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帖:为什么中国古代盛行文言文

  • R
    R.R
    而不是白话文?
  • 星辰大海
    书写成本高
  • 似知疑
    先秦时期的口语是文言文的基础
    很多语气词沿用到了现在
    只不过因为文字和语音不是牢牢锁定的
    现在换了文字表示而已
  • s
    sxi608
    纸贵 会写字的人少 简略还能显的有水平
  • 似知疑
    复制粘贴一段

    先秦汉语超高频、现代汉语依然超高频的元素:

    1、「之」=>「的」,上古/tjɯ/ => 中古 /ti/ ,北方汉语继承。

    2、「夫」=>「吧」,上古/pa/ 北方汉语原版继承,表示感叹、疑问、推测等

    ==> 「逝者如斯吧,不舍昼夜」「孔子曰:吾歌,可吧?」

    3、「也」,上古/la/ 在东南汉语(闽南语、粤语)原版保留为「啦」,表示强断定「是汝也!!!」(闽南语),强势进入普通话、强势进入新加坡英语;中古音 /ja/在很多地区保留为「呀」,同样表示强断定「是你呀!!」。

    4、「亦」,现代汉语「也」/je/,我亦是=> 我也是。

    5、「欲」,现代汉语「要」/jau/,我欲戳尔 => 我要X你

    6、「无/未」,现代汉语发展为两系,一系是「没」/mei/,一系是「吗」/ma/,

    「尔去了无?」=>「你去了吗、你去了没、你去了么。。各种变体」

    7、「是/此/斯」为来自上古支部的同一系词,中古拟音分别为 zje/cie/sie,后世以常母字「是」为主源,作为指示代词重组为「这」/tʂə/;;另有一系在上古末期分化为动词,发展为「是」/ʂʅ/(我是学生)。

    8、「若」,上古/nja/=>中古/na/,作为指示代词发展为「那」/na/。

    9、「在」、「不」、「不可」、「不能」、「谁」,北方汉语全面继承。

    10、「乎」「兮」「矣」统一合并为各种 「啊~啊啊」。
  • a
    admin
    发过电报吗?按字算的。
    古代还有代写书信,成本高呀
    更早用竹简,五车竹简能写的字不如现在一手机能存的
  • 蓝田玉暖
    主要是写比较费力 纸出现以前用刀刻 鸡毛蒜皮写上去 要累死人的 竹简传递用的是人力 重了也影响速度
    还有各地方言差距比较大 客观上没有统一的条件 书面语统一便于沟通
  • i
    irbesartan
    记得以前语文考试,还有考如何发电报文的题目:给你一个事情,让你用最少的字把这个事情说清楚,然后以电报文形式表达出来
  • S
    SeptimusX
    欧洲过去书写上还通用拉丁文呢…
  • R
    R.R
    回复6#admin


    跟7楼一样都是靠谱回答 我是看高晓松他母亲写的文章 提到这个 主要是竹简书写不方便
  • s
    shi2513
    肯定不是现在,几句屁话能给你整成一大段视频
  • g
    guoqz
    一、书写工具的变化,最早是在竹简龟壳上刻字,复杂+累,竹简是先要烤一下杀青的,古代可没有相关产业,应该是读书人自己动手的,这么麻烦肯定少写一字少一点麻烦。
    二、口头用语慢慢发生了变化,随着时代变化,各种少数民族融入汉民族,语言上也互相影响了,越来越看不懂文言文了。
    三、五四时期的民族精英都是外国留学归来的,甚至看汉字不顺眼,书写都想变革为拉丁拼音,急切地想融入世界,全面西化,目前的方案是折中型的。
  • s
    swf
    到明朝纸应该不贵了吧
  • y
    yangsir169
    口语一直有的,文言文是官方书写,相当于官方的秘密了,私自教外国人文言文是犯法
  • z
    zw555666
    回复13#swf

    还是贵,又不是工业化生产
  • w
    wenxisyt
    文言需要文学水平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掌握,不是给普通人准备的。
  • d
    doublefat
    说说自己,小学常看三国演义,看上一辈的杂书,聊斋等,文言文都能学的大差不差。现在的小孩没这个环境,都是看抖音,动画片
  • d
    dickhunt
    秦朝竹板,一条竖着最多写写八个字最合适

    所以 大都不超过八个字

    赳赳老秦 共赴国难
    飓风过岗 伏草惟存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 p
    ps5845203344
    回复1#R.R


    节约介质呗,就像网速慢是你看低码率在线视频一样。古代要是有数码存储和输入技术,老子的道德经能写成道德经阐述三十万字。
  • 逛荡
    三国算是半文言,水浒白话文了。都容易懂。
    聊斋算是文言文,虽然不艰深,但没点基础还是挺累的。 你很厉害。「慎独」
  • l
    lumi
    回复5#似知疑

    长知识了!
  • s
    swf
    一张折合现在不到一块钱,按a4尺寸来算就是不到一毛钱,贵吗
  • j
    jn13lh
    回复17#wenxisyt

