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音乐入门之五线谱篇
- szbddz上一篇基本乐理的底层概念,点这里食用:给电工们用工科的思路普及一下基本乐理 - Discovery - Hi!PDA Hi!PDA (hi-pda.com)
发现很多没学习过音乐的人最头疼的就是五线谱看不懂,其实看谱就是个熟能生巧的活儿,能考上大学还能看不懂乐谱?并不存在的。
问题实际上出在中学的音乐课上,我们国家的中小学音乐课一直以来讲究实践和实用主义,也就是教大家唱几首歌学点竖笛之类简单乐器完事了,不会系统性学习理论知识,毕竟音乐课嘛,不重要的。。。
所以我们单独来学一下,先从基本的乐谱构成来吧。
一:线和间
众所周知,为什么叫五线谱,因为有5条线?其实乐谱从来没人规定一定非5条线不可,但是约定俗成,现在我们以5条线作为标准的UI界面。(其实古人一开始是有几个琴键就画几条线的,这样最早的乐谱一打开一页上密密麻麻的横线),后来大家发现,琴键再多,也是用8度来分组的嘛,事实上音名都是重复的,所以就把乐谱的结构不断精简,最后缩成5条线,然后通过一些附加的标注方法来表示不同8度范围,于是就有了今天的五线谱。
五线谱最基本的组成当然就是横线,横线和横线之间叫做间,线和间是五线谱最基本的构成单元,他们是等价的。
五线谱最重要的一个核心要素:每一条线和每一个间都固定表达一个音名,比如高音谱表的第一条线一定是E,可以理解为这条线就叫做“E线”,但是重点来了,这条不代表一个单独特指的E音。它实际上包含了E的全部变化形态:E,#E,bE,##E,bbE。所以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以E为核心有一个“音族”,它们的族名叫“E”。所以说到这里,之前有人迷惑的问题:#C和bD从物理学上是同一个音高为什么要写成两种形式,所以这边就可以解释这个问题,#C是属于“C族”的,它必须要写在C线或C间上,而bD是属于“D族”的,它必须写在D线或D间上。
线的顺序是一个纯2D的平面概念,也就是不管哪个谱表,最下面的总是第一线,最上面的总是第五线,方便口头表述吧。
结合上次我们说到的基本乐理里的一个概念,ABCDEFG这个自然排列里B和C之间是一个半音,E和F之间里又是一个半音,此外其他的音名间的间隔都是两个半音,所以一定要记住五线谱一样有这样的定义。代表B和C的线或者间之间是一个半音的关系,代表E和F的线和间之间也是一个半音的关系,除外其他线和间之间都是两个半音的关系,如果要改变这样的关系,就需要引进升降符号#和b的概念。
二:谱号
如图,里面是三种常用的谱表:
1.高音谱表:以高音谱号为标记,因为它的重心是写在G线上的,所以它又叫G谱号
2.低音谱表:以低音谱号为标记,因为它的重心是写在F线上的,所以它又叫F谱号
3.中音谱表:以中音谱号为标记,因为它的重心是写在C线上的,所以它又叫C谱号
注意看钢琴的中央C在三个谱表里的哪个位置:高音谱表里它在下加一线,低音谱号里它在上加一线,中音谱号里它在第三线上。
这个中央C的位置就是一个参考坐标点,明确表达了不同的谱表他们表述的是哪一块的音高范围,而不同谱表的结构其实都是一样的。
为什么要有不同的谱表呢,其实还是为了方便看谱,如果你的乐器都是高音为主,当然用高音谱号方便,偶尔几个最低音,最下面加几条加线就好,反过来低音谱表也一个性质,你需要高音了在最上面加几条加线。
中音谱表稍微有意思一点,顾名思义,它就是为了那种高音沾一半低音沾一半的乐器或者歌手设计的,这样上下都用一点,不至于出现那种画面:高音谱表最下面加了一堆加线,低音谱表最上面又加了一堆加线,两头都不讨好。
三:调号
可以说是谱面上最重要的一个标记,但是图例里是空白的?忘写了?
实际上没有调号标记本身就是调号的一种。。。它说明本谱是C大调/A小调,因为之前一篇说过吧,没有任何升降符号的音阶是一种特殊的排列,代表了它就是C大调或者A小调自然音阶,由这些音组成的调式就是C大调或者A小调。至于引入变化符号的其他调号,这里就不详说了,需要后面单独列一篇重点内容(敲黑板!)
