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我很无聊,但是我要发帖喷喷北京。。。。

  • 猩猩带我去战斗
    郭德纲这厮太猥琐了,先模仿一个批评自己的专家的南方口音,然后大骂专家说人家人话还说不好,这不是明显的歧视南方人吗,底下的观众还跟着叫好,还发出低俗的“噫~~”的声音,太低俗了!!

    地铁上每天都得死几个刘德华、赵本山(基本是谁火死谁),还有那个好事的还真买。。。。
  • 最终传说


    下面说的是“于~~~~”吧?不是骂于谦吗?
  • O
    Oldman
    喷的料显然不够啊……

    多加些
  • V
    VODKA
    北京人喷北京和外地人喷北京是两码事,自己撸管子有趣,但别人帮你撸就未必了。。。。。
  • 拉杆上篮不进
    這就噴?你沒帶猩猩來戰鬥?
  • O
    Oldman
    为啥要骂于谦
  • 最终传说
    恩,跟我骂东北人一样。。。。。
  • 金碧辉煌
    最近风气不好啊 版主好像也不管
  • 飞天猩猩
    别搞错了,谁带谁啊?!!!!
  • 江户川柯南
    不许喷北京。。。
  • 拉杆上篮不进
    你不是也來了嘛
  • s
    springer
    我证明了喷昆明的帖子不一定会遭到昆明巴子的狂骂,
    猴子一号证明了如果没有喷北京的帖子北京巴子会自己出来喷自己。
  • 最终传说
    核心区域不喷,比如天通苑啥的对你就无所谓了。
  • 猩猩带我去战斗
    你才是北京人呢,你全家都是北京人。。。。。

    我是正宗河北人,往上数三代都是。。。。
  • s
    steshen
    最近怎么了,地域贴这么多~~
  • 拉杆上篮不进
    河北!?嘖嘖!改天噴噴
  • r
    redpill
    你没咋听郭德纲啊
  • 最终传说
    很少听,以为就是“于~~~~~”呢。。。。不是吗?
  • 猩猩带我去战斗
    于谦哭死了,我不捧哏的时候干嘛还骂我啊。。。。。。
  • s
    sherlockboy
    那也要看别人是谁了,美女帮我撸还是比自己撸有趣的
  • s
    superzero
    按照这说法,我也是河北的
  • 不知所谓无所谓
    郭德纲就是个无赖啊。喷死丫的。
  • 不知所谓无所谓
    没错。
  • 不知所谓无所谓
    河北人垒猴。
  • r
    redpill
    当然不是啊,你要感兴趣多听听就知道咋回事了。
  • 北京狗子
    是“咿~~~” 叫好的意思
  • 最终传说
    没时间啊,你就直接告诉我吧。
  • 猩猩带我去战斗
    其实我面目和善文质彬彬玉树临风的气质让我在哪里都受到大家的欢迎,所以我对祖国各地的人民都有无比美好的印象,就算是出去玩吃个把亏,也就想着人家也许全家都得了屁眼癌就当捐助了医疗费用了。。。。。。
  • 拉杆上篮不进
  • r
    redpill
    好像差不多就是观众给的互动。
    可以表达嘲弄或者起哄之类的情绪。

    我再去百度一下。


    近日屡见众多相声听友发贴询问“噫”声叫好的来历,才得知原来这一习惯已经深入人心。且在聆听天桥乐演出录音时,经常听到现场观众以此调动气氛,抒发感情,郭德纲在舞台表演时也曾借用过,效果非常好。始觉有义务把这一“噫”式叫好的来历与诸位共享,对这一叫好方式正本清源一番,也顺便重温一下很多值得自珍的往昔回忆。

    兄弟今年已近三十四岁,自小(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经常出没于天津劝业场五楼,观看天津市实验曲艺团的相声大会,同时常随爷爷去和平文化馆(现名流茶馆楼上)听姜存瑞先生的评书,后来改由刘立福先生说《聊斋》,兄弟也有幸躬逢其盛。当时的剧场里,除了平常的鼓掌和笑声,还没有“噫”声叫好的出现。

    八十年代后期,天津兴起了一股曲艺复兴的热潮,名流茶馆成为天津市曲艺团演出队和几个民间曲艺团体的演出场所,长寿园和大伙巷则由杨凤杰、康俊英等演员演出。逐渐地,刘洪元与廉月儒等老艺术家也应民间曲艺演出团体的邀请,轮流在各处巡演(其时,李ZHI鹏老先生尚未复出)。兄弟初入大学,闲暇时经常陪同父母到各处观看曲艺表演。当时的观众群绝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叫好的方式也是传承旧习,以“好!”和“嘿!”为主。

