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工大女博士宣布从秸秆中找到“石油”
- oracle本报讯 (周伟 杨芳 记者李润文)南京工业大学两位女博士日前宣布,她们在秸秆、薯干、甘蔗等价格低廉的植物中找到了石油的替代品。该成果付诸生产领域,将有望让世界头疼的“石油依赖症”得到缓解。当油价飞涨,石油资源日渐枯竭之时,寻找其他可再生资源替代石油已是大势所趋,如价格低廉的生物质原料替代石油已成为各国破解“石油依赖症”的首选。但选择何种生物质作为“底料”,以及如何克服生物质转化过程中选择性差转化率低等问题,却一直是困扰各国科学家的一大难题。
近日,南京工业大学两位在读的女博士生李恒和孙鹏却将这一世界性难题“悄悄”捅破了窗户纸,她们用生物原料制备出的两种化工原料,能广泛应用于医药卫生、食品日化、水溶性涂料、造纸等行业。该成果被国际权威期刊刊载并予以高度评价。
两位女博士经过无数次的试验,最终探索出分别以山梨醇和乳酸(可以从秸秆、薯干、甘蔗等低廉生物质中轻松得到)作为“底料”,来制备脱水山梨醇和丙烯酸这两种用途广泛的化工原料。她俩不仅找到了这两种价廉物美的“底料”,更可贵的是,在由这两种生物质底料转化成化工原料的过程中,她们还创造性地使用了经自己创新改造过的多孔活性炭负载氧化镍、钾盐修饰的NaY分子筛作为催化剂,从而改善了两种生物质转化过程的选择性,提高了转化率。
李恒博士的成果发表在极具影响力的国际著名期刊CARBON上,孙鹏博士的成果发表在国际化学工程3种著名期刊之一的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期刊的最近一期上。她们的研究成果都受到了审稿人的高度评价,认为她们的工作设计巧妙,能够为高效催化剂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在当今急功近利的学术大环境下,李恒3年博士期间鲜有论文发表,别人都替她着急,而她自己却很“淡定”,仍然默默地、执著地一次次做着实验,不断修正、完善着自己的研究成果,直至满意为止。
谈起这段经历,两位女博士对她们的导师黄和由衷感激:“黄老师对我们学生真的很好。我们一直没有成果,要是碰到有些老师,恐怕早已不耐烦了。黄老师对我们却一直很宽容,给了我们非常宽松的环境,而这才给了我们足够的发挥空间。” - 阿森纳已处理,禁言3个月
- moyanljx剩女拯救世界
- abaqus不是已经辟谣了么
- 红水兵油价飞涨,各大城市的加油站都在诉说着油荒的故事。就在昨日(11月17日),有媒体报道,南京工业大学两位女博士日前宣布在秸秆、薯干、甘蔗等价格低廉的植物中找到了石油的替代品,一旦该成果付诸生产领域,将有望让世界头疼的“石油依赖症”得到缓解。那么,秸秆炼油究竟是替代石油的信号还是只是噱头?《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理论上的小突破
南京工业大学博士生李恒,孙鹏,正是此项技术的发明者。昨天,在南工大的实验室,她们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采访。
她们告诉记者,对于生物资源的应用,世界各国都在研究,这个项目并不是如一些媒体所说的第一次“以玉米等物作为底料”替代石油的衍生品,美国等其他国家,甚至我国的其他高校都有相关的研究。
“况且我们目前的课题研究还只处于理论上有一点小突破的阶段,是将这整个工艺中的催化剂研制工艺进行了一定的改良。距离真正投入工业化生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两位博士称,在开发山梨醇催化脱水催化剂过程中,他们创新性地提出通过表面电荷配对原理与同步浸渍还原的实验手段,成功控制了活性碳载体表面NiO 的局部物理化学结构,提高了山梨醇催化脱水反应性能。此外在各种物理化学表征结果的基础上,建立了催化剂的 “结构-性能”关系,为其他生物质催化转化过程的催化剂设计提供了参考。
专家:商业化突破难
“利用秸秆进行炼油从技术层面来讲基本上没有问题,但是,难点在于商业化和规模化,从实验室转化为产业需求还要用实践再证明。”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 会生物质能源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肖明松表示,乙醇汽油技术以其节能、低排放、原料充裕成为生物质液体燃料发展的一个方向,国内这些企业的秸秆炼油项目还未进 入商业化阶段。
据肖明松介绍,从“九五”期间至今,国家层面一直出台政策,鼓励生物液体燃料技术的研发,不少技术成果已经在实验室里面诞生。第一代乙醇汽油由于以 粮食为原料,在全球粮食价格节节攀升的今天,逐渐被放弃,从2006年开始,以粮食作为原料的生物质液体燃料项目停批。第二代乙醇燃料,即以玉米秸秆和其 他非食用植物为原料的技术则迅速发展。
相对于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发展,从全球范围来看,真正规模使用乙醇汽车燃料的国家仍在少数。直到上个月底,挪威国家石油公司才开始出售由95%汽油和5%生物燃料混合而成的被称为Bio95的新型生物燃料。这种新型生物燃料是来自丹麦土地上收割之后的秸秆。据肖明松介绍,我国乙醇汽车燃料的使用仍在实验室阶段。
2009年1月,中粮集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和全球最大的乙醇汽车生物燃料企业丹麦诺维信公司签订了框架协议。据记者了解,中粮、中石化和诺维信三方的以玉米秸秆为原料的万吨级二代秸秆制 纤维素乙醇示范装置有望于明年底开工建设。据诺维信高层人士表示,只有大规模的示范装置在世界各地都建设起来,形成一条从原料的搜集到大规模的生产发酵的 强大的产业链,才能真正实现二代秸秆制纤维素乙醇商业化。
肖明松称,从现在的技术水平来看,在一百年以内,生物质液体燃料在数量上很难完全替代石油,但是可以以替补的身份存在。 - death5343
将来酒精才是大趋势。
- aironline之前论坛里不是有人说玉米是美国汽车的主要粮食:D
- lobydenk按现在每天几千万桶原油的产量看,要找到有效的替代品真的很难,
- zenodante极具影响力的国际著名期刊....carbon....笑而不语:D
- iorilu一吨麦杆提炼一毫升吗
- airbox南工大拯救全世界。
- 28210442新奥燃气一直在搞生物柴油,成果早就有,可惜成本太高,降不下来,没法推广。
- nikutai南工大是啥学校?是东南大学吗?
- handsomeken这没啥太稀奇,关键是是否实用。
- zenodante所以发的是carbon 不是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