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为什么坚信被大数据“杀熟”了?

  • 上山砍柴
    日前,作家王小山一篇怀疑被互联网订票网站“大数据杀熟”的微博引起热议。尽管网站及时出面澄清,不少网友依旧对价格波动较大的机票表示不满:机票价格变化如此之快,真的不是航空公司在捣鬼?
    近日,北京青年报对飞猪、携程、美团、途牛、马蜂窝五大互联网机票购买平台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凌晨买机票便宜、早上买机票便宜、机票越早买越便宜、越搜价格越贵等说法都不完全正确。
    各互联网平台先后澄清,民航部门出面辟谣,媒体亲测调查亦不少,但并没有明显降低“大数据杀熟”的热度和消费者的质疑。
    客观地说,有关“大数据杀熟”,无论是指证者,还是反驳者,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困境,就是都无法拿出确凿证据,或者说这本就是一个永远都无法确证的问题。且不说声称遭遇了“杀熟”的消费者只是基于个人经验,造成“杀熟”印象很可能包含着偶然性因素,即便如此次媒体的试验,很大程度上也只能得出一个“并不绝对”的结论。
    所以,一个更值得重视的问题是,为何一个无法被确证的概念,能够俘获如此多的信任?消费者为何“宁可信其有”?
    可以说,包括OTA平台(在线旅游平台)在内的互联网电商平台的兴起,重新定义了人们的消费模式。这其中突出的变化之一就是,消费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大大增强。“大数据杀熟”概念的流行,一定程度上就是这种不确定性环境下的产物。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了明码标价或者是线下讨价还价式的消费方式,它对应的是价格的确定性和消费者对于定价的部分参与权。但在OTA时代,这一切都不再一样。大数据分析、数据传输、搜索缓存等,在强化价格动态变化幅度乃至增加随机性的同时,也让消费者失去了对于价格确定性的参照和把握。这种背景下,“大数据杀熟”概念,正好满足了人们对于一套多变而复杂的动态定价体系可能隐藏猫腻的想象空间。
    与不确定性相伴的是,人们在互联网消费环境中的选择看似增加了,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局面进一步扩大,在复杂而抽象的大数据算法面前,消费者的相对剥夺感甚至是被操控感,其实是更强了。由此催生的普遍的“弱者”心态,或直接强化对于强大的平台的猜疑和控诉冲动。有分析就指出,只要技术与平台都还在掌握在巨头手中,那么从“千人千面”到“千人千价”或许就只在一念之间。或许当下并没有哪个互联网巨头有动机这样做,但只要这个可能存在,对于用户而言,互联网公司终究“怀璧其罪”。
    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对于巨头们几乎本能性的“有罪推定”,有着现实经验的支撑。比如,苹果坦承,他们的确限制了旧机型的性能;比如,三大运营商虽叫停了“不限流量”,但结果却被指只是“换马甲重推”。诸多案例都在不断强化一种公共印象:巨头们手握技术和信息不对称优势,在对消费者权益的侵犯上,确实有太多的可操作空间。那么,猜疑和指控,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弱者的武器”。
    所以,面对“大数据杀熟”论的受欢迎,互联网平台对于具体问题及时释疑澄清,只是最浅层次的应对。巨头环绕的大时代,互联网企业如何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或者说如何重新定义与消费者、用户的连接方式,是一个必须直面的问题。
    责任编辑:甘琼芳
  • 加藤鹰
    不透明加信用体系问题。
  • m
    meatbun
    这事两方面看:

    1、国人通常没有给服务付费的习惯,运营商想获得合理收益只能搞歪门邪道

    2、国人的幻觉,涨价记忆深刻,降价通常无视(就像坦克世界的单发伤害,低伤炮一堆高伤记不住;或者自己总着火,把别人打着火就忘了)
  • 井喷
    应该是对新用户特别是首次使用的优惠力度太大,导致老用户心理不平衡了。
  • j
    java0223
    杀熟还有什么疑问吗?我在飞猪买上海东京的机票,第一天在中午时段密集搜索了这个票,因为要和老婆商量时间所以一直在刷新,然后当天这个票就水涨船高,刷新一次涨一次。后来因为没有看好时间就没有定。过2天再搜索,价格又回去了
  • 一个地精
    没有证据呵呵了
  • b
    berserkme
    机票现在代订网站空间很少了,你可以看航空公司官网价格,很多时候就是航空公司使坏
  • 扣子
    一个常用的和一个从来没用过的不在同一个网络下同时搜索相同的产品不就知道了
  • 有时候不仅仅是杀熟那么简单的,比如德克士的炸鸡,在俄了么平台上的售价一路走高,但是实体店的售价却一点没变过。
  • w
    windsorwind
    不要说国人不愿意为服务付费 和国外不一样基于历史原因中国的物品售价里本身就包含服务费 这也能套用外国模板?
  • n
    n2
    dynamic pricing。。
  • m
    meatbun
    这里的服务付费 不是指小费这种

    而是那种为了附加的服务体验支付费用 比如苹果设备价格相对高 这个费用包含线下店体验成本的
  • 燕山隐士
    我是京东 微信 携程 途牛一起上 同样的航班哪个便宜买哪个
  • t
    tplayer
    因为互联网公司没下限,什么都干得出来,这才是根本原因
  • r
    reader
    作为消费者,买张机票要提前半年甚至更早,然后在各种平台和官方渠道,对比价格,等待特惠也挺费精力的,因为事实确实证明里面水很深,错看一个渠道可能就买到比别人价格高的多的同程机票,而官方渠道购票的羊毛也大不如前好薅,所以消费者不能放心以致做最坏猜测谁的错啊
  • 锵锵锵
    有数据支撑还是张口就来?
  • c
    cosiman
    为了生存,面对道德与利润的博弈,毫不犹豫选择利润,道德是攻击竞争对手的武器
  • s
    sensui
    好的社会应该尽量让利和义一致吧
  • c
    choudi
    手枪腿24一只,美团上。
    去店里22一只,第二只半价。

    吃了个爽。
  • m
    meatbun
    最近在看大数据相关 也和圈内人聊了很多 没有一个说杀熟套路的 其它套路有但没那么赤裸 只是务求精准而已
  • y
    yangjuniori
    新用户优惠嘛
  • k
    kirbyx
    还不是消费者惯的
  • 大剑
    不相信才奇怪吧
  • d
    diandian
    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至少越早买越便宜是不成立的,机票酒店都是这样
  • g
    gggg9999
    美国万豪,散客价比银牌会员还优惠。
  • t
    tag37
    任何bat之流有大数据部门存在的,都必然有杀熟的情况存在,只不过杀熟这个词难听,让人觉得这些互联网企业不道德,他们更喜欢叫精准化营销,千人千面,定向优惠。。。。等等。。。其实就是杀熟。。只不过不愿意承认而已或者屁股决定脑袋。
  • 金华街120号
    机票不一定,有些时候反而临近了买更便宜,取决于航空公司什么时候放票出来
  • y
    yangjuniori
    对方是看全年收入 没必要伤害一个人
  • q
    qq61350096
    本来就是大数据支撑下人群画像打标签,不同客户显示不同价格,还可以细分到地域,年龄,性别,淘宝店都有这个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