    九十年代初期,南市口上的中华茶园落成,成为天津市曲艺团演出队的固定演出场所。一次,父亲的一位老友约父亲和我去中华茶园看曲艺,特别提到有一位观众有一种极其吸引人的叫好方式。此君极喜爱刘派京韵,因此叫好多集中在张秋萍老师的节目中。兄弟就是带着一种好奇去看的演出。前几场节目,观众的反应很热烈也正常。到了刘秀梅的单弦结束的时候,只听到一声嘹亮悦耳的“嘿噫!”声从后边传来,不禁令人一振!循声看去,叫好的人坐在后排的右侧,是一位四十出头的先生,方面大眼,短分头,穿着非常普通规矩,说话声音也不大,一望而知是性格非常内敛的一个人。当天的演出是张秋萍老师攒底,非常吃功夫的《赵云截江》。果然,唱到最后的甩腔时,一声更加响亮的“嘿噫!”又响了起来。当张老师返场时,兄弟就格外注意那位先生的举动。偏巧当天的返场节目是非常要好的《风雨归舟》(是京韵中的,非岔曲的同名节目)。临近结尾时,只见那位先生闭目吸气,兜紧丹田,随着板一声响遏行云的“嘿噫!”冲口而出,尺寸极其精准,实在是太过瘾了。“嘿”字出口,满宫满调,尤其与众不同的是,收声归韵落在“i”上,拖腔很长,却越发响亮,实在是神完气足。

    自那以后,兄弟在陪父母看演出时,经常能够听到那声悦耳嘹亮的“嘿噫!”声,过瘾但从无喧宾夺主,引人不快之感。一是由于此君嗓音清脆,正宫调的弦,二是因为他的叫好一听而知是方家所赏,全都叫在掯节上,非常令人有知音之感。关于这一点,凡是珍藏有当年张秋萍老师现场演出录音的朋友,都会在临近末尾时听到那一声喝彩,不妨自己鉴别评论一下。此外,此君全无哗众取宠的意思,永远坐在后排右侧,且一次演出中绝不多喊,点到即止,因此欣赏者众,却从没有抱怨的,有时甚至给人以不听不快之感。观众在台下甚至可以看出,有时就连张老师在台上都故意等着那一声知音的喝彩呢。可以说,兄弟之所以常去看市曲艺队的演出,除了对舞台上艺术的欣赏之外,实在也是有些欣赏那一声另类叫好的缘故。在我的回忆中,那一声“嘿噫”几乎已经成为茶馆回忆中的经典。

    说它经典,应该说不是谬赞。它确实具有“经典”必须具备的不可复制的特性。兄弟也曾亲耳听到有的人在茶园里模仿他的喝彩声,水平实在是不敢恭维。平心而论,那样的嗓音,那样的理解,还有那样的真诚,别人是很难兼备的。大家为了拖住后面的“噫”,就顾不得收声归韵,往往把前面的“嘿”声省略掉,变成了比较难以理解的“噫”了。所以我父亲曾经笑说,此君来听节目,定是事先在家喊过嗓子的。

    后来,随着我工作的繁忙,去园子的时候越来越少了。即便去听节目,也往往是以欣赏刘、阚、李、廉、张(伯扬)等老先生们的单弦为主,也就很少能听到那声峻拔悠扬的喝彩声了。听父亲和叔伯们讲,那位的叫好声逐渐少了,还戏说此君怕是“倒仓”了吧。兄弟想来,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嗓音、气力和激情都不复当年了。

    一晃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一次我陪李老先生和我师薛宝琨先生去中国大戏院观看“津门曲荟”的一场演出(或者是刘秀梅的单弦演唱专场,实在记不清了),在一段节目的结束时(似乎是刘的一段新作),居然又听到了久违的那一声“嘿噫”!听声辨位,他应该仍然坐在二楼的右侧。使我惊喜的是,喏大的中国大戏院,那一声彩声竟然依旧是贯满全场!当时我就想起我的祖父对我讲的,金少山在“中国”演出,一进场就觉得他在你耳边高唱的感觉。坐在观众席上,又没有麦克风等音响设备,这样的嗓音,似乎比金老也差不了许多。不过,自那一声以后,直到终场,就再也没有听到他再次喝彩。到现在为止,我再也没有见过他,那也是我最后一次听到那种荡气回肠的“嘿噫”。

    几年前,兄弟重新拾起荒废已久的爱好,再次回到剧场茶馆,看“众友”相声队的相声大会时,才发现众多年轻的爱好者朋友依然继承着对那位不知名的听众的模仿。不过很可惜,喝彩声已经由当初的“嘿噫!”讹传为简单的长腔“噫!”了。

    去年十一月五日,再次去中国大戏院观看郭德纲相声演出,中场休息的时候,发现自己两次不自觉地抬起头,向二楼右侧的方向望去,听到的只有一片嘈杂。那个高亢激荡的喝彩声终于成为绝响,而那位已经从茶园里消失的普通听众,知道他的人应该也是寥寥无几了。
    参考资料:非著名相声王

    [本帖最后由 redpill 于 2009-5-6 13:56 编辑]
  • 1
    1945
    于签的解释是yu

    就是叫马和驴停住的声音,意思是你有点过了,也可能是你的尺度够宽的挺过瘾。
  • 最终传说
    感觉这个比较符合我的理解。

    我看他的东西比较少。
  • d
    dragong
    谁说没有喷北京的,某贴里不是有人因为被喷而义愤填膺么……
  • 猩猩带我去战斗
    河北你也喷?太欺负弱势群体了也。。。。。

    俺们河北要钱没钱要人没人,挨着北京天津这种大城市好处没有挂涝一堆,这样你还喷简直是打哑巴骂聋子晚上没事挖绝户坟的行为啊。。。。。。
  • s
    springer
    猴子你有太爷我一半帅算你不是街上卖糖饼的:D :D
  • 猩猩带我去战斗
    本猩猩著名的猴见猴爱花见花开,北京去年8月份还专门开了2个月的运动会庆祝我生日,岂是你个卖假松茸的黑心小贩能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