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服了,今天下午算是见识到全本的白事会了。

  • s
    se599244844
    讲究的 今晚还得唱一整夜戏剧 然后底下的亲戚在赌钱
  • 没头脑
    这会一个女的正声嘶力竭带着哭腔在那干嚎,这声音也太大了,我从小区东门进来隔着老远就听见西边这闹腾呢。
  • a
    areyouready
    呵呵,天津是越往北城这玩意越多,不过不是演唱会,是假和尚游街打幡。
  • a
    at89s52
    以前也被自家亲戚的白事折腾过

    孔老二这傻逼,非搞出这么多奇葩的仪式出来

    本来亲人去世就很悲痛了,还得把活人们折腾的死去活来,精神肉体双重摧残
  • a
    areyouready
    而且是放一路鞭炮一直到马路口,那一路烟熏的。
  • 皇图笑谈中
    老家天津的吧
  • 猪肉白菜
    这就全本了?
  • 大马士革
    回迁楼?那就是老北京啊,谁歧视谁?
  • 没头脑
    南三环外一个村里的,我们这物业有那个村出来,听他们在办公室内吹牛皮开口就是咱村怎么怎么着。真不是想歧视谁,实在是无语了……
  • a
    aweiwei
    以前在南边住的时候,旁边有花乡这个北京市区内仅存的三个村之一,就遇到过大晚上做白事的,敲锣打鼓(很诡异)伴随着哀嚎。不过好在是yx那种,而不是搭台唱戏。

    同事在昌平二拨子以及回龙观都遇到过。
  • 没头脑
    我家离花乡还真不太远
  • a
    aweiwei
    可白盆窑都拆干净了啊,黄土岗还没拆。
  • 小生怕麻烦
    我们这都是这样的
    以前没钱了只是大声唱通宵,现在TMD都租大音响唱通宵。。。
    完全就是死人折磨活人
  • t
    ttsyyh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 九阳游侠
    以前没那么多事,现在手里有点钱了,开始折腾了。
  • 奋斗嬲
    三环和四环之间好多村子呢。农民不都这样么。。
  • 2
    28210442
    城中村好多这样的,鬼哭狼嚎才叫孝顺。
    话说20多年前我爷爷走的时候,我家也是嗷嗷喊,前两年我奶奶走的时候都没声音,管事的还一个劲儿的说,赶紧喊两嗓子啊,没人搭理他……
    别说我了,连我父母也厌倦了这种形式,缅怀要放在内心,扯嗓子喊一通说明不了什么。
  • G
    Gillian_Chung
    在城市里没见过。。
  • 南宫飞云
    南城
  • 到哪儿都用这ID
    我在青年路
    我家楼下平房没拆干净,前阵子也这样
    我在窗户上看了一会儿
    有耍火球的,还行
  • h
    handsomeken
    您看,真搞中华正统大家又受不了了
  • V
    VODKA
    这和孔老二有毛关系?
  • c
    cloud_198
    你报警别说做白事啊,你就跟110说对面死人了你们快来看看吧,准来,也不能说你是报假警,确实是死人了啊
  • c
    ccccpppp
    唱戏的只见过一次,在河南一个城中村,麻痹我还以为是什么节日,走进看边上摆满了花圈
  • o
    oooooooad
    楼上的一看就没报过警,接电话的该问的都问而且极其详细,你以为人家第一天干这个啊
  • 冲锋衣
    楼主见过在方庄搭棚办婚礼的吗?
  • 米价粒子跑
    住天通苑的时候真的是生平第一次赶上,那几年可辛苦了。回迁户家里就讲究这个,还攀比。你家五天,我家就得一礼拜这种。有一回停完车就跟看车的回迁民搭了几句,那大爷愣跟我说这是我们北京文化传统,我传统你XX,当时我就回了他一句,我宣武人,从来就没见识过,大概只有郊区才这样吧。
  • 米价粒子跑
    总 算 改 文 明 能 通 过 了 。
  • a
    aweiwei
    天通苑算昌平?那里怎么能算北京的传统呢?口音都不一样的吧。

    糟粕都保留了,精华都抛弃了。
  • G
    Gillian_Chung
    所以说南方保留了更多传统不是没道理的……
    光这丧礼这么看,似乎北方更传统,但是为什么南方(好吧,被代表了的地区不好意思,我见识少)的丧礼就没这么大哭大闹,因为会扰人清梦啊……这些本来也是传统道德。
  • h
    handsomeken
    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是一种以哭的形式表达哀思的礼俗。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意义简介

