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获取靠谱的信息?ZT
- zdb1115鉴于朋友圈不靠谱的信息越来越多,不着边际的东西传得满天飞,甚至一些我熟识且尊敬的师友也未能幸免,转得不亦乐乎,因此不揣谫陋,冒昧分享一下我在这方面的经验。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经验总结未必全面,也未必非常准确,但还是希望多少有点用处。
一、若要认定某个事实,至少需要两个独立的消息源互为验证。
这应该是新闻报道的最基本原则,也是分辨谣言最基础的工具。比如说,某天你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说是你某个亲人出了车祸在某个医院抢救。那么,这只是一个消息来源,需要进一步验证。你可以自行寻找该医院急诊科或交警队或其他相关机构的电话验证,而不要急于相信。另外,注意必须是两个互相独立的信源,如果是第一个电话提供给你的其他电话号码或证明人,则不构成独立信源。
至少有两个独立信源互为验证,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两个独立信源,就不能直接认定是事实;但即使有了,也未必一定是事实,可能他们都搞错了。但独立信源越多,可信度越高。有一个医生说出现了类似SARS的肺炎,可以不以为意,有两个医生各自独立地说出同样或类似的事实,就值得重视了,如果有八个医生各自独立且相似的陈述,那基本就是板上钉钉了。
有人可能会说,经常看到各种爆料都只有一个消息灵通人士的说法,那该怎么办?确实有这种情况。那么,不管你内心多么愿意相信这种小道消息,都要认识到这只是一个消息,不是经过验证的事实,更不要当做事实到处转发。
二、多看英文信息
不管国人主观上承认与否,事实上,英文信息的数量和质量都显著胜过中文圈的信息,尤其胜过简体中文圈。注意这里说的英文信息,不一定非是英语国家的人或机构发布的信息,也包括非英语国家发布的英文信息,比如中国媒体的英文版。这是因为,英文信息市场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胜过其他语言,竞争激烈,炮制太不靠谱的东西容易被竞争对手抓住把柄打击,容易失去受众,得不偿失。
英文信息当然也分不同层次。可信度最高的是以英文写作并经过同行评审发表在权威期刊的学术论文,比如《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科学》等发表的系列新冠论文。其次是一些老牌大媒体(比如路透社)的新闻报道,以及美国CDC,FDA等机构的官方声明。而英文自媒体的消息,并不能拿来就用,仍然需要遵循交叉验证的方式进行仔细检验。
必须着重强调的是,英文信息绝对不等于翻译后的信息。国内媒体翻译的新闻,很少有可靠的,流量越高(不管是主流媒体还是自媒体)的媒体,越不可靠。因为真正的新闻主要是事实,没有情绪,是带不动流量的。而流量低的(比如我这个风灵公众号 ),没有收益,就只能偶尔翻译一点,虽然可靠,但产量非常有限,读者也非常有限。因此,如果看到什么号称是国外媒体首先报道的重大新闻,一定一定要去查对一下原文。不过,前提是你的英语水平能过关,能读得懂、读得对原文。如果英语水平不足,在获取信息方面天然就存在缺陷。如果有人看到“CDC confirms first coronavirus case of “unknown”origin in US”被翻译成“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认第一个新肺病毒起源于美国”,而竟然没发现有什么不对,还如获至宝地到处传,对于这样的英语睁眼瞎,那可真是爱莫能助了。
三、别忘了逻辑与数学
在信息流通受限,真实性存疑的情况下,逻辑和数学可以帮助披露或校验信息。比如,伊朗首次公布新冠病例,就是2例死亡病例,病死率100%;接着是28人确诊,6人死亡,病死率仍然高达21%。这不符合正常的情况,因为在世界其他地方,新冠病毒的病死率要低得多。鉴于很少会有把尚未病死的人算成已病死的情况,这就意味着伊朗有大量的感染者尚未被确诊。而且,新冠病毒从发病到死亡需要一定的时间,通常是2-3周,死亡病例成批出现暗示病毒在当地的流行已有一段时间,而并没有被及时察觉或公布。
从新冠病毒一出现,就不断有人猜测是不是病毒先在某外国流行,再输入中国的。这种说法显然不合逻辑。如果某个外国先发源,先流行,比如在伊朗先发源先流行,那么首先输出的将很可能是它周边往来密切的邻国,而不太可能是中国。即使输入中国,也会在国内多个城市散点出现,在多个城市造成扩散,尤其是从外国传入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而不会只传去武汉。
