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报纸上看到的一篇东西,为什么网上查出来是08年6月的..........
钟南山:吸烟者少了 肺癌却多了
珠三角大气污染防治论坛举行,专家认为治霾需二三十年日期:[ 2008年6月13日 ] 版次:[ AA04 ] 版名:[ 速览 ] 稿源:[南方都市报] “50岁以上的人,哪怕没有肺部疾病,(手术)开出的肺都是黑黑的,如果是红红嫩嫩的那肯定不是广州人。” ———昨日,省环保局主办的珠三角大气污染防治高峰论坛上,钟南山一语点出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本报讯 “近年来珠三角地区灰霾污染日益严重。臭氧污染、颗粒物细粒子污染、光化学烟雾污染等新的空气污染问题已经出现。”面对珠三角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形势,副省长林木声有感而发。 昨日,由广东省环保局主办的珠三角大气污染防治高峰论坛在广州举行。七位国内顶尖大气污染研究专家聚会羊城,为珠三角空气把脉。在上午三位院士的发言中,大家不约而同谈到了现行API监测指标的落后。唐孝炎院士直言臭氧、细颗粒已成珠三角主要污染物。钟南山院士表示,大气污染对人体的直接影响已经慢慢显现出来。 2007年广东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显示,酸雨污染已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环境的主要威胁之一。珠三角灰霾问题市民反映强烈。近年来,珠三角地区灰霾年日数均超过100天,灰霾污染日益严重。此外,臭氧污染、颗粒物细粒子污染、光化学烟雾污染等新的空气污染问题已经出现。林木声说,加强珠三角大气污染防治,切实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呼吸新鲜的空气,是群众的美好心愿,也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然而,未来治理之路尤显艰难。吴兑称,西方发达国家治理空气污染显出成效大概用了四五十年的时间,而对珠三角来说,这个过程至少要二三十年。 50岁以上接诊者肺都是黑的 “50岁以上的(广州)人哪怕没有肺部疾病,手术开出的肺都是黑黑的,如果是红红嫩嫩那肯定不是广州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研所所长钟南山 作为知名的呼吸道疾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更关心空气污染与健康的关系。钟南山直言,他在接诊过程中发现,50岁以上的(广州)人哪怕没有肺部疾病,手术开出的肺都是黑黑的,“如果是红红嫩嫩的那肯定不是广州人。”一番话引来现场一阵笑声。 空气污染引发急性中毒 钟南山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PM5以下的细粒子对人体影响最大,PM10是可吸入颗粒物,主要进入呼吸道、咽、鼻部;PM5以下的细粒子能进入支气管,而PM1以下的则可进入肺泡。而很多病都是发生在气管。 钟南山说,空气污染不仅能引发急性中毒,还会引发慢性炎症,比如支气管炎、肺气肿、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发作。优秀运动员常常是哮喘病患者,特别是一些骑车、长跑、游泳者,因为剧烈运动会引发肺部强烈收缩。澳大利亚运动员中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占到29%.由于臭氧早晚浓度比白天要低很多,他建议广州开亚运会时像自行车、长跑一类的项目尽量放到早上六点到九点。 肺癌广州发病率最高 最让人担心的莫过于脏空气的致癌作用,多环芳烃类、二恶英、细颗粒都是潜在致癌物。颗粒物会诱发皮肤癌,而多环芳烃类具有较高的致肺癌活性。统计显示,多环芳烃类浓度每增加一倍,癌症发病率就会增加3.3倍。 肺癌成为广州常见病,在南海、广州、珠海、香港、澳门的对比研究中,广州发病率是最高的,上世纪90年代还是27.5例/10万人,现在已经增加了一倍。全国也是如此,肺癌占到恶性肿瘤的33.1%,已经代替肝癌成为我国首位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相关研究表明,吸烟者数量在逐年下降,为何肺癌在过去30年却上升了46.5%?他认为,这与大气质量恶化是不无关联。
http://epaper.nddaily.com/A/html/2008-06/13/content_491598.htm■院士视点
