要培养孩子足球的家长,会俱乐部外另外找教练训练。我们目前没有走这一步。
乐器也一样,我儿子小提琴是在学校管弦乐队,然后报了1对1的课程,然后就按学校老师的安排学习了。这种一般是很难出成绩的,但是学会拉小提琴,周末节日和学校乐队一起去演出是没啥问题的。要去比赛拿奖,就得校外再请私教强化训练,同时在家的练习时间要翻好几倍。 不过像我这种乐盲,我们孩子学校乐队普通的高三的孩子拉的水平我就觉得很好了(我儿子他们学校音乐特别好),和那些拿奖的孩子的区别我其实听不出来。 - recp我们都很早开始启蒙了。游泳2岁到现在水平还很差,属于喜欢没天赋。吉他6岁多,目前在同龄孩子里算水平不错的。足球是幼儿园开始接触各种球类游戏,今年开始基础训练。小提琴是今年到新学校加入交响乐队开始的二,但是进展还挺快的。国际象棋2年纪的时候尝试了下,不喜欢就放弃了。我们之前还接触过滑冰和打击乐,也放弃了。 现在留下的都是孩子自己喜欢的。
我们主要是没想好要不要音乐体育挑一项强化一下。花功夫了,多少会有些成就。其实大部分孩子所谓的奖也没啥含金量,就是给孩子多一些外界认可而已。我是觉得这些时间拿来阅读可能更好。到了中学,这些时间主要就该用来学习了。孩子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如何分配是最能体现教育思路的。我一直重视音乐体育又限制花的时间精力。 - recp对对对!
- finalround回复1#recp
看得出来,你对孩子很上心,1-3点都是培养爱好,不过爱好和特长还是有很大不同。
爱好是前进拥有动力,特长是最终会有成绩。爱好与特长相同的人,最幸福,不过按照八字理论,只有1/6的人是这样。
某种程度上说,你太太是对的,因为特长可以被培训出来,爱好也可以培养出来,你慢慢地让孩子的爱好和特长合二为一,他将来的一生都会很幸福。本来按照你的思路,到中学再开始培养特长,也没啥问题,但是要注意竞争环境,因为培养爱好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获得竞争优势——我比别人NB!
特长很有可能是抽象的,譬如我的女儿,特长就是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辨能力,很多爱好都是围绕着这个来,读书、游戏、看电影、看烧脑剧,都是如此,前段时间找了个兼职,帮别的孩子写入学申请文书,也是利用了这个特长来工作,结果还不错。
第6点,其实就是在培养他的特长,规划能力。但是奖励是不能给的,最多赞美,奖励的潜在意义是他为你来做这件事情,做好了你有赏。如果奖励是买东西、出去玩,你是父亲,做这些是应该的,表达的是你对他的爱意。
关于第7点,我稍微讲两句。有特长是成为优秀的人才的前提,会沟通和表达,是社会成功的基础。是否怀才不遇,其实很多时候是这两项不太会,还有就是影响力技能。
以上,祝孩子优秀卓越! - xiewr马克菠萝
- piloteer这只是父母纯安慰自己,完全不靠谱的说法 iOS fly ~
- roffee他好像在澳洲,所以没啥大的担心
- zfwz对,你这个分析的很好。
- 大波丑女是不是普通人其实这个年纪已经能看出来了,接受现实,培养他的幸福感就行了 iOS fly ~
- umin对比楼主发帖,认同;但是我发现很多我都做不到的 iOS fly ~
- soomal现代通识教育违反人的天性,让孩子少看书,少学知识,读书必读历经几千年不变的经典,少而精,多则惑。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我们一代一代陷入在知识的圈套中,如何让孩子开心,就先自己做个开心的人,降低阈值。 - dunge小孩上了三年级,已经开始焦虑了
- eago多养几个,就没那么焦虑了;一来你有了经验,二来你有了备份,三来你死心了。
- 约翰逊船长从投入产出比来说,兴趣广泛=啥都不会,因为时间精力就那么多,单项培养目的不一定是要拿奖或者朋友圈显摆,获得一项可以拿得出手的第二技能也不错啊
- 不可深刻嗯。是的。不过,孩子的成长真是各种因素的综合。
- yeduoqin讲的真好
- prenewbie你老婆焦虑的对的,别人确实是在瞎jb搞,但同时也是在占坑,社会坑位有限的情况下,你如何证明这些本来你觉得属于你的坑位呢,还不是只有鸡娃一个选项,羊群效应而已,而且会一直路径依赖直到这套玩法彻底完蛋为止 iOS fly ~
- guoqz电视一定要停,我老婆只要电视机上有个动的画面就看得很开心,就这样一个人,主动把电视节目停了,我自己父母也是这样,最早拥有电视机的家庭,总是只能看动画片。所以我和小孩没有看电视机的习惯。闲了可以看看手机、看看书。我娃是自然找书看,因为她小时候我买了不少童书。
- 客官不可以没什么用,我小学初中都是班级前几名,那个时候没人管我根本,作业都是自己写,高年级的课程都自学,老师都说我是神童,高中以后就不学习了,光跟混混玩了,学习基本倒数了,最后上了个辣鸡大学 吴彦祖D版分祖
- chim英语都是母语了,还能鸡啥呢?