有人说某国流感爆发时,其中有些就是新冠肺炎,而该国不检测不报告甚至封锁消息,所以看起来就像是首发中国。这是相当幼稚可笑的说法。如果某国流感中混进了新冠而不检测不报告甚至封锁消息,那么除非同时封锁边境,封锁所有国际航班(这样做的话本身就暴露了),否则,控制一国边境没有什么用,世界上这么多国家,不可能同时配合它不检测不报告并保密。一旦外国发现输入型病例,则可根据数学模型倒推疫源地的情况。事实上,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的学者正是根据这个原理,倒推并预测了武汉的感染人数;最近同样也有人以此方法计算了伊朗的感染人数。
有人截取youtube上的一段视频,说是美国人爆料CDC隐瞒了1000个病例。这首先属于本文第一条孤证不立。其次,隐瞒真的能成立吗?1000个病例至少也要涉及几十上百个参与诊断的医生吧?在中国,当时还没有1000个病例,都有8个医生发声,为什么美国只有他一个人还不是临床医生出声,根据的也不是一手信息,而是内线消息?其他医生上传爆料视频并没有障碍啊!
又比如,网上盛传美国的流感疫情更严重,死人更多,真的如此的话,相应的,各国应该有比现在更激烈的反应。即使邪恶美帝拿本国和世界人民的生命开玩笑,大多数国家还是要为国民负责的吧?至少也要撤侨停航,关闭边境,隔离检疫等等。但似乎并没有发生这种事,包括中国都没有采取以上各种行动。而美国人在国外也没有受到歧视、驱赶;之前在国内也没有因为流感抢购口罩、食品。这恐怕不符合逻辑。如果能稍微查找一下资料,很容易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总而言之,这就如我们以前学制图,同一个东西从不同角度看,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和剖面图都应该是统一的,无冲突无矛盾的,否则就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也可以在某个视图缺失的情况下,通过别的视图推出所缺少的视图。
四、不信传播谎言的人。
如果发现某个人故意传播谎言,哪怕只有一次,也不应该再关注,更不要再转发他发出的任何消息。奇怪的是,左中右各派都有人主张,只要能实现某个大目标,发出的信息真实与否没有太大的关系。嗯,但个人认为,如果某个伟大的目标只能通过故意撒谎才能实现的话,这样的目标不要也罢。
故意散播谎言包括但不限于发布的虚假信息被指出后,装作看不见,拒不承认或修改;或者即使承认,又在其他场合传播同样或类似的虚假信息,等等。
也有这样的人,有时候说真话,有时候说假话。只要他是故意说假话,此人就是不可信的,看都不要多看他一眼,而不要说“他说假话的时候我反对,说真话的时候我还是要支持,希望他逐渐多说真话,少说假话”。这很naïve. 故意撒谎的人没有道德底线,真话假话都只是他顺手的工具,支持他的人同样也只是他的工具。
无意传播虚假信息的人另当别论。但如果长期传播虚假信息,证明此人缺乏起码的辨别是非真假的能力,也是不值得信任的。他发布或转发的信息,非经严格验证,不要相信,更不要转发。
此外,还有一条不算是规律的规律吧(因为没严格统计过),文章如果有耸人听闻的标题,内容则基本不可信。如前面所说,事实就是事实,努力煽动情绪吸引关注的行为本身,往往就暗示着对事情的真实性客观性不那么在意。
五、其他辅助验证手段
其他辅助验证的方式还有很多,未必是必要条件或充分条件,但可以起到参考作用。比如,刚刚注册的小号,发布的什么重大消息,没有特别的理由就不要信不要转;有声誉良好的人实名背书的消息相对比较可靠;有越多的可验证因素的消息,比如列明了具体的人物、时间、地点,以及电话、地址等,真实的可能性越大,等等。
时刻注意以上几点,可以过滤掉八成以上的虚假信息,再加上一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常识,那么就很有把握在垃圾泛滥的信息海洋里获取比较靠谱的内容了。
最后要强调的是,追求真实、追求真相,不仅仅是道德的要求,更需要能力的训练。愿以此与朋友们共勉。 - elzzird你这是要人命,砸人饭碗啊 iOS fly ~
- iKAR0S当时信了“不人传人”,现在损失几十万
- 活泼金属markllll
- ironcock太清醒了会很孤独滴。。。
- 龙韬雪第三点举例好详细,美国h1n1好像按这个不成立?