臭氧成为珠三角首要污染物 日期:[ 2008年6月13日 ] 版次:[ AA08 ] 版名:[ 城事 ] 稿源:[南方都市报] “导致珠三角空气质量衰退的主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有效控制臭氧和细颗粒物的生成已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唐孝炎 昨日的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唐孝炎表示,导致珠三角空气质量衰退的主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臭氧(O3),而臭氧则是首要污染物。 据了解,现在国家监测城市空气主要是三个指标:大气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可是在专家看来,这三个指标根本已经无法真实反映大气的污染情况。这也是为什么说空气质量优良,老百姓直观感受却差异很大的原因。 唐孝炎不无忧虑地表示,珠三角在老的燃煤污染问题尚未解决、新的机动车污染接踵而至的状况下,大量污染源集中在城市群和城乡复合带,污染物通过大气转化和在城市间输送而形成了典型的大气复合污染。 多年监测结果显示,珠三角除个别监测站二氧化硫(SO2)超标频率较高外,导致其空气质量衰退的主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臭氧(O3)。整个珠江三角洲区域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南部臭氧污染更加突出,已经成为该区域的首要大气污染物。 那么,臭氧是怎么生成的呢?唐院士说,臭氧是通过直接排入大气中的一次污染物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在阳光下经光化学反应生成。同时,也生成了其他氧化性物质和二次颗粒物(细粒子和超细粒子),其混合物被称为光化学烟雾。臭氧是光化学烟雾的代表性物质,其氧化性极强。短暂暴露于臭氧,可引起咳嗽,喉部干燥,胸痛,黏膜分泌增加,疲乏,恶心等。严重暴露于臭氧中将影响呼吸道结构,明显损伤肺功能,引起炎症。 唐院士称,控制大气臭氧需要控制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排放。目前,我国没有重视对氮氧化物的控制,而对挥发性有机物的控制就更加有限。机动车的排放是挥发性有机物的主要来源之一,此外,挥发性有机物还有很多来源,如燃料燃烧、化工工业、油气蒸发、涂料,餐饮等,都是不可忽视的来源。她认为,有效控制臭氧和细颗粒物的生成已成为当务之急。■专家答疑为何灰霾感受比发布严重 问:为何官方发布的灰霾程度与公众感受不一样? 张远航:目前环保部门对空气往往只检测到了PM10,而没检测到颗粒物指标。而大气中影响空气透明度的,恰恰主要就是颗粒物。在目前情况下,环保部门对大气颗粒物的检测,通常都是在湿度30%—40%的情形下进行检测的,这时候很多挥发性物质都走掉了,而公众对大气灰霾比较敏感,多是在大气湿度为80%-90%之间的时候。 通过实验模型计算可以发现,大气湿度为90%的情形下,颗粒物含量要比30%湿度时增加115%,“这就是为什么环保部门的监测结果,总是与普通市民的感受相距甚远的原因所在”,张远航称。 脱硫不能只抢一个鱼头 问:为何SO2逐年下降,酸雨却上升? 吴兑:国际上脱硫,无论是采取半干法,还是减法,其后都在脱梳后,制作碳粉产品,或者做碳固定处理,像是一条完整的鱼,而我国的脱硫处理,则只有“鱼头”,企业脱完硫,就直接排放CO2到空气中。 SO2污染属于区域性污染,CO2污染则属于全球性污染,怎么能以解决区域污染去制造更重的全球污染呢?支持脱硫,但一定要完整脱硫,要加强后期碳固定等措施的采用。广东大型电厂脱硫后排放的CO2,已达到正常燃烧煤排放量的1/10,相当于脱硫10万吨,产生7000吨的CO2,“这个量相当大”。“脱硫是一整套程序,不能只抢一个鱼头”。 尾气防治为何事倍功半 问:许多大城市都在致力于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但大家普遍反映总是事倍功半,究竟应该如何进行呢? 唐孝炎:我国虽已废除含铅油,但汽油品中含烃等物质量却比其他国家高,近年来,我国在油的生产中采用最新技术,已基本可达到国4标准。在能源方面,我国还提倡使用混合动力车,用电力等替代部分汽油,从而减少废气排放量,我们对美国环境问题进行研究时发现,美国已经开始使用氢燃料,几乎可以实现零污染。 珠三角地区应如何治污 问:大气污染越来越呈现出区域性,珠三角地区应如何治理呢? 陈光荣(省环保局副局长):省环保局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立法,我们之前已制定了《广东省机动车排气防治污染条例》,今年准备制定《珠江三角洲大气污染防治办法》,目前《办法》已经起草完毕;二是对机动车、生产企业等主要污染物进行治理,严格执行油品质量和标准,对机动车进行管理,强化脱硫技术,从而控制排气污染;三是建立珠江三角洲大气联防联治机制,九市统一部署、统一规划,并与港澳共建绿色优质生活圈,将大气保护纳入重点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