    你说的这个是结果或者说后果。
  • z
    zw555666
    回复23#swf

    这还不贵?
  • s
    swf
    写白话绝对绰绰有余,所以明清就有白话小说了?说书艺人也可以抄写下来复制流传,也就是话本
  • l
    leelrs
    方言算什么文
  • j
    jn13lh
    回复23#swf

    不知道你是按什么方式折合的。按你这个折合方式。人均收入和中位数收入又是多少。
  • 大黄鸭
    同意三楼
    西方拉丁语死了n年,但一直活到中世纪,作为“雅言”,文化和宗教地位无出其右,多少可类比。古时中日韩文化人说话不见得能听懂,但笔谈没问题
  • s
    shen11050
    说写分离,其实挺好的。不会因为不同发音而影响阅读
  • g
    guoqz
    学校当然教呀,我娃最近指定课外读物是《儒林外史》。上课要考试的。
  • w
    wenxisyt
    相辅相成,古代科考一方面是选拔人才,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文言的流行与发展。
  • t
    tiret
    书面语与口语存在较大差别,这是几大发达古文明的共同特点。非常值得研究。

    这种差别在古代社会实际扮演着一个门槛的功能,因此成为形形色色的社会筛选的工具。一个人,能够拥有读写能力,那么他的智商与勤奋度肯定不会低。

    白话文的上位*降低了上述门槛,但对粤语区、客语区、闽南语区的老一辈人民依然是门槛,所以我对能说一口流利普通话的老年广东人客家人闽南人总是另眼相看的,因为我相信他们一定是很聪明很勤奋的。

    随着音视媒体的普及,现在普通话对各语区的年轻一代都不算难题了,但外语至少在目前依然可以发挥筛选功能,未来也难讲。
  • b
    beck917
    回复6#admin

    哈哈,这么说这是一种压缩算法
  • R
    Rorysky
    回复5#似知疑
    真的假的 只有穿越验证了 iOS fly ~
  • k
    kevinloo
    古时候说写分离是统治阶级剥夺老百姓读书权利的方式。
  • w
    wwwEagle
    你太谦虚了,历史上所有汉语竹简能写的字都不如现在一手机能存的...
  • t
    tiret
    刻意剥夺也谈不上,毕竟几大古文明都没有采取系统性的措施去禁止底层人民念书认字,相反它们的社会文化氛围都是表彰那些爱学习的人的。

    中国古代也是对贫寒子弟读书做官大加宣扬的。
  • j
    jn13lh
    回复33#tiret

    扮演门槛也是结果呀。

    实际上书面语用文言的原因非常简单。跟现在推广普通话差不多。一般认为文言是先秦口语发展而来的。它扮演的角色只是沟通工具。没有这个东西。中国这么大。天南海北的人坐在一起。根本无法有效沟通。无法有效沟通还怎么行政。?所以取士。写公文。当然只能用文言。否则写的东西大家都看不懂。还咋办事。

    那些硬把它带来的后果当做它诞生或流行的原因的说法。都非常扯淡。
  • 胖菜鸟
  • g
    gamedog
    回复6#admin
    能当现在杂志五页就不错了 iOS fly ~
  • 烂人村村民
    回复13#swf

    固定下来成传统就不好改。香港六七年代还只用文言文发公告,后来才改用白话文。
  • 功夫小狗
    吴粤方言中很多古汉语的词汇
  • 藤五
    文言不一致 iOS fly ~
  • w
    wooda
    我小学就琢磨明白了:宁抄十遍古诗,不誊一篇散文
  • s
    swf
    新文化运动先驱朱元璋不就有白话圣旨了吗,扯这些意思不大,关键就是说明这是个技术问题。。。早年间别说写字,就是擦屁股的纸都不见得人人用得起
  • 问个问题:感觉这些词上古音读出来跟现在的口语差不多,还比较好读,为啥现在会发那么别扭的读音?比如:逝者如斯吧,读着就比逝者如斯夫痛快。那为啥夫这个音从pa变成了fu?
  • v
    viaj
    回复5#似知疑

    古代发音是如何传承的?如无传承,如何考证的?可信度如何?
    以前网上听过古音诵读古诗,甚至周朝的战争动员令。不知道可信度几何?HiPDA·NG
  • 玛丽隔壁的老王
    哦哦,还以为古代人就那么说话呢
    感谢新文化运动,说啥写啥多好。
  • 似知疑
    一些变化是可以综合汉语各种方言和周边语言的汉语借词来推断的,而且历史音变本身也有一定的规律性。
    就像“夫”其实就是“吧”,“父”其实就是“爸”。上古表/pa/音的很多字在现代标准汉语发音变到了现在的音,但在其他语言中变化程度不一样,如“釜山”在韩语中现在发音的拉丁表记是“Pusan/Busan”,而p和f声、a和u韵的转变是各个语言里都能观察到的事情。
    从普通人的角度单纯看fū/ba、fù/bà感觉完全不一样,但其实里面的变化规律是非常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