- yyysuo有些人生来就没有脑子,你让他们怎么办?
- redmonkey还有些人是故意搅浑水,这两种人相得益彰
- mozhenliang原文链接都不贴,这信息可靠?
- yyysuo这是观点,不是信息。
- zengdragon说的在理,就是没有整理一下,显得太长。
我个人的话,倾向于相信有英文来源的信息。
如果觉得重要,就尽量求证,原则是孤例不证,有两个以上不同的信息来源,才比较可信。
没有英文来源的消息,则推导其逻辑自恰性,如果有很明显的自相矛盾,或者不合常理,则视为谣言。 iOS fly ~ - mozhenliang难道观点不是信息的一种?
- 无风而动不管国人主观上承认与否,事实上,英文信息的数量和质量都显著胜过中文圈的信息,尤其胜过简体中文圈。
繁体中文圈假消息满天飞好不好,这作者水平看来偏低 iOS fly ~ - wzdzjx
- neonn稍微用脑子思考一下能解决大多数问题。墙的时间久了,很多人丧失了最基本的思考能力,一个小鸡喊一声天塌了,大家一哄而散。家庭群最明显。比如热门的逃回中国话题,如果有正常身份有工作有保险,现在花那么大精力风险金钱往中国跑,疯了? 起码我的圈子里,一个都没听说。。个别的肯定有,所以上新闻了
- guxu很多人不是不会思考,而是不想思考。领会到这一点,很多行为才能解释。
- abigtreenj回复2#elzzird
没事,关注这个的人少。吵架多带劲,看这样的文章多累 iOS fly ~ - uklh.....
- 大青山楼主说的在理
可惜你叫不醒装睡的人
别说吹口哨了 吹唢呐都不成 - nostoryboy太理想化,实际生活没那么单纯
- zdb1115常下厨的人,灶台上、橱柜里总是堆满了瓶瓶罐罐,这其中有不少都是酱油。
生抽、老抽、味极鲜、白酱油、蒸鱼豉油、寿司酱油……酱油简直就是调料界的半壁江山。
超市里,酱油更是会占满一整面货架,形形色色的品牌名字与促销活动,使人眼花缭乱,无从下手。
挑到一瓶称心如意的酱油,本不该这么难。今天就来说说到底该如何挑选酱油。
01什么是酱油?
俗话说: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个“酱”,在古代大概率指的是黄酱、面酱,而在最近几百年,说的就是酱油。
酱油,是由蛋白质原料(大豆、豆粕)和淀粉原料(小麦、麸皮)发酵而成的一种调味品。从历史资料来看,最初的酱油就是大豆酱的衍生品。
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代,当时的人们就用鱼、虾、肉、谷物等原料,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做成“醢”,也就是肉酱。
当时的肉酱比较珍贵,是帝王和贵族的美食。慢慢地,普通人也找到了做酱的替代品——大豆。
在两汉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开始用大豆做酱了。东汉王充所著的《论衡》里有关于豆酱的现存最早的文献记载。
古代制作大豆酱的技艺,与今天并无两样。北魏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中,就记载了当时豆酱的制作工艺,先把黄豆蒸熟,然后加入菌种、盐和香料,放缸里发酵成酱。
《齐民要术》中还记载了一种制酱方法,不加入盐,而是加入盐水,最终的成品是一种半液体的酱。然后进行过滤,滤出的汁水叫做“清酱”或是“酱清”,清酱即是酱油的前身。
“清酱”一词,最早出现也是在东汉。也就是说,在东汉三国时期,酱油已经成为中国人的调味料了。
在宋代,出现了“酱油”一词。南宋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中,数种菜肴的制作,均有使用“酱油”作为佐料的记载,比如“山家三脆”:嫩笋、小蕈、枸杞头入盐汤焯熟,用香熟油、胡椒、盐少许,酱油滴醋拌食……
明清时期,酱油已经成为常见的调味品,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调味品老字号也诞生于这一时期,比如广州的致美斋,北京的六必居等等。
清代除了用酱油这个名字外,还依据古称叫“清酱”,袁枚的《随园食单》中多次出现“清酱”一词,他在介绍自己的调味经验时就说:“调剂之法,相物而施……有盐酱并用者,有专用清酱不用盐者,有用盐不用酱者。”直至今天,在华北、东北一些地区的方言中,仍称“酱油”为“清酱”。
02酱油的独特滋味从何而来?