四:拍号
调号后面需要的就是拍号了,大多数人应该都看见过,乐谱上有各种”分数“,什么4/4啊,什么2/4啊,什么3/4啊,什么6/8啊。然而,这些肯定不是数学里的分数。。。
其实拍号只是把两个参数上下叠放一起而已,完全不是让你去计算的。。
下面的数字:本小节以X分音符为一拍
上面的数字:本小节有几拍
比如:44=以4分音符为一拍,一小节4拍,它也是最常用的节拍形式。43=以4分音符为一拍,一小节3拍,86=以8分音符为一拍,一小节6拍。注意前面说过这不是分子和分母,所以43和86不是一码事的
读法:先读下面数字,再读上面数字
节拍问题,也和调号一样需要细品一篇(敲黑板!)。
五:小节线
每小节的音符时值总长度,由拍号决定,由小节线来分割。如果有多余的复合时值必须划分到前一小节或者后一小节。
比如44拍,它包含4个长度系数为0.25的四分音符,小节等效为一个长度系数1的全尺寸全音符。
42拍,它包含4个长度系数为0.25的四分音符,小节等效为一个长度系数为0.5的二分音符。
43拍,包含3个0.25长度系数的四分音符。
86拍,包含6个0.125长度系数的八分音符。
六:休止符
音乐里的空白,不能和画画一样留白,也必须要写出来的,虽然不同长度休止符固定写在不同的特定位置,比如图里的全休止符,他长度等于一个全音符,必须写在任何谱表的第四线下面,但是并没什么音高含义,也是为了读谱方便,看熟悉了后看到休止符是画在哪个位置的,就知道是什么时长的了。
七:加线
众所周知,5条线肯定不够用,所以哪种谱表上下都可以加临时线,加多少线本身没限制,只要你不看花眼就行,但是上面说了,加太多线的话说明你用错谱表了。 - ohjust楼主开个微信群啊
iOS fly ~
- elison009我的经验是成年人还是从实际出发更愉快点,买个非洲鼓,学鼓只要看拍子,入门简单
- cassster五线谱简单,转调比较难,非演奏专业不建议抠五线谱,五线谱很难看出转调
- 蚂蚁的味道我连简谱都不会
- 我是小pai马克一下 iOS fly ~
- ironcock想学好久了,学不会 iOS fly ~
- sumclover这不就是中学音乐课的内容么。。。。。。
- zoneice学习一下
- toby119多才多艺马桶君
- slapdash只识六线谱和简谱
- Jingmor学习 :+1: iOS fly ~
- yyysuo搞这么复杂,我还是简单听听歌吧。
- 超人不会飞顶一下,仔细阅读了楼主前一个帖子感觉收获不小。
我自学过3个月钢琴,然后一放10年全忘光了,现在开始逼迫孩子学钢琴,慢慢的捡起来一点点乐理知识。 - yafay乐理一直搞不懂
- 弱水友情帮顶
- shehzb谢分享,学习下 iOS fly ~
- guoqz感谢分享,也马克一下。我认五线谱也是盯娃练琴才开始的,但由于我家电子琴能显示左手和弦名,所以至今看不懂低音谱和和弦。
- 超人不会飞另外楼主没有提全音符的定义。作为理工科,对全音符没有明确定义感到抓耳挠腮。以前以为一个四分音符是1秒,一个全音符就是4秒,后来发现不是这样的
- szbddz这个准备在节拍篇里具体说的
既然你问了,我就说个粗糙版本吧
全音符可以看成全部音符通用的一个标准整数单位,1个全音符=2个二分音符=4个四分音符=8个8分音符=16个16分音符
它的具体长度根据音乐的BPM来定,BPM就是beat per minute,也就是一分钟多少拍,BPM我没画进图里,因为也打算在节拍篇里再说的
前面说过,所谓的44拍就是一小节4拍,那么如果曲子是100的bpm,就是一分钟里25个小节,一个小节2.4秒,每一拍上的那个四分音符就等于0.6秒,一个全音符等于4个四分音符。44拍的一个小节又正好可以容纳一个全音符,因为44拍一小节的总时长就是一个整数单位。
注意全音符不等同于一个小节的总时长,因为除了44拍,别的拍子的小节长度都不等于一个标准单位。
其实比全音符更长的还有一个叫做倍全音符,也就是双倍长度的全音符,占两个整数单位,但是只存在在24拍里:以二分音符为1拍,一小节4拍。但这个基本在纯理论里出现,了解就行了。 - 5zdong学习一下 iOS fly ~
- 超人不会飞
- styeath马克学习 iOS fly ~
- guangjianMark it iOS fly ~
- charles911mark。
- 拉麵绑定好贴
- cafetiere回复22#超人不会飞
bpm对孩子很难理解的,拍子重要的是时值比。如果4分音心里默念1下二分音就默念2下,根据节奏弹就是了。琴娃父母真是十八般武艺 iOS fly ~ - singsingchow能不能把后续的乐理讲解链接发到同一个帖子里,本论坛的搜索实在是搜不到
- lh529这对电工很新鲜
- szbddz过几天
因为后面详细内容都要配ppt,等我把ppt做完了开始整理 - fefe马克吐温
- tojysir乐理学习
- timedia好帖顶起
- gogocome学习了
