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回忆之炕席
- donghan1974在东北农村,因为冬季的严寒,家家都有火炕,火炕一般是用黄泥土坯或者砖搭的,所以,火炕上面就要盖上一层东西,以便于人们坐在躺在火炕上,现在有用纤维板的,有用地板革的,在我小时候,基本都是用炕席。
炕席,就是铺在火炕上的席子。席,是古音了,所谓古人划席断交,就是此类。不过那是铺在地上,而东北的席子,铺在火炕上。
炕席分为三种,竹片的,芦苇的,高粱篾的。竹片的极其少见,也贵,东北不产竹子,大抵都是南方运来的,铺在炕上,越磨越亮,越光滑,一般人家买不起。
芦苇的炕席,比竹子的便宜一些,也不是东北本地的,当年读孙犁先生采蒲台的苇,就想大抵是那里出的吧。
东北盛产高粱,所以,第三种炕席的原材料就是高粱篾了。不过,因为高粱篾远不如竹片芦苇柔韧,耐用,所以高粱篾的炕席价格最低,但也因为价格最低,使用也最广泛,几乎家家都要用,也都用得起。
编织高粱篾炕席时候,要先选择那些比较直的高粱,掐头去尾,留下最适当的那段,用一把极锋利的刀,刨成两半。之后用石头滚子压扁,把高粱秸秆的瓤压松,再拿进屋子,把一大块厚木板放在炕上,一手拿起一根刨开压松的高粱秸秆,抓住一端,放在厚木板上,另一只手拿住一把快刀,压在高粱秸秆上,接着抽动秸秆向后,刀子不动,这样,高粱杆的瓤,就被刨下,只剩下薄薄的皮了。
这样的危险的动作要重复一整个冬天,因为即便戴着手套,手依旧会被锋利如刀的高粱篾割伤。
一般来说,家里的男人都负责这个危险而消耗体力的程序,家里的女人则把勒(lei)下来的高粱篾,编成炕席。
我家里,也是这样。
孙犁先生笔下的编席,是浪漫而富于美感的,清淡的月光下,散发着银色光辉的芦苇篾渐渐延展,在灵巧的手下,编成可以铺的炕席。但我的眼中心中记忆中,却是母亲半跪那里劳累的身影。其实,劳动的美感劳动者是感受不到的,能感受到的只有劳累。
东北的冬季是寒冷的,编炕席也只能在地下,地面冰凉,所以,多数人都会腰腿疼。
我上初中时候,家里条件还是不好,冬季家里还是要编炕席赚点零花钱,记得有一次我生病,请假在家。班里两个同学来看我,我趁着他们没到,把妈妈编的炕席藏起来,因为怕他们笑话。我也记得当时妈妈炒了一锅家里出的瓜子,没有给他们做饭,因为实在没有可以拿得出来给客人吃的食物。
现在,要三十年过去了,高粱几乎在东北大地上看不到了,更别提高粱篾的炕席了。
可是,谁又能忘记炕席呢,不管,它代表的是想象中月光下的浪漫,还是实际中生活的艰难。 - 大姨爹恩,写的不错,大抵有鲁迅先生的感觉。可能我们那边更落后,没见过竹子的炕席
- kenue👍,生活不断向前
- donghan1974是啊。现在日子都好了
- ch272嗯 没见过苦日子才会见什么都喷 iOS fly ~
- 我是民工
- 14783139现在编织炕席是稀罕货了吧。的确是时代变了。
- 大姨爹
- outside418现在老房子里也有炕和席子~ iOS fly ~
- 衣锦夜行燕公子不错!
- goroc席上还会铺一层棉絮之类的吗?
- xiaotuo老家盛产芦苇,年少时家家户户做芦席的印象至今都很深刻,长期做的人手上的都伤痕累累老茧很深。
- donghan1974
- Eric_Ge炕席没了,但是高粱东北还是种的。
- 我是民工
- goroc谢谢回复。铺一层棉絮之类,躺着不是更保暖舒服吗?前几天刚好想到这个问题
- hanbing135现在部分地区农村也有的
- you2me写的真不错,又民国饭。就是蛋蛋的回忆。
- leatherman现在篾席都买不起了,高级货了
- okian现在都是管道取暖了吧?
