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中为什么有那么多重复的话?
- moondust可以看一下南怀瑾的讲评金刚经,挺清楚的
- stlendor比喻极其恰当,好评。
- zhdphao据说因此判断《楞严经》是华人所作伪经。
一来印度没有发现原经,二来文字凝练,一点不像阿三一贯的颠三倒四风格。 - 莲尖
- songco印度歌是不是这个风格?
From dhchvgxfxv
- Lacertae印度人就是喜欢来回说啊 反复举例
- ximeng1018婆心殷切,反复苦劝。
- keer
- 潘少拉
- cocacola_co2嗯,好吧… iOS fly ~
- stlendor主流版本毫无疑问是被称为“和合本”的。大约是清末民初的作品。据说是几十位顶尖翻译家(可能大部分是各宗派来华的资深传教士,那些人都是各学科都很出色的复合型人才才会被选拨并派遣到各国)斟字酌句的作品,原文是英文“钦定版”。
不带偏颇的说,这和合本翻译得接近完美,特别是原文某些地方非常晦涩的情况下,能大胆地发挥中文(当时白话文还未兴盛)的强大表现力及精炼特性来翻译,更难能可贵的是能超脱原教旨主义那种羁绊,没有讨好或迁就低俗信仰的任何倾向,真正是文化人的硕果。
我举个例,宗教这东西,历代对其倚仗的经典中的某些关键概念的理解,长期存在重大纷争,甚至不惜兵戎相见以命相搏,所以分裂成各种教派和宗派。但是在翻译和合本时,那些人尽管来自各自的差会,但能抛弃那些无聊的抠字眼教义,以广阔胸怀兼收并蓄,达成最优妥协,是一种政治家的智慧。以约翰福音开篇为例,原文: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 (约翰福音 1:1 NIV)
这经文涉及教义根基,翻译起来相当难,直译是“(好久好久以前)开端有话语,这话语和上帝在一起,话语就是上帝”
文雅一点可以翻译为“起初有个(或就有)承诺,这承诺一直伴随上帝,承诺就是上帝”(“承诺”或“话语”指救赎)。
和合本直接用“道”这个中文含义很深的字,这段就变成: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它影响相当深远,直接把“道”(救赎)表明就是救赎主本身,是它特性或位格之一,为信徒减少了很多摸索的过程。 - petlovichi不重复的话,一共才没几句,怎么编呢
- 潘少拉
- 摩崖岭老怪佛说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 世界属于三体
- tlyx2001圣经有好多个译本。我记得看的第二本圣经,开篇就说这个版本的主要改动就是把人名地名翻译成通行的译名。
- stlendor95%白话文,称为浅文理文。其实和鲁迅梁实秋林语堂当时的作品没区别,现在老太太读起来也没问题。但是经典不可能很直白,没有一定文化基础很可能无法理解或产生歧义。旧约很多都是三千几年前的事,口口相传后来才成书,还是古希伯来语的(想想我们的文言文甚至甲骨文的表述和语法),再翻译成拉丁文希腊文英文文言文,中间老周折了。
- stlendor圣经不能拿来当读物读,别费那个心,一般人真读不了,它相当零散,大部分是夹杂某些模糊史实的寓言故事。原教旨信徒非得说句句是真,简直不可理喻。很多内容基本没有意义,例如旧约除了前面“摩西五经”,后面很多讲述犹太人蛋疼历史的,枯燥晦涩。也有舞台剧剧本如“雅歌”,《读者》类鸡汤“路得记”,诗歌汇编“诗篇”,托伪所罗门教诲的“箴言”等等,如果不是从信仰角度理解,绝非什么出色作品。但前后串起来很有意思,旧约中也有意境深远的“以赛亚书”,文字很优美。
普通人如果有兴趣,其实还不如直接读著名作家房龙的“圣经故事”,买三联书店译本,一个字信达雅! - etoadmark 一下
- rk23受教了,顺便请教心经主旨就是讲五蕴皆空,这么说可以吗?
- zhdphao
- oannes曰 iOS fly ~
- ximeng1018我记得古希伯来文是不是失传了?
- stlendor这个没留言,不清楚。但旧约有死海古卷,和流传下来的差异不大,是不是古希伯来文就不清楚。
- 潘少拉
- 小诸葛阿宁逻辑性很强,跟你讲道理
- timedia这个贴好欢乐
- lm70cc这个回复可以加分啊
- zhdphao前面几个回复我的,你们修个屁佛法。
未见森林浩瀚气象,却吊死在一棵树上。整个庞大的佛教体系都毫不了解,抱了大象的一条腿,还要教训别人。可笑可笑。 - efang2000别背熟了
不然一不小心成武林高手 - suture就像chorus那样? iOS fly ~
- samsonlin唱歌也要ab重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