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最近,iPhoneSE发布,苹果在一个2017年的老机壳内通过简单升级SOC打造出来一款功能属性很强并且具有极高性价比(芯片性能/价格)的手机。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我个人看来甚至是至今为止最值得购买的智能手机。尽管产品是比较单调的,但是产品背后的设计思路让我十分感兴趣。也思考了很多,给大家来做一下分享。
对成本的极致压缩
首先是苹果为了让SE能卖到3299价格而保留足够利润的方法,我认为有两点,第一点是通过采用iPhone8时期的生产线复用来降低生产的固定成本。很多人说复用iPhone8外壳是为了所谓清库存,这一点我是完全不认同的。熟悉苹果的人应该都知道库克在乔布斯时代就是掌管供应链的,而供应链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降低库存。事实上苹果也做的非常好,iPhone新机从零件交付到组装成为产品的库存时间一般不超过2个月,随便拿一台手机到爱思或者沙漏里面查看一下报告都有很明确的零件出场时间和设备出厂时间。iPhone8的库存断然不可能支撑起SE这么庞大的销量。更别说其中还有一个逻辑——SE是为了清8代库存,那么谁来清SE的库存呢?所以清库存的说法是不成立的。反之,我倾向于认为苹果意在复用iPhone8的供应链。手机设计中随随便便的一个改动不仅仅是对于零件的改动,更重要的是让设备不得不进行技术验证和供应链生产线的跟进,这些都是很大的前期投入。复用生产线可以让老生产线继续发光发热,极大节约固定成本的投入。第二点则是复用生产线也意味着有大量生产记录可以参考:在流水线中,一个设备的组装或者生产是有一套生产记录的。生产上遇到了什么问题生产记录上都会有记录,iPhone8的工艺流程可以说是优化过无数周期,不断改进的过程中日趋完美。这无疑有利于良率的提升和产能的快速爬坡,并且降低了边际成本。这两套拳法打下来,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都有了极大的降低,是苹果能够定价3299的关键。
精准瞄准空白市场
SE发布之后,我发现安卓那么多厂家居然拿不出来一款小尺寸的竞品出来,就算抛开尺寸因素,双扬声器,X轴线性马达,4K 60FPS视频,色彩表现不错的ips屏幕以及器件性能,更别说还有3k左右的售价。这几个因素加在一起,安卓厂商居然没有一家能够拿得出相似的产品。更何况,机身尺寸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前提之一。SE的等效全面屏尺寸是5.4英寸,安卓阵营旗舰机最小的也有6.2英寸,这种尺寸差距可不是线性的,而是平方性质的。顺便提一下,我认为小尺寸机型是最能体现厂家设计水准的产品:越小的空间中,元器件的堆叠就越考验设计功力。更何况大屏设备已经非常多了,小尺寸设备却成为了一片蓝海。苹果节省成本的的同时满足了小屏钉子户的需求,我觉得是歪打正着。小屏钉子户数量确实少,不过当只有一款产品能的时候,你会发现它也能取得不错的销量。
SE是一款功能性驱动的机器。其主要的设计理念就是降低成本同时保持完整的功能性。机身尺寸和屏幕尺寸对于功能性的提升是一种取舍,无论大屏小屏,应用程序的操作都并不会因为屏幕尺寸的改变而有根本性的变化。
对供应链的绑架
以及更深层次思考一下,为什么SE只有苹果能做?因为当你把SE拿出来逐个分析其中的亮点的时候,会发现安卓阵营这几天炒作的X轴线性马达、立体声双扬声器、ip68防尘防水这些SE一个不落都加上了。并且安卓阵营会自己教育用户,为这些卖点做免费宣传,以至于五年前的技术放到今天在营销上都没有过时。安卓厂商是傻了吗为苹果做免费宣传?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不得已而为的行为。完全是因为苹果在绑架整个手机行业的供应链。由于苹果的巨量现金流,使得其需要实现产品设计功能的时候总能有足够的资金去与供应链厂家合作调试,同时由于苹果产品数量少,所以每一个产品都会是爆款,每一个配件的需求量都是巨大的,这也就造成无论什么技术,只要苹果在其智能手机产品上使用了,就会变成十分成熟的技术,会有非常多的上下游企业去做配套,就算有专利封锁,但耐不住上下游厂家利用类似的技术开发相同的解决方案,相同方案也意味着供应链的高度相似,所以技术的使用成本会大幅度降低。众多安卓厂家可以非常愉快的吃到苹果创造的供应链红利,而这也就导致他们逐渐成为被苹果供应链绑架的“受害者”。由于产品立项到落地的周期一般在一年多两年左右,所以可以看到规律是苹果使用的新技术一般两年左右安卓厂家就开始大规模跟进,这也就是SE到今天为止很多配置都可以显得“新潮”的原因——其他安卓厂家对用户进行了教育。这是属于安卓厂家的红利,同时也是被设计被成本绑架的悲哀。也许他们并不是为了抄袭苹果的设计,然而供应链的成本下来了,不抄就说不过去了(笑)。
总结
SE这款产品其背后的供应链和设计思路确实让我感受到了苹果对于供应链的影响力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把握自己产品的节奏了,更重要的是苹果通过打造自己的供应链体系成功的绑架了其他厂家的营销和产品形态。这是我让我觉得有点细思极恐的地方,国产手机的工业之路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