作为调味品,酱油最显著的味觉特征就是咸,但是与盐比起来,酱油又多了鲜和香,那是什么塑造了酱油这股独一无二的味道?
这要从酱油的酿造说起。酱油诞生至今两三千年,酿造的工艺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大豆泡软蒸好,小麦高温烘焙后磨成粉,只有它们还不够,最关键的还有米曲霉。除了做酱油,米曲霉还能用来做味噌、黄酒、清酒,它也被称为日本的“国菌”。
将大豆、小麦和米曲霉充分混合接触,几天后,移到酱油缸里,在这里进行长达几个月的发酵和酿制。在酿造过程中需要加入大量的盐水,一是因为米曲霉的生长需要水份,二是因为盐能控制米曲霉生长过快以及抑制其它细菌繁殖。
在漫长的酿造过程中,米曲霉将大豆蛋白分解成氨基酸,造就了独特的鲜味,小麦中的碳水化合物会被米曲霉分解成糖,使酱油变得芳香和甘甜。
有时候,在原料混合阶段还会接入乳酸菌和酵母,它们会制造乳酸和酒精。所有的这些产物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再次发酵、分解,最终产生无数提升酱油风味的物质。
并且在酿造过程中,会产生黑色素和类黑素,它们一起构成了酱油的颜色。
市面上的酱油在做广告时,一般都会标榜自己的日晒时间,有说晒足180天的,还有说日晒360天的,这跟酱油的品质又有什么关系呢?
按照古法制造酱油,讲究“春曲、夏酱、秋油”,酿出酱油至少要三至六个月的时间。清代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中说:“篘(过滤)油则豆酱为宜,日晒三伏,晴则夜露,深秋第一篘者胜,名秋油,即母油。调和食物,荤素皆宜。”
清代食谱《调鼎集》中更是说:“做酱油愈陈愈好,有留至十年者极佳。”所以,酿造时间越长,酱油中的风味物质越多,口感也越丰富。
目前,中国的酱油制造主要有两种工艺,一是低盐固态发酵,二是高盐稀态发酵。
两者的区别在于:
①低盐固态发酵时长为15天至45天,高盐稀态发酵时长为3个月至6个月,高盐稀态发酵酱油的发酵时间更长、更充分;
②低盐固态发酵酱油原料为大豆和麸皮,高盐稀态发酵酱油原料为大豆和小麦,后者的用料更为精良。
所以,同等级产品里,高盐稀态发酵酱油的味道要更好一些。
03生抽、老抽都是啥?
在酱油的制造和使用上,南北方也有不小的差异。
以前,北方使用的多是低盐固态发酵酱油,如今还有卖,商品名一般叫酱油或者黄豆酱油;而南方,尤其是华南地区,用的多是高盐稀态发酵酱油,生抽、老抽等都属于这一工艺下的。
现在,生抽、老抽也走进越来越多北方人的厨房,那它们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酱油在发酵好后,会抽提出浸出液,第一次抽出的叫头抽油,然后拿原料继续去发酵,第二次抽出的是二抽油,第三次抽出的便是三抽油。
将它们按比例混合,得到的便是生抽酱油,头抽油的比例越高,生抽的品质也就越好。一般生抽用于凉拌、炒菜的调味,或是直接蘸食。
将酱油近一步加工浓缩,得到的便是老抽。相比于生抽,老抽的颜色更深,黏度更大,适合给菜肴上色。
为了增强老抽的上色能力,许多厂商会在老抽中加入焦糖色,还开发出草菇老抽、冰糖老抽等产品。
04酱油的秘密,都藏在配料表里
超市里各种酱油品牌、级别、广告,让人目不暇接,在促销员接连的促销轰炸下,挑酱油成了件不容易的事情。
互联网上有很多所谓“经验”,教你用看、闻、摇等方法鉴别酱油,实践中证明大多不靠谱。其实只要看懂配料表,挑酱油根本不是件难事。
首先,根据个人口味和使用习惯,确定需要高盐稀态发酵酱油还是低盐固态发酵酱油,每瓶酱油上都有明确标识。
接下来,就可以仔细观察配料表了。很多酱油的配料表中除了有水、大豆、小麦和盐这些必须原料外,还会有谷氨酸钠、苯甲酸钠、5’-肌苷酸二钠……很多看不懂的名字。
虽然名字复杂,翻译下就很容易理解了:
谷氨酸钠=味精
焦糖色=着色剂