    哭丧的习俗哭丧时"唱"出的歌叫哭丧歌,壮族习惯是请民间歌师二人来唱哭丧歌。两位歌师扮成舅甥,一问一答,唱歌彻夜,赞颂祖先业绩,劝导后辈不忘祖恩。许多民族并有哭丧歌舞仪式。彝族人称此为"跳脚",由四人手持八卦在尸旁跳,边跳边唱孝歌,据说这样可以为死者踩平通往阴间的荆棘之路。景颇人称此为"布滚戈",要请附近各寨的青年男女同跳,通宵达旦。除此之外,还要安排两个身着长衫的男子持矛舞蹈,绕竹幡作刺击状,以示驱邪。最早由执绋者唱挽歌送丧的风俗,起源于汉代。确切地讲,是从汉武帝开始的。其次,挽歌的代表性作品是《薤露》、《蒿里》。而且分别规定了《薤露》是为王公贵人出殡时唱;《蒿里》则是为士大夫和一般百姓出殡时唱。这两首通行西汉的挽歌,相传是田横门客的作品,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挽歌。《薤露》的歌词是:"薤上朝露何易稀。露薤明朝更复活,人死一去何时归?"《蒿里》的歌词是:"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躇。"

    哭丧的兴起

    挽歌入礼,在汉晋时代兴起,到南北朝时更加流行。有趣的是,挽歌习俗流行起来之后,唱挽歌的场合就不限于出殡送葬了。挽歌成了表达心中的痛苦,对亡者的深切的思念等凄楚情感的一种宣泄。
    职业
    哭丧也是一种职业,但是这个职业现在很少了,在城市里基本上消失了,比较落后的地方仍有。
    一般的就是家里子女比较少的这样的才花钱喊人来哭丧,以示悼念。

    哭丧的形势

    从形式上来看,现代民间哭丧歌,亦即挽歌可以分成三类:一是"散哭"; 二是"套头"; 三为"经"。散哭的特点是"随心翻",想到什么就哭什么,搭着什么就唱什么,没有限制。其内容主要是倾诉对死者的思念之情,自责对长辈的不孝,悲叹自己的苦难身世。至于套头,是有内容的限制的。主要有"抱娘恩"、"十二个寻娘"、"十二月花名"等。哭的时候是哭别人的好处,诉自己的苦楚。"经"是结合丧葬仪式来唱的。病人死后,由女儿或者媳妇唱"买衣经"、"着衣经"等。哭的时候眼泪不能够掉到死者的身上,否则的话尸体就会变成僵尸,没有办法腐烂,也就不能轮回了。另外一种说法是,阎罗王看到死者的身上有泪痕,就会把他拒之门外,死者就只好在阴间之外受无边的苦。另外,"着衣经"要在涨潮的时候唱,因为"涨"字有积攒家财的意思。如果在这个时候哭,他的家业就能够像潮水一样不断地高涨。如果死者是女性,女儿还要给母亲唱"梳头歌"。不管怎么样,入殓的时候会唱的子女和亲属都要唱"哭丧歌",倾诉自己对死者的思念之情。而出殡的这一天清早,长房媳妇要唱"开大门"。因为民间认为,人死了就会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不哭开大门的话,死者就会在阴间受罪。出殡的时候,女儿或媳妇要唱"出材经",回来后唱"床祀经"。唱"亭子经"是为了让死者能够在阴间路上歇脚乘凉。当设灵台的时候,要唱"灵台经"。

    其它

    这种唱经的习俗大多由女性来主持,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平安的到达阴间。
    哭丧歌伴奏的乐器是鼓和锣,或边敲边唱,或唱一段再敲打一定的套数,如《三点水》、《麻雀闹阵》。
    如今,在现实生活中,哭丧业正在悄然兴起,并成星火之势,职业哭丧人用他们的泪水和哭声在演绎人间悲喜的同时,也为自己赚取钱财。
  • 就一中年人
    我操,别说南方没有,我星期日刚回来,就我们家隔壁,同楼门的隔壁,我家防盗门一开就是他家的那种邻居隔壁,老太太星期六走的,我星期日晚上回来的,看见整栋楼旁边有几个棚子,我已经见怪不怪了,问了我老婆一句,有谁家人走了吧,我老婆才说,嗯,就邻居奶奶没了

    这好,当天晚上没事,昨天我加班,夜里回家都9点多了,一连串棚子接出来的电线灯火通明聊天打牌的,一帮中年妇女绑着麻腰带进进出出端茶倒水,各方亲戚,尤其是中老年男人那大嗓门吹牛声此起彼伏外加麻将哗啦啦的点缀。旁边录音机(这个还好没租重低音喇叭)往生咒自动循环,据说要连续播几天,反正那声音还好在楼头播,这要我窗户下面,估计我就完了(我2层,楼是老里弄楼,6层最高的那种)