- 抱着自己哭先收藏了
- test100继续马克乐理
- Veer马克一下
- kenypet马克备用
- dijkstra100楼主多才多艺
- redfishlee看不成都得支持一下
- soshy#C和bD从物理学上是同一个音高为什么要写成两种形式,所以这边就可以解释这个问题,#C是属于“C族”的,它必须要写在C线或C间上,而bD是属于“D族”的,它必须写在D线或D间上。
请教一下,那么什么时候,或者说怎么判断应该是C族,还是D族呢? iOS fly ~ - dxcqcv学习一下,我想学习弹钢琴
- szbddz记谱的原则,要有升记号#就统一升,要有降记号b就统一降,如果不出现特殊的大幅度转调的话,谱面不会同时存在升降记号的
比方说前一个音升高了,后一个音要么不变,要么也升高,绝对不应该出现后面一个音带降记号,这是违反逻辑的,因为他们是等音,打比方来说,#c和bD,他们就是一个琴键,但他们在音乐逻辑里是前后两个音级,所以他们之间出现一个明确的音级变化而又没有音高的变化,这是不可能出现在实际情况里的,因为你一个琴键按不出两个音高啊,#C的后面可以是D,也可以是#D,就是不能是bD,bD的前面也只能是C或者bC。
如果一个音本身就是带有升高记号的,他可以降低,但是不是用降记号,而是用还原记号♮,把升高的音还原就等于原位音加上降记号,反过来也一样理解,还原记号♮在特定的位置可以表达升高和降低两个作用
所以在全部采用#记号的升种调里,降低音高用♮,全部采用b记号的降种调里,升高音高用♮ - xiaotuo学习下
- luvebook是指一首曲中想简谱的开始1=C,都中间某个小节开始1=D这样的转调吗?如果是,那都还看不出来转调的初学者,还要转调干什么呢,直接看着豆豆演奏演唱就好了呀
- tiret这样说反而容易把初学者脑子搞乱,还不如简单一点:为了美观性、一致性。一张曲谱里面用了#号就别再用b号了,否则看着乱。
- tiret五线谱几乎是为了键盘乐器而量身设计的。
不带#、b号的音符弹奏时按白键,带#、b号的按黑键。
有些曲子用到的黑键太特么多了,看着眼花也浪费墨水,所以干脆把#、b号写在开头部位,表示这条线或者这道间的所有音符统统都带#或b号。 - tiret声音是空气振动时,诱发听觉神经所产生的电脉冲,这些信号传到大脑某部分,我们就认为听到了声音。
所谓空气振动,是指气压有规律地上上下下地反复升降。振动频率越高,声音就越尖利。振动频率越低,声音就越沉闷。
而乐谱就是用来记录音乐作品中各种声音的频率高低与时间长短的。
目前国际上统一将振动频率为440赫兹及其往上翻倍或往下减半的声音命名为An(n为0~8的整数),即:
A0=27.5赫兹
A1=55赫兹
A2=110赫兹
A3=220赫兹
A4=440赫兹 (这个A4是当前国际公认的基准音频)
A5=880赫兹
A6=1760赫兹
A7=3520赫兹
A8=7040赫兹
然后,再将相邻俩A之间(比如A4与A5之间的440~880赫兹)不同频率的声音又进一步细分并命名如下:
A4、#A4、B4、C4、#C4、D4、#D4、E4、F4、#F4、G4、#G4、A5
也就是说,相邻俩A之间又被分割出12个跨度,其中每个音的频率都是前一个音频率的1.059463倍(这个1.059463其实也就是2的12次方根),这样使得An到A(n+1)频率正好翻倍。
至于为什么在相邻俩A之间要分割出12个跨度而非120个,那是因为人耳的分辨力有限,再细分下去意义就不大了。
能分割出这12个跨度已经是很大的历史进步了,我们中国古代一般也就分割出大小不等的5个跨度,其他有些地方也就分割出大小不等的7个跨度。所以现在给音符命名一共也就用了7个字母,而要满足12个跨度的命名所需,就只能通过在部分字母前加#号的方法来凑满12个了,这都是历史留下的局限。
从C0到B8一共有12*9=108个不同频率的音,“全键盘”乐器为它们设立了对应的108个键,每按一键都应该能准确地发出相应频率的声音。其中白色键发出的是A、B、C、D、E、F、G的声音,而黑色键发出的则是#A、#C、#D、#F、#G的声音。常见的键盘乐器是不会配齐这108个键的,而是将位于最低端和最高端的那些键都统统舍去了。甚至有些过于简单的玩具型键盘乐器仅有白键,连黑键都舍去了,这是因为我们所唱的大部分歌曲都属于“自然音阶”的,把起调的高低稍微调整一下后,仅用白键就能弹奏出来了,黑键几乎都用不上。
五线谱正是演奏键盘乐器时最适用的“剧本”,它的每一条线以及每两条线之间的间隔都代表了A、B、C、D、E、F、G这7音之一,其余5音则用增加#号的办法来表示。
(严格说来,上面几乎每一句话都是错的,就像当年老师教我们计算圆面积的公式:半径乘以半径再乘以3.14一样,也是错的,但对于小学生是不能提及π及其来源的。) - 藤原文太mark 我也想学
- 想飞好顶赞,期待整理出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