- dg2257炕席旧了 就有断开的地方
晚上睡觉冷 脚都往褥子底下伸
结果你懂的
不懂得 想想狗与豪猪那张图 - zorroluo姥姥家是编炕席为生的,还有扎条扫。90年代后期基本都换地板革了。HiPDA怪兽版
- html20楼主的文笔很好,可以发表
- wang88795全家真的睡在一张炕上?
- donghan1974
- donghan1974
- donghan1974回复26#wang88795
是的。以前东北穷,在东北盖房子,需要保暖,所以比南方盖房子成本高太多了,一般人家就一间房子,进门就是厨房,然后是卧室,也是客厅,一铺炕。
家里人都在炕上睡。
进入九十年代,条件好转了,农村都盖砖瓦房子以后,这样情况才逐步结束。 - donghan1974
- donghan1974
- zdj1980
- donghan1974火炕是最适合严寒地区的,屋外零下几十度,屋内火炕烧的滚热,躺在那里,舒服的呻吟啊
- lhofei写得真好!想起10岁之前奶奶屋里还有炕,上面还真有一张旧竹席
- zdj1980
- 天使再临就一层炕席吗?我们上面还有一层毡子,毡子上面是油布,赵四刘能家都有的 iOS fly ~
- donghan1974
- 天使再临回复26#wang88795
对啊 iOS fly ~ - donghan1974
- 天使再临回复41#donghan1974
不是吧?我们内蒙算穷的了,打小就有的三件套。有的不是因为经济原因是习俗的问题。 iOS fly ~ - CNLLi去农村还见过火墙,就是内心是空的,烧的火怎么走一圈,屋子里也可以暖和。
竹席子我有印象,因为我妈妈单位卖各种日用杂货,那时家里的席子很好,后面改成了毛毡铺炕,上面是长长的我们叫炕单,稍厚的棉布一般是格子的,铺了毛毡有时靠炉子近的位置要掀开,太热了怕烤糊掉。
我家一个屋子有炕,另一个屋子我就住床。我家房子的结构是一个感觉不到三米宽的走廊通到底摆了一个大碗柜,左右两边分别是卧室厨房卧室储藏室。左边的有炕的所谓卧室兼客厅功能,吃饭都在里面。
那时就已经开始流行景德镇的瓷器,家里的碗都是景德镇的,挂钟是烟台的,剪子是王麻子的,然后还有袜子什么的就说东北不知道是没有还是做的不够好,都是上海和天津产的袜子买回来穿的,毛线也要这边买了寄回东北去。
想一想七十年代,我的母亲为了我们能穿两件新衣服,都是托人买回来,真是操心。那会儿连被面想买丝绸的也要天津北京买。楼主的帖子使我想起了很多。其实也有很多东北有的东西,华北这边没有的,抑或吃的东西母亲也觉得没有东北的味道好。 iOS fly ~ - jn13lh
- CNLLi回复41#donghan1974
hah那可能我们在不同区域,我家应该是八零年或者八一年搬家,我记得那时就是一个毛毡子铺那个炕了,我卧室的床就是普通的棉褥子了。炕席肯定也是随便铺,因为我每天坐在单位看成打的席子,都没有意识到是贵还是便宜
感觉东北之前因为能源还没有枯竭,日子很好过,是90年代开始有下岗什么的慢慢不好的。 iOS fly ~
- donghan1974回复45#CNLLi
我老家在平原,没有资源,所以不如山区,以及石油煤炭地区。整个东北,企业改革之前都不错,企业改革后,国有资产流失,大批的下岗,经济开始下滑。同时私企又发展不起来,没有经济支柱,越来越难。
当然,这些不是本帖子要说的,也不是一个帖子可以说明白的。 - quakye写的真好
一个小问题
东北产芦苇的,辽宁盘锦有个号称亚洲最大苇场的东郭苇场,小时候家里人冬天去割苇子,用马车拉回来,编炕席,编笆(老式房子铺在椽子上面当顶棚用的席子),还编粮囤的席子,一圈一圈围起来可以放粮食.这手艺只有老人会,现在这些东西都不用了,村里也没人编这个了,苇子都拉去造纸了 - donghan1974回复47#quakye
以前运输不方便,估计都是本地附近消化多。我老家是榆树市地区,生产玉米高粱大豆,所以本地都是用高粱蔑编席子。现在回想老妈编席子,是真苦啊。
现在老妈天天打麻将,楼房温度零上26度,地热,地砖都是暖和的。
生活总是向着温暖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