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从生至死,都在追求着属于自己的人生幸福。虽然不同的人对幸福的定义大相径庭,但在中国“幸福学”其实也就是“成功学”;因此电影“无间道”里一句简单的台词清晰地道出了所谓幸福或是成功的最终标准:“这世界上只有一种成功,就是能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渡过自己的一生”,总结起来无非就是简单的四个字:求仁得仁。
大部分人认为幸福是一种感觉,而幸福感是一种虚无缥缈很难量化的东西,但在我一个理工男的眼里,用数学的公式去定义幸福(感)其实是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所谓的幸福(感)无非就是自己的能力和欲望的比值,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函数关系。
当你小孩子的时候,能力处于不断地提升中,而欲望却很低,所以小孩子的幸福感一般来说都是很强的;慢慢的人到青年,能力提升的速度逐渐加快,这时候一般欲望提升的速度要低于能力提升的速度,幸福感也会来的容易一些;而随着人到中年,一个人的能力终归会有边界,欲望却逐渐在增加,所以幸福变得越来越难;当生命走向归途,经历了人生的百转千回之后,虽然能力在下行,但往往在自知之后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欲望,幸福感还是会在千帆过尽之后保持平和而持久。
而且还可以通过这个简单的函数公式发现,其实一个人的能力对幸福感的影响力其实比欲望小很多,当欲望趋向于无时,幸福感趋近无限大,这就是哲学中所谓的“无欲则刚”。其实数学不仅可以解释科学现象,也可以解释人生和世界。
进一步你还会发现一个人对幸福的把控能力其实不只是源于他的能力,而是源于对自己能力的了解以及对自己欲望的控制力;这也是我在跑步过程中逐渐感觉到我佩服把全马跑进3小时的那种天赋和能力,但我更佩服那种把全马每公里的误差都可以控制在正负一秒之内的那种强大的控制力,这种控制力正是建立在对自己能力非常了解的基础上,进而把对自己身体和心理的控制力发挥到极致的一种表现,真正体现出中国哲学思想中“君子之道,张弛有度”的至高境界。
如果你还要问“什么是幸福的智慧?”,我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可以告诉你,其实幸福需要的智慧很简单: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并承认自己的能力是有边界的;然后面对和承认自己的平庸,并主动与自己和解;逐渐明白人的欲望是无下限的;最后在放下心中的那份对欲望追求的执念之后,根据自己能力去调整自己的欲望而达到一种平衡。简单说就是在有心有力之时尽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在有心无力的时候尽量降低自己的欲望;随时保持和人与社会的沟通,在失败和成功之后都可以总结经验和教训,而不断提升自己对人和事的感知力;用中国哲学的观点其实就是从“知我”到“忘我”,从“有我”到“无我”的过程。嗯,大概就是这么简单吧。
希望我的每个朋友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真正做到“求仁得仁”。
20190828,莘庄野生仁波切匆匆写于MU5407航班上,与君共勉


同时谢谢D版的朋友,520的的速度跑出对我的祝福;也感谢正在组团跑出1314km送上一生一世祝福的D版跑友,谢谢你们!


iOS f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