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一中有个大神跳楼了,希望杯金奖经常有。”
高三有一天升旗,同学和我说某个中学有人跳楼,也是捂住不让媒体报道,只是在同学圈传播。
然后我说,我也死过一次。
今天认真看了自杀帖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家长视角、成年人视角的回复。
十年前,我也初中。而在初中,我就开始为我下一代准备书籍,自己也不断学习沟通技巧。
【因为我知道:沟通,是疏导中二少年、青春期少年问题的最重要方法。】
不论承担“沟通”这个功能的角色是谁,只要有一个“存在”沟通,他们绝对不会选择极端方式结束生命。我就曾是他们。
————————
承担沟通这个功能的存在,
可以是教师
可以是父母
可以是书本
可以是虚拟人物(游戏、二次元)
【更可以是“其他人很难、甚至无法理解的东西”】
————————
父母、教师怎么去沟通,这个是很大的话题。
但【上心】和【时间】是必须的。
对孩子上不上心,孩子是可以感受得到的。
时间就更不用说了,这个是可以量化的。
————————
以上2点,如果都做不到,孩子就会自己去寻找倾诉、寻找寄托、寻找“可以和我说话”的存在。
这里,最关键需要做好【引导】。
我很不幸,我就是这一类。
但我也很走运,因为几乎每个学习时期,都有好老师指引我如何前行。这就是一种引导。
我看书写字,就是一种自我疏导,寻求安宁,平稳度过了最为躁动的青少年时期。
5年级语文老师叫我写日记,这习惯保持至今,可以说受益终生。
大学在图书馆看到一本书,当场就嚎啕大哭了。因为遇到了可以促膝长谈的人,虽然斯人已逝。
有时候我们看起来很傻的东西,在孩子心中其实弥足珍贵。
与其抱怨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苦,不如引导他们了解自己。
环境会影响人。
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做出一些改变。至于难度有多大,不同人不一样。做出改变,从来就没有容易的,只有“觉得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