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全国乡村,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二代、农三代相继离土出村不回村,乡村留守老人境况堪忧,生存状况与生存质量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文 | 刘守英 纪竞垚
放眼全国乡村,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二代、农三代相继离土出村不回村(刘守英、曹亚鹏,2017;纪竞垚、刘守英,2019),乡村留守老人的境况堪忧。子女外出打工似乎可以因代际转移支付而增加留守老人的经济收入,然而乡村老人依旧是价格最敏感的群体,村里助餐点往往因为价格高了一两元钱而无法持续,入村为老服务也因收费而无人问津;他们的日常生活照料由以往的家庭责任变为无人照料,每天只随意吃一餐、“小病拖、大病挨、快要死了再往医院抬”的状况屡见不鲜,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墙根下晒太阳似乎是乡村老人无法耕种后最常见的生活状态,孤独、抑郁、绝望情绪蔓延,精神慰藉问题突出。
面对乡村老人日益严峻的生存现状,传统的养儿防老模式随着现代化的冲击一去不返,我们开始关注社会化的养老方式。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规划、产业、人才、居住、生态、治理等方面的建设工作引起了政府的广泛重视,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但是,乡村老人的生存状况和生活质量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乡村老人的服务供给不足和严重的供需错位,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为此,亟须厘清现阶段乡村老人生活状况,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重塑乡村老人发展境遇,提高乡村老人生活质量,给乡村老人一丝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