哄抬B价的时候咋那么起劲,想想就来气,生活对俺太无情
原文点我:
尽管同样是都在围观赵忠祥老师写字,但人们的心情其实完全迥异,连感受都是完全不同的,甚至是全然相反的。
表面上,似乎大家都是一声叹息,说声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老赵已非老赵,可是彼此的感受其实差着十万八千里。
有人感叹的是:老赵尼玛收得也太少了。
他们感叹老明星的主动下沉,感叹这个三千、五千的定价已经严重逾越了“体面”的边界,几乎是全方位、无保留地探底。
他们在酒桌上为赵老师唏嘘。他们努力地去理解赵老师的定价策略,然后得出一个含糊的结论:“大概赵老师是想明白了吧……几千块好歹也是钱。”
然后再感慨几句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举起老酒,一饮而尽,眼中满是萧索。
可是你会发现另一部分人群完全不一样,他们感叹的内容全然相反:老赵赚钱也太快了!
啊呀赵老师这也太能捞了,写一副字儿照个相,喊个“茄子”,就几千块,你妹啊,当名人真好,啥叫动物世界?就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捞金方式太过容易”、“赚钱能力这么强”、“堪比躺着赚钱”……满满都是羡慕,总之一句话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为什么我的日月是土梭,老赵的日月是金梭。
有趣吧,同样的新闻,完全不同的感受。人们的悲欢并不相通,叹息也并不相通。说到底,所有的感叹其实都是在感叹自己。人这种东西不是叹息岁月,就是叹息贫穷。
所以,你说赵忠祥上头条了,说他窘,其实这才是他窘的实质——他夹在中间,承受着来自两个世界的完全不同的评判,太南了,进退两南。
大概他也很想问一句:你们特么告诉我,我老赵到底是收多了还是收少了?
事实上,这个新闻之所以能爆发,完全不在于赵忠祥“接活儿”,而在于这个价格。
这是一个挑动所有人的价格。
如果老赵现在接一个活儿是三百万,甚至哪怕是三十万、三万,这事儿都不会成新闻。
可它是三千。这个数字太新闻了,恰好撩拨所有人。它“低”得足以让一些人感叹,但另一方面又“高”得让另一些人刚刚好羡慕。
如果数字太高,脱离了大家的想象,那么它就难以挑动后者的攀比情绪。最近有个新闻:C罗仅在一个社交平台上就年入3820万镑。大众谁去热烈讨论这个事呢?没有。羡慕吗?羡慕,可是大众却并不关心。大多数人绝对不会产生任何攀比的念头——吃饱了撑的吗,我和C罗比赚钱?
然而赵忠祥写个字三千、五千,这事儿就特别撩人。它进入了大多数人想象和攀比的空间。绝大多数人都赚到过五千块,你就会想去比较。
更加微妙的是,这个价格还让少数另一些人瞬间觉得自己高大起来,感觉有了鄙视赵忠祥的资格。
所以就很多这样的“关心老赵”的帖子:
赵忠祥你到底多差钱?你岁数那么大了,一把年纪总捞钱干嘛?还要脸不?你不怕被人说为老不尊吗?
又比如:“耄耋之年的人了……为什么不跳出七情六欲……没看过《金瓶梅》吗……”
如果老赵接一个活儿是300万,他们就不吭声了。可是三千块?呵呵原来不过如此啊,那我也可以嘲笑一下他的贪财了。
现在网上阅读最大的、最吸睛的文章就是这种调调。
有人甚至更加放肆,说老赵这事儿是“动物园看大猩猩”。
这个比喻合适吗?体面吗?非常不合适,非常不体面。老赵作为公众人物,这个事上他可以被调侃,但不该被侮辱。
为什么有作者会这么写呢?除了自己素质不佳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得到信心了:啊哈!见老赵的这张门票我也买得起!
就如同进了一家貌似很贵的餐馆,一开始战战兢兢,忽然发现价格居然挺便宜之后,立刻便傲慢起来,把脚放上桌子,且训起经理来了:你家这菜怎么做的!猪食吗?
平时欠缺优越感的人,一旦忽然优越起来,就会跋扈得不行。这是规律。
最后,除了上述情况外,还有一项我觉得是大可不必的:
有的围观群众觉得自己被老赵冒犯了,很生气。这大可不必。还是那句话,可以调侃,甚至可以群嘲,但不必觉得自己被冒犯。
一个人愿意怎么老去,基本上是他自己的事儿。如果他没犯法,不破坏公物,不使用武功冲抢座位和行李架,他要怎么老去,他自己会承担后果。
我们有个习惯,就是总不肯让一个成年人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总觉得他应该受到教育。一旦他有所偏离,大家就觉得自己被严重冒犯了。
要说实质,这大概才是这个事件的实质。
所以吃瓜时可以略想想:
一、赵忠祥到底有没有冒犯你?
二、如果你对此特别生气,那么你到底是鄙视他的行为,还是鄙视他的价格?
这很重要。不管你是不是十分想见赵忠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