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NA疫苗的先进性在目前还是停留在理论上,所以这是其不确定性的最大根源。因为在今年之前虽然mRNA技术已经存在很多年了,并且前两年还炒出了Nasdaq的IPO状元,但是至今还没有一个产品成功上市,因此,这类疫苗在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后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就会远远高出传统的灭活疫苗,不仅试验方案的设计挑战性更大,需要顾虑的也更多,如果临床方面的资源不够扎实,甚至连写方案都会耽误不少时间,金童子Moderna本来在疫苗构建阶段跑得最快,但是进入临床阶段后,无论是自己还是合作伙伴(Lonza在委托生产方面实力第一,但确实没啥临床和医学方面的团队)的临床实力的欠缺就体现出来了,为了试验方案跟FDA的专家扯皮了很久,进度自然就耽误下来了。
正是因为风险较大,所以mRNA疫苗的III期临床试验方案才会在试验期间设置了多个期中分析点,这不仅是风险控制的需求,也有伦理上的考虑,以便于当受试的疫苗出现有效性不足或安全性风险时,及时终止试验,保护受试者的安全。这次是这个试验的第一次期中分析,由于全球疫情出现大幅反弹,对于疫苗需求的压力急剧增大,所以两家公司与FDA经过商议放弃了原方案中的第一个期中分析点,直接进入第二个期中分析点,以期加快进度,这个试验是7月27日开始的,两剂双盲,空白对照,接种间隔28天,因此,到11月底的时候预期可以攒够满足FDA进行EUA所要求的2个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数据累积,可以提交EUA申请。虽然相比中国的灭活疫苗达到相同的进度至少晚了4个月,算不上出色,但是mRNA疫苗在之前还没有一个能进入到III期临床阶段并且完成一次期中分析的,在所有新冠的在研疫苗中这也许只是一个小的进展,但是对于这一类新疫苗而言绝对是里程碑式的了,one small step for COVID vaccines,one giant leap for mRNA。


中国自主的疫苗目前临床试验进展顺利,获得紧急使用批准的也主要是传统而成熟的灭活疫苗,不是正式批准上市,关于其中的技术和法规区别在答疑帖中早先已经有过介绍了,再说中国的这方面的技术要求也比FDA的要更高,FDA今年的几通骚操作已经让这个全球监管科学性与独立性的标杆信誉扫地,不仅是外部的科学家在呼吁成立另外的独立审评机构不让FDA参与以后疫苗的审评,连FDA内部的几千名审评科学家不想自己的饭碗和清誉也跟着毁了,觉得压力山大要提高审评技术要求。
另外,有关疫苗的“好消息”至今才出来也并非针对Trump,正常的疫苗研发周期过去都是以10年计的,如今能够压缩到1年左右已经是史无前例的进步了,背后是巨大的投入与付出,科学有其客观规律,早在6月份按照各种疫苗的最好的预期也是无法满足Trump的“十月奇迹”,这次Pfizer的进展还是在舍弃了一个期中分析点后才如此快的,阴谋论没有任何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