苯甲酸钠、山梨酸钾=防腐剂
5’-肌苷酸二钠、5’-鸟苷酸二钠=增味剂
三氯蔗糖、安赛蜜、甘草酸三钾=甜味剂
这些添加剂使生抽变得更鲜,老抽更易着色,各家酱油品牌虽然不同,但配料表却都差不多。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添加物可以改变酱油的味道和质地,生产出味道不同的调制酱油。比如,加入更多的糖,可以生产出甜咸相间的蒸鱼豉油;加入虾子、白糖、高粱酒等,生产出具有苏州特色的虾子酱油等等。
当然,现在很多高端酱油都打出“零添加”的招牌,配料表里也确实只有水、大豆、小麦和盐这四样,这时就要看清它用的是哪种大豆了。
酿造酱油的大豆一般有两种:黄豆和脱脂大豆。黄豆就是整粒的大豆;脱脂大豆其实是豆粕,也就是大豆提取豆油后得到的副产品,它的价格比大豆更低,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但是,整粒的大豆因为有脂肪的存在,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风味物质,做出来的酱油也更香。
另外,“零添加”看起来很健康,但酱油不是可乐,打开一瓶不会很快就吃完,没有防腐剂酱油也存在腐坏的可能。所以,很多“零添加”酱油会提高盐的含量,来延长保存期限。
接着,酱油瓶上还有两个重要信息:质量等级和氨基酸态氮含量。
质量等级是根据每100毫升酱油中氨基酸态氮的含量来确定的。酱油在酿造过程中会产生氨基酸态氮,氨基酸态氮含量越高,则酱油品质越高,鲜味也就会越浓。
简单来说就是,等级越高的酱油越鲜美。
不过,如果酱油中加入味精(谷氨酸钠),也会提高氨基酸态氮的含量,所以也要仔细分辨。
看到这里,一瓶酱油的好坏基本上心里有数了。最后,需要注意酱油是“佐餐用”还是“烹调用”,佐餐用的酱油可以拌凉菜或是直接蘸食,烹调用的酱油只能烧菜加热才可食用。
05没有酱油,很多美味料理都要大打折扣
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味道之一,就是在爆炒时滴入酱油,酱油中的物质遇到高温,瞬间发生美拉德反应,这时候锅中迸出的香气,令人迷醉。
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从北到南,料理方式和饮食习惯都有不小的差异,但对于酱油的爱,却是共通的。
在东北,酱和酱油是日常餐桌的必备,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这些东北特色,都不开酱油调色调味;
到了上海,“老抽”与“生抽”又被称为“红酱油”和“白酱油”,它们一起创造出草头圈子、红烧肉等等知名本帮菜;
紧邻上海的浙江,很多烟熏、酱汁有关的菜品都离不开酱油,比如酱鸭、酱香肠、盐卤等;
粤菜里,酱油更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肠粉、白灼菜心、碟头饭、清蒸鱼、酱鸡,这些美食在上桌前,都会浇上一勺经过特殊调制的酱油,甚至荔枝、芒果、西瓜等水果,也能用来蘸酱油;
川菜以调味见长,这也给了酱油极大的发挥空间,川菜中酱油大多用于调色、提鲜,比如麻婆豆腐、红烧肘子等,各种蘸碟蘸水也少不了酱油;
甜酱油是云南菜不可缺少的调料,也是滇味的来源之一。甜酱油是在咸酱油的酿造工艺之后加入麦芽糖、茴香籽、八角、草果的提取物。汪曾祺先生念念不忘的昆明小西门马家牛肉馆的牛肉,就是要蘸着甜酱油吃才有那个滋味。
无论在哪一个地方菜系中,酱油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料理山珍海味,也可以陪伴穷人咽下什么都没有的白饭。
非要说吃酱油有什么禁忌的话,就是含盐太高,别吃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