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焕英和唐探3都看过了,有个小问题

  • r
    reg-neo
    明明说的是鄂F襄樊的事儿

    工厂一大半东北口音

    就算国营老工厂,不少工人是外迁来的,东北人比例这么高,显然太出戏了

    就连贾晓玲也是东北腔,服了
  • w
    wo25008062
    楼主说的这两部都没看过
  • e
    edward825
    那个年代不属于外迁,叫支援,所以东北人多太正常了
  • l
    lfr003
    记得前面看过一个公众号将为啥贾玲一个hubei人说了一口东北腔,大意是当年将东北的一群人迁出到其他省市的偏远地区新建工业城市,整个镇都是东北过来的,有点像东北老国企学校医院齐全。所以大家都说东北话也不奇怪。
    奇怪的是这个问题为啥牵扯到唐探3?答案是lz是真水啊
  • 心已冻结
    百度下 大小三线建设 就明白了 。当时东北重工业 军工业 很多都搬迁至中西部。我好奇的是,贾玲上面还有个姐姐,贾玲82年出生。她父母都是国营厂职工,按理说贾玲应该是超生的。难道当时计划生育是针对局部地区?
  • 深圳老胡
    不对啊,李焕英难道是一部纪录片?
  • r
    reg-neo
    既然讲到地域,那就得要么普通话,要么当地方言

    这叫艺术真实

    虽然好莱坞拍个卧虎藏龙,一水大清辫民口吐英文,大家不觉得有啥

    但如果人人开口都是维语,虽然罗小虎是伊犁边上的吧,那也说不过去了
  • r
    reg-neo
    哦,还有东北迁过来的厂

    那块儿上海迁过来的多些,那可能东北迁过来的也不少吧

    至于唐探3,我觉得这个方向是对的,朝着弥补国内电影大制作短板去的,但Q的部分过分生硬,画蛇添足

    李焕英情节老套,煽情能力也一般,画面也一般,我觉得没亮点
  • p
    passgod
    东北口音就对了,很符合当时时代背景
  • g
    gzgamer
    这相当符合事实,我之前在北京的时候,在燕山那公司里的会计,父母都是从东北迁过来支援燕山石化的,她生下来就变成北京人了。实际上是当时东北的工人来批量支援建设的燕山石化。
  • t
    thanatoszk
    没看过,不过那时候东北有些军工企业外迁,就是跟小乡镇的人数差不多。。不是厂里的工人,还要加上工人一家子,如果要是2代人的,人更多。
  • t
    thanatoszk
    躲躲就有了,有钱就交钱做检讨。。。。最多一个党内警告。
  • 心已冻结
    汗~我自己就是第一批独生子女,听我父母说 国企的员工 超生都是要开除的。上海这边基本没人敢超生的。。
  • 阿什
    东北话就对了,我老师都是东北那嘎达的。
  • 程展94
    破冰行动也没讲广普啊
  • r
    reg-neo
    给你画个重点,再理解不了,就超出我帮扶能力咯

    —————————————————————————-

    既然讲到地域,那就得要么普通话,要么当地方言

    这叫艺术真实
  • r
    reg-neo
    标普广普都没问题啊,挑不出毛病

    要是全员山东腔,那肯定串味儿了
  • c
    crcrane
    当年计划生育,头胎女儿,至少农村地区可以生二胎。
    贾玲的母亲李焕英从自家堆稻草的车上摔下来死的,收割水稻,也可能是农村户口。
  • m
    mvpcc
    我们本身是东北人,20年前我大哥一家去十堰做家具生意,现在在那边做的非常好,然后说他们本地的东风二汽,好像是这个名,以前很多东北人过去的.
  • 看我的右脸
    估计早年因为张作霖、日本、苏联三个时期的经营和支援东北有全中国最成熟的工业体系,所以后期全国建设时期都是东北输出熟练的技术人员和工人。
  • f
    fbiivan
    宜都也是山沟沟里面的兵工厂,正常的
  • 邪恶De小贼
    看了李焕英
    真觉得没啥看头的
    就电影来看,可能就感动了贾玲自己吧
  • a
    alai
    贾导演按照自己家拍的电影,口音这部分不会差吧
  • 深圳老胡
    好好好,你说的都对。如果明年中戏还不请你去做客座教授指导他们,就是另一个黑幕了。欢迎到时候来发帖吐槽。
  • m
    mozilla
    说对了,70年代末东北,尤其是辽宁就开始计划生育了。但是大部分省市是82年9月开始推行的。所以贾玲还不算超生。
  • 心已冻结
    原来还有这么一出,学习了。。多谢赐教解惑。上海这边一来可能对政策贯彻执行比较早。类似我,70末那几年出生的没遇见有弟妹的,有哥姐的不算少。
  • t
    thanatoszk
    那时候城市最严了,,我说的是农村。。。
  • k
    ktaster
    我家在西北,90年代当地的厂里、矿上有不少外地人,绝大多数操一口东北口音,以至于厂矿子弟学校的孩子们说的不是本地土话而是略微有点东北味儿的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