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称“上海人变了”,专家热议“阿拉形象”

  • d
    dragong
    昨日,“海派沙龙:‘阿拉’也是软实力”研讨会举行。研讨会首发了上海人形象变化研究报告,研究报告中“上海人形象遭歧视”观点引发了多位专家的讨论。

    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张结海首先发布了名为“上海人变了”的研究报告。张结海表示,几十年来,“上海人”始终是个敏感话题,但也从来没有系统的实证研究来证明或证伪,所以,他组织了2003年和2008年两次问卷调查,测试围绕在“上海人”身上的莫名优越感、精明不高明、斤斤计较、过分看重金钱、男人没家庭地位等多项负面形象指标,“结果显示,上海人和外地人之间越来越像了,上海男人的某些特质是中国男人中最接近世界潮流的。这说明,外地人对上海人的反感被不恰当地夸大了,也就是上海人形象遭到了歧视。”

    张结海还在报告中指出,影视作品对上海人刻板负面形象的强化,是造成误解的原因之一,“从《渴望》、《婆婆媳妇小姑》到《潜伏》,甚至上海本地电视栏目《阿庆讲故事》,上海人几乎都是被歧视的,负面形象被夸大。比如《潜伏》,马奎太太是上海人,她就被刻画成感觉优越、拿发霉点心给人吃的人。”

    不过,上海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顾骏并不认同“上海人变了”这一形象调查结果。他认为,上海概念实际是洋场概念,“洋场之外都是‘乡下人’”,排斥的不仅是外地人还有本地人,这一情结并未发生多大改变,“自恋”的对外形象也未改变,比如《我的团长我的团》里的上海人阿译就代表了舆论对上海人“自恋”的观感,“以外来移民为主体、最没有资本排外的上海人的排外形象,其实是上海的尴尬,这需要新老上海人一起努力。”

    针对大家对影视剧中上海人形象的关注,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石川则表示,“影视剧歪曲了上海人?这点我倒不大认同。你看,很多外地人拍的上海就很可人,比如《夜。上海》、《大城小事》等。”

    最后,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世博研究院院长陈信康提出,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整体形象尚未被认可,但是,上海2010世博会对市民形象提升有重要作用,“世博会是提升上海人形象的绝佳平台。最重要的是明确市民的世博会主体资格,抓住公众这一诉求进行有效沟通,突出宣传世博会举办过程中上海人的故事。”

    责任编辑:曹阿拉
  • L
    Lesliex
    甚么意思,版主管管
  • j
    jackey12345
    责任编辑:曹阿拉
  • h
    hanzo
    “专家”形象热议帖
  • r
    redpill
    太短了。
    还没tg喷贴长
  • f
    fuckmic
    "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张结海"

    一般这种利益攸关方对做出的,对自己有利的结论,是很难取信于人的
  • a
    aquasnake
    阿拉是宁波话啊

    诶,20世纪30年代是本地人歧视外来人。60年代是移民的“上海人”歧视本地人。90年代是“上海人”歧视外地人与本地人。 21世纪依然本地人歧视“新上海人”。自称“上海人”的阿拉门实力也不怎么雄厚,而本地人靠拆迁分到3套房子以上的多的是
  • s
    shiningfire
    阿拉是宁波话 正宗本地话应该是吾尼
  • 夜奔思凡
    阿拉只头,弄阿拉,弄一噶门才阿拉。最烦动不动阿拉的,是吴尼好伐!
  • l
    lijgame
    是不是蓝光专家和硬盘专家之间的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