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反驳,“你要是觉得不自由,可以滚出去。”?
- 级替四你这不是回答了顶楼么,迁移有切换成本啊。
- handsomeken对啊,这是我一直在说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很多人看不清放不下罢了。总觉得国家民族出生地好像是什么了不得的东西,开始纵然是没有办法选择的,后面总是有办法的,不如着眼可以改变的东西去努力。
本帖最后由 handsomeken 于 2017-7-2 09:42 通过手机版编辑 - handsomeken册那,哈色特我了,我是伐是要了上海混伐下去了?Orz
我要想办法回老家了。 - 兜兜头有糖识字在欧洲是贵族干的事,在中国隋以后科考已经平民化了,识字在中国早就是平民干的事了,如果你连这个都不承认也别说自己是中国人了。
这更反驳了你的中国人奴性论~ - SRADISH从不反驳,想象一下都累
- 猩猩带我去战斗遇到说这种话的你就别理他,你去哪他也管不着啊对吧,然后你还说啥还说啥,该抱怨还抱怨,该tgbxs也别客气,于是说让你去其他地方啦移民啦用脚投票的就该变的跟王小波文章里那个会缝扣子的智障大姐一样,遇到你说什么就跳进来喊用脚投票,还挺好玩的,不信你看德版,活生生的例子啊……
- redpill是啊,所以我就滚了啊
- 兜兜头有糖喷了,你张口就来啊~~
明中叶后,各省直的科考规模在四五千人至数万人之间,平均录取率估计在10%上下。
出自郭培贵《明代科举各级考试的规模及其录取率》
科举平民化不是指全民化,寒门就是指非贵族,在其他国家可是贵族才能读书识字~ - jiangb123大清官方统计不可信,你随便找篇论文就非要更可信了,包屎捷片儿真不愧是特会自渎的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1214/09/13301775_337024941.shtml
另外,大明一朝总共开科八十九次,照你说的应试人数四五千人至数万人,也就40w到90w之间,这还没算重复参加的,真普及真平民啊,包屎捷片儿你还能继续在你的自我世界里自渎么?? - amm哦哟哟 搞了半天你“德国也这样”是靠google的啊
失敬失敬 - 洗地这楼歪了好多哦
- 兜兜头有糖大清20%不可信,日本50%JB片又信了,果然是高分信自己,低分信媒体~这等自黑的逆民族主义也是牛。。
原话是“各省直的科考规模在四五千人至数万人之间,平均录取率估计在10%上下。”
JB片好像漏看了东西啊。。。。
[本帖最后由 兜兜头有糖 于 2017-7-2 15:15 编辑] - 酸性体质一个典型傻逼troll的id发一个那么直的钩的帖,那么多人愿意咬,何必呢
- handsomeken没错,走不走就是在你自己啊。
- handsomeken首先这“德国也一样”不是我的,你得问那些抢着要的主。
也是不容易,这脑筋,原来在你的世界里要么在德国留学工作,要么就是在谷歌百度。真是一如既往的二进制。。。
本帖最后由 handsomeken 于 2017-7-2 16:04 通过手机版编辑 - 白色胖次何不食肉糜?
- 兜兜头有糖个例不能代表众例,穷人家里还年年考?有几家吃的消?状元是殿试的结果,考殿试是需要有贡士的资格,有很多很老的知识分子和当官的去考。这些人本来要么书香世家,要么官宦世家。和我说的乡试是一回事么?
你连这些最基本的概念都没有,JB口里只喜欢骂脏话?
童生也是要考的,考童生的人也不仅仅是会识字就行,这又是两个数字~ - loser7592看了半天果然是个除了抬杠只会抬杠,天天自娱自乐的智障。
- 聋则嗅明XP让我想起个案子,上海某小区二楼业主告一楼业主违建,影响他们二楼,官司当然打赢了,但一楼就是不拆,二楼业主又告物业不作为,物业说拆违钱没着落,要二楼业主出钱,自然不愿意,就这样僵持着,最后物业也烦了,反问二楼业主,明知道一楼有违建,你还买这房子,自找的。
- 兜兜头有糖小说,个例,JB片有脑子也不会搞混,我没有众例,但是依照常理,穷人考不起不会花那么多时间,另外这并不是重点,你从状元脑补出识字率是怎么回事?
根据明朝史书记载,只有通过了县试、府试两场考核的学子才能被称作童生。
童生当然要考,只不过不如考秀才那么难,考秀比考一本难,你自己算算吧~ - 兜兜头有糖这都是JB片你的YY,没有任何证据,一个人当然没法说明问题,你说的人均考5次,纯属YY,没有任何史料,数据证明~
明史·选举志一》:“士子未入学者,通谓之童生。”
这句话的意思是:习举业而未考取秀才的读书人
但需要注明的是,童生并不完全等同于未考上秀才的学子。根据明朝史书记载,只有通过了县试、府试两场考核的学子才能被称作童生,成为童生方有资格参加院试,成绩佼佼者才能成为秀才。
也就是说童生是需要考试才能获得资格~
JB片确实是满场打滚撒泼,范进一个小说中极端形象如何代表明朝的读书人?童生如何不需要考试?
[本帖最后由 兜兜头有糖 于 2017-7-2 21:01 编辑] - 兜兜头有糖童生: 通过乡级考试 考取童生后才有资格到县里去考秀才.
秀才: 通过县级考试 考取秀才后才有资格赴省城考举人,秀才已经可以见官不跪了
但需要注明的是,童生并不完全等同于未考上秀才的学子。根据明朝史书记载,只有通过了县试、府试两场考核的学子才能被称作童生,成为童生方有资格参加院试,成绩佼佼者才能成为秀才。
J8片你百度一句话能推翻以上这些么?你连最起码的常识都不知道啊。。。
是啊,5次是你的猜测,我因为没有数据无法猜测,但我认为你的猜测不靠谱,所以也就是说这个可以打住,你非要我承认你的猜测干嘛?最后重点是这猜测和识字率一点关系都没有。。。
[本帖最后由 兜兜头有糖 于 2017-7-2 21:16 编辑] - 兜兜头有糖你自己看红色那段么,那才是重点,你所谓不需要考的童生应该是清朝的规矩。。
你这有啥抬的,了解明朝最基本的科举状况就知道童生是需要考的。。。
[本帖最后由 兜兜头有糖 于 2017-7-2 21:34 编辑] - 兜兜头有糖这史是張廷玉写的,是个清朝人,清朝的童生确实不用考。。。
他文字里描述的童生的意思也和明朝的童生意思不一样~
还是那句话一句话无法掩盖明朝制度,明朝制度就是这样~~
而我们讨论的是明朝。。 - 兜兜头有糖抱歉,我贴了好几句话,并且有明朝的考试制度贴给你看。。
你发的那个连接,明朝清朝混在一起写的,我也搞不清楚那2,300万是指明朝还是清朝。
因为你的那个链接里有这段话“取得童生资格须经过每三年两次,由县官或知府主持的“县试”或“府试”
看来J8片压根没好好看啊。。。
[本帖最后由 兜兜头有糖 于 2017-7-2 21:58 编辑] - L.G.Y我来围观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