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缺钱的三点原因
下面问题来了:既然央行通过逆回购操作投放了很多钱,为何银行还是这么缺钱?
主要是以下三个原因:
1、财政融资增加较多
8月地方政府债供给压力较大,特意给予市场更多的流动性支持,也同时满足了银行的需求,由此出现8月MLF超量续作。但面对较多的银行投资债券资金的抽离,MLF的绝对规模仍然不足。而且,大行也是政府债券的重要资金来源,这种MLF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的差额直接反映在了大行的流动性收窄上。
从市场最活跃的3月期同业存单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8月发行利率中枢较4月分别大幅上行125基点和122基点,而同期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发行利率中枢上行92-94基点,可见此轮流动性收紧首先是从大行开始的。
2、央行窗口指导
5月出现的隔夜利率低于央行再贴现和再贷款利率,导致银行转向货币市场拆借,而不向央行借款。这导致了央行临时对大型银行进行窗口指导,彼时大行拆出的资金急剧减少,市场流动性也在短时间内收紧,资金出现了大幅上行。而几个月以来,这种窗口指导断断续续地出现,导致了资金成本在波动中继续上行。
同时,中小银行与大行也存在市场博弈,例如中小银行在上午面对较高的利率,不愿意大量拆借,而是期待下午的资金利率能够有所下降,但往往事与愿违,最终只能接受较高的价格。
总体来看,源自于大行的流动性收紧明显波及到了中小行,进而对整体市场的影响更加深远。
3、广义流动性对狭义流动性的影响
在稳货币+宽信用(或者说当前情况是短期内紧货币+宽信用)的组合下,广义流动性(实体经济流动性)可能会对狭义流动性(银行体系流动性)产生影响:
若实体经济流动性扩张较快,资金更多进入到实体里去,同时,信贷扩张所派生的存款也会快速增加,这会增加银行缴纳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导致超额存款准备金减少,超储率下降,银行体系流动性紧张。
未来短端利率存在下降空间
我们判断,银行流动性已收紧到了一定程度,未来货币市场的宽松空间开始出现,因此短端利率也有下降的空间。
下降的空间主要源自于两个因素,其中主要因素是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要求,次要因素是财政融资将有所收缩。
8月17日召开的国常会指出,今年以来,金融部门积极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政策措施,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措施,前7个月已为市场主体减负8700多亿元,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明显加大。按照《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的1.5万亿元的“让利”规模,2020年剩下的4个月还有6300亿元的银行利润等着被“砍掉”,这其中主要是息差的减少,也就是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政策的目标在于通过提高融资可达性、降低融资成本来救助企业和提振市场需求,让实体经济获得平稳复苏。因此,一方面,需要扩张间接融资的信贷供给和直接融资规模,为实体经济提供足量的信用支持,截至7月,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速达到13%,比去年同期高0.4个百分点,1-7月企业债券融资达到3.57万亿元,几乎是去年同期的2倍;另一方面,融资成本也显著降低,6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06%,比2019年末降低38个BP。
具体来看2020年以来2个季度的利率下降幅度的对比,可以发现一些端倪:一季度下降了36个BP,而二季度只下降了2个BP,背后的掣肘便是5月以来短端利率的抬升压低了长端利率下降的空间。
对于广大中小银行,当前的短端利率还是有些高的,中小银行的信贷业务拓展可能会增加短期负债管理的压力。显然,若央行想要继续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需要考虑短端的利率调整了。
次要因素是,尽管国债和地方债等财政融资的节奏在9月依然处于高峰期,但国债发行节奏会放缓,更重要的是财政净支出将增加,这些将减少银行流动性的掣肘,流动性会边际上放松。
别指望降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