    今天早上7点鞭炮大作一群人开始嚎,念经的声音更大了,折腾到不到10点,终于消停了。
    吃完早饭下楼一看,棚子还在,据说下午人回来还有一顿,可能明天就全撤了,还不肯定。但是今晚地面一大堆烧纸烧东西是跑不了了


    这小区遇到过真土豪的,请了一大班和尚过来念经的,刚好是周末,周六日连续两天看到和尚们两班倒念经不断的。就在两栋楼中间的过道里面的棚子,谁家在旁边谁家绝对倒霉。

    魔都,浦东中环以内

    [本帖最后由 就一中年人 于 2015-4-21 10:52 编辑]
  • a
    at89s52
    现在白事大操大办都是当年孔老二发明推广的

    现代是简化了很多,三年之丧简直让人没法活
  • m
    maxsch
    楼上说的赚取钱财,可以算是发财了

    我爷爷年初过世的,守灵那个晚上,需要有人哭灵,就是请的人,1男1女,曲调是流行歌曲,歌词就是自己编好的,表达思念之情的,称呼按照点歌的人的辈分来叫,一首歌3分钟,100块1首,唱一晚上

    其实传统不传统也就这样,花钱解心疼
  • 蓝蓝的天
    我还以为是郭德纲的啥
  • 米价粒子跑
    昌 平 不 算 北 京 算 哪 ? 按 照 你 的 说 法 除 了 城 四 区 都 不 算 北 京 ? 你 这 样 说 赵 叔 会 不 高 兴 的。至 于 口 音 , 现 在 的 口 音 大 概 除 了 延 庆 都 差 不 多 了 吧 , 老 人 家 肯 定 还 是 有 区 别 的 。
  • a
    at89s52
    曾参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原意不仅仅要美化风俗,主要的还是要顺乎人性,流露真实感情。为了使人子在丧亲的痛彻肺腑的悲恸中,适当的表达永決哀思,葬礼因之而兴。可是儒家学派的丧礼,却十分异样。除了弄一大堆丧服规矩外,又弄了一大堆更复杂、更深不可测的仪式,把死者的妻子儿女,折腾得筋疲力尽,甚至倾家荡产。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丧礼中仅只“点主”——请当地乡绅在牌位“王”字上,用朱砂笔捺上一点,就要跪脆拜拜,唱唱喊喊,热闹几个小时,花费一二两黄金之多——点主的那个家伙,不能白来。

    然而,最可怖的还是儒家坚持的“三年之丧”,当儿子的要对死去的爹娘,哀悼三年,在这三年之中,要不断哭泣,不能吃干饭,只能吃稀粥;不能睡床,只能睡在地面的草席上;不能用枕头,只能枕土块(当然,枕石头大概也行);不能穿普通衣服,只能穿特制的麻质孝服(事实上只能套在衣服上,不能穿到身上,因为它过度粗糙)。而且必须瘦得皮包骨头,脸面黄黑,双目昏花,耳朵半聋。最标准的孝子还要:奄奄一息,有人扶着才能起床, 靠着手杖,才能走路;住在用土坯作墙的房子,三年之间,不能跟妻子亲热,不能有笑容,甚至,不能言语。儒家学派最骄傲,动事抬出来亮相的一位先生是:“子武丁守丧,三年不说一句话(高宗谅闇,三年不言)。
  • 就一中年人
    没错,就是这样,这叫活着不孝死了孝,你花钱越多亲戚朋友就觉得你越孝顺,完全不管活着如何

    我前面说的走的这位邻居奶奶
    儿女常年不在身边,清明前后不舒服,想去医院看看
    儿子还是女儿来了一趟, 讨论了半天,说你去医院也没人照顾你,在家再养养吧
    结果前两天感觉严重了要去看呢,星期六走了,唉

    现在这么风光,一大堆亲戚过来吃流水席,有JB用啊
  • Z
    ZHAOJING123
    讲真,主要还是他们有钱了
  • a
    aweiwei
    花乡新发地那里的口音压根就不是北京味啊……
  • a
    aironline小号
    这是个**的中华正统
  • b
    bloodbear
    吹鼓手挺好玩的
  • V
    VODKA
    还是成都和谐,一般也就搭起丧棚打两天麻将也就得了,也不喧哗吵闹。。。。。
  • 米价粒子跑
    辞职前我就混新发地那片,倒是没听出什么不同啊。不过我接触的很多都是南城搬出来的。何况早先甭说郊区县,就是四九城也有不同的说法和口音呢,但是谈不上口音吧,也就算是调门吧。只是现在除了延庆和平谷,其他地方是无论如何也听不出来了。偶尔走个尾音什么的,或者个别词汇使用上确实还是有些不太一样的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