鸡汉语,这个可以有,20年后会汉语是巨大优势。
鸡体育,这个看基因,自己基因行不应该有数。
鸡音乐,这个可以,鸡一个乐器即可。
其他的我感觉就不用鸡了,因为也不是什么童子功,早点晚点没啥区别 - neonn移民二代没有语言和文化背景障碍,没有必要数理化,除非孩子自己喜欢。他们就业面宽的很。不如有意识培养一下社交,口才,广泛的兴趣爱好。他们将来多半靠嘴吃饭,而不是整天和机器打交道的电工
我知道的我孩子前后这一辈人,从事数理化的真是凤毛麟角。读到高中就觉得太枯燥,没意思,凑合凑合过去就行 - njim回复1#recp
第一句话就打击了我 - 西湖麦片每天阅读俩小时,怎么防治近视的?
- finalround这么说吧,每个家庭养的狗,都和他的孩子性格很像。这一点是我父亲发现的,他发现我家的狗和我妹妹家的,完全不一样,结论是谁养的狗像谁。后来看多了,发现确实是这样。
潜移默化的影响,力量非常大。 - lwyh不在国内,不一样啊
- piloteer想多了。真正的科学调研告诉你,随便看几个身边的例子纯属想当然。
教育界早就有利用双胞胎等做过这个主题的研究。
iOS fly ~ - 黄金狮子焦虑的不是教育问题,而是改变自身阶层的问题
如果你真的是为孩子考虑,希望孩子过的开心,怎么会有这种焦虑? - wujinhuMark
一下 iOS fly ~ - fatdragoncat我现在的工作就是教初三的孩子英语,面试家长的时候,每一个来补课的学生,都有一个极度焦虑的妈妈,不论父母是公务员、还是做生意的,不论家里年入几十万还是上千万,无一例外。
而妈妈的焦虑,我原来也以为是源于孩子教育、朋友圈的攀比等等,但在真正聊过以后,就发现根本不是,哪怕是深圳前10的初中考年级第2的妈妈,依旧焦虑的一塌糊涂。
我在销售课程的时候,最后抓住的点,就是要在交流直接帮妈妈梳理自己的工作焦虑,而不是听她扯什么孩子、学校、老公之类的话,那些全是掩盖她们焦虑核心的借口。其中一个妈妈是清华研究院搞化学类产品科研的,在扯了一堆学习相关的事情之后,真正让她慢下来的是,是我教她怎么用关键字搜索文献,怎么快速阅读文献的小技巧。然后她就迅速决定了要报课,
这批妈妈在养娃10~15后,孩子已经没有像婴儿时那样24小时需要妈妈,甚至嫌弃妈妈管太多,这让她们感觉自己的存在感没有了,然后工作又因为养育孩子荒废了,结果就是自己成了家里和公司都不需要的人,这才是她们真正焦虑的点。
解决方案也很简单,就是推她们去搞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她们会很害怕、抗拒,甚至会用要照顾孩子、教育孩子当借口,但只要真推出去了,结局就是真香,而且大多情况下,孩子教育反而简单了,因为这个阶段妈妈越用力,反而越容易让孩子厌学 - johnalex没有赚到钱 很忧伤 iOS fly ~
- 晒太阳的蜥蜴现在唯一和朋友吹牛的也就是能培养孩子上了大学
- 小帅猫东亚内卷基因在此,改变不了的
- 小帅猫nono,即使是高端专业的计算机和金融,哪个都得要数学基础啊
- 小帅猫阶级跌落是很容易的。过去40年几乎所有人都在受益的历史进程,以后越来越难出现了。
- fatdragoncat是的,别说等到孩子了,就我们这一代,孩子上中学了,也都40岁左右了,如果在互联网大厂工作,谁不担心明天就被裁员的。
- pro21cn小孩教育,Mark一下吧HiPDA·NG
- kkkm没有太琢磨这事,娃太像我小时候了,做事风格跟学习模式都很像,所以她的成绩我不担心,这个应该是最容易的事。现在主要是给她补我不擅长的东西,比如音乐,她钢琴一直还是比较认真在学,投入也比较多,然后强调做事的专注程度(我的弱项)等,周边也都是普通人,没啥鸡娃鸡到天上去的,心态总体家人都比较平和。
- cxz009我儿子年纪应该和党魁儿子一样,都是8岁,都上小学year 3,我儿子上的是悉尼排第四的公立小学,他喜欢阅读,现在已经可以看哈利波特了,他的英文和数学不错,今年Icas考试是top2%, 课外安排了钢琴、网球、足球、游泳、还有英文、数学、science补习班,我儿子啥书都看,有时候还会拿起字典看的津津有味,每天花相当多的时间看书,有时候不得不限制他看书时间,玩iPad最多的是学习中文的游戏,钢琴他也很喜欢,经常自己给曲子变个调弹出来,目前计划是在四年级减少一项体育项目,增加补习时间,因为大量的课外针对性的练习对考试很有帮助,不管是考OC还是考精英中学,党魁可以加我微信交流 iOS fly ~
- 一个过客第一句就让我羡慕不来
- googoofox本来我是惊讶清华研究所科研的妈为啥等娃初三才补英语,然后看到她都不知道怎么关键字搜索文献,快速阅读???这个才是又合理(所以她娃耽误)又不合理的(她咋进的研究所)。
真是太匪夷所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