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才从印度孟买出差回来,说说真实的印度--特别是孟买

  • c
    cold
    英国人给印度留下的最大遗产,就是窜连起了整个印度的铁路网系统。
    铁路对印度的运输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至今这个国家内部的运输还极为仰赖这个英国人的遗产。印度有很多河流,但是没有水运。公路对印度来说是阿克琉斯之踵,国家发展的最大制约。
    孟买城南的火车总站,是英国殖民建筑的遗产,叫做维多利亚车站。
    在上孟买车站图之前,我先描述下孟买的地理构造。孟买是由几个半岛组成的港口城市,最大的两个半岛就是孟买市,和Mumbai Navi--现在新孟买城区的所在。这两个半岛像爪子一样伸入阿拉伯海,在南部的爪尖中隔着大海,也就是孟买湾。在北部的爪子根部,几个半岛联在一起,由公路桥相连。
    孟买南部靠阿拉伯海的地方,是当初英国人上岸的地方,也是殖民统治的政治文化中心。现在孟买城市标志之一的印度之门,就是英王当年每次造访印度时靠岸登陆的地方。

    这就是印度之门,孟买的标志。一边是阿拉伯海,一边是孟买城


    孟买的铁路系统从南部的爪尖部位一直延伸到北部的爪根,贯穿孟买城和周边几个半岛。
    这个铁路,分为国家铁路和城铁两部份。国家铁路就是我们观念上的火车,从一个城市开到另一个城市。城铁的作用大致相当于我们的地铁,在市内停的快速交通,每天早高峰把住在北部郊区的上班族运到南部,晚上再把下班的人从南部运回北部的郊区。考虑到孟买城市道路极端的拥堵,开车走一分钟就要堵10分钟,因此坐小火车是在孟买市内最靠谱的交通方式了。

    印度的国家火车票分为7个等级,我们曾有位同仁周末试过第七等级的车票,从孟买到艾荷拉巴德,基本就是扒车顶。我不知道孟买的城铁有几个级别的车票,我只知道最贵的一等票,从我们在的地方到城南区要60卢比,最便宜的那个等级只要4卢比!

    孟买的城铁车厢是开放式的,没有门,很多人半边身子挂在门外,一是为了风凉透气,二是为了好玩(常有年轻人作各种开挂特技),三是为了上下车方便,这里人都是不等停稳就跳车上下的,火车和马路上的公车还有卡车都是如此。


    印度的铁轨,一种神奇的腐朽,枕木都烂了


    火车开动时,很多人也是把身子探在外面


    这火车开得不慢哦,大概时速60到70公里的样子,我们试了一下,这时把半边身子挂在车外,吹着风顶着太阳,确有一种独特的快乐感。


    坐多几次,我们也和当地人一样,跳车上下了。 在印度的中国人不多,都是公派过去的。
    印度的外国人,除了游客,就没几个。我们在印度街头走走,当地人都把我们当珍稀动物一样,不停的拉我们拍照,可见当地的中国人非常少。 这是孟买市中心市容最好的地方,周围都是英国人当年建的教堂和大楼,类似我们上海的外滩。 孟买的房价无上限,全球最昂贵的那个27层楼私宅就在孟买!总体来说孟买的地皮快和纽约差不多了,能在孟买市中心弄个办公室是件很NB的事情!
    一方面是孟买没有规划,第二点来说是这个国家没有任何调控措施。所以这中高房价和低收入联合起来造成两个现象:一是窝居,这点我们中国人很好理解
    第二就是上班族都住在郊区,连服务这些上班族的饭店和商店的也都在郊区,盖因市区实在是地价太高。这些上班族每天中午要吃饭吧,但周围因为没有地皮太贵没有饭店,所以只能打电话给十几公里外自己郊区家附近的餐馆订外卖!
    然后每天中午,颇为壮观的,就有一大群小黑人,每个人扛着几十份外卖,从十几里外的郊区坐火车进城送餐!因为餐具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锡筒,小黑人们等上班族们用餐完毕,再收拾好餐具,驼回十几公里外的郊区餐馆。

    [本帖最后由 cold 于 2014-2-3 11:59 编辑]
  • c
    cold
    主要我实在想不出来有什么更糟糕的了。本来想说县城,但是又怕这说的太过份了,毕竟孟买也有漂亮的地方。 古迹,宗教,小孩,喜欢聊天的人民,还有高素质的上等人。
    如果你和当地的几个上层人是朋友或者生意伙伴,去印度转转那绝对是很舒服的。 有一朋友去印度回来后也说印度人用手 他们的厕所有小水桶的,高级酒店里面是冲水软管,再高级的是带自动洗屁屁的马桶。
    试了一下酒店里的冲水管,水流还挺强的,第一次对着屁屁冲一下很是“刺激”。后来我们用这个卫生间的水管洗衣服了,那么强的水流用来冲皂过水效果很好。 我们也这么想,还提醒了一下印方的人员。但人家真按照那个价钱付了!续房时刷卡我们都看见的!估计是为了撑面子,一个愿宰一个愿挨。
    最后几天我们自己找了家海边的酒店,价钱差不多,但面朝沙滩有游泳池,顿时觉得开始住的酒店太黑了。 是的,我们发现真脏的还不是水,是杯子。我们自己带杯子接路边摊的果汁喝,也没拉过。但有一位用大排档的杯子喝的啤酒,回去就不舒服了。 我等下会说印度的文化差异,就会提到人种问题。印度东南西北各地的人,感觉就不是一个人种。我们刚来孟买时也差异,怎么大街上,包括校园里,都是小黑人小黑妹,没有印度电影里那些俊男美女啊。后来我们去了泰姬酒店参加一次晚宴,天哪,满场都是明星脸的帅哥美女,皮肤白鼻梁挺,眼睛是棕褐色的,更像巴西那里的南美人。女人都是高挑的S曲线,男人都是一米九,和酒店外大街上的各路小黑人们相比,真心不觉得是一个人种呀!在印度要看帅的靓的,就要去高级的社交场合了。一般大街上偶尔碰见花花草草,大概也就是一千人里面才一个的比率吧。
    印度还有一种高层的人种,长相不像普遍的白人,也不像阿拉伯人和其他印度人,也不似我们东亚人,而是特别像佛祖!我们碰到的很多政府官员都是方面大耳,侧面看就是一个佛像脸。






    孟买随处可见睡在地上的狗。这些狗都很瘦,我们想可能是因为印度全民吃素,所以狗也找不到肉吃。没肉吃就没精神,为了节约体力狗儿们平时就趴在地上睡觉


    这应该算是孟买的景观路了吧,甘地大街,两边保留了很多英国殖民时代的建筑。


    南城区是孟买最漂亮的地方了,这里有阳光海滩,连绵的林荫大道,保留了很多英国人时代恢弘的建筑。这些建筑包括了今日的孟买大学,孟买的火车站,还有税务局和法院。
    不过这里的餐馆和摊贩宰客也很厉害。


    孟买最豪华的酒店,泰姬马哈尔酒店的辅楼,遥望阿拉伯海。这个酒店属于TATA集团。在印度,貌似所有和泰姬陵有关的商标,都属于TATA集团。


    这是泰姬酒店的主楼。因为以前在这里发生过针对外国人的恐怖自杀炸弹袭击,所以酒店的安保比较重视。进门要拆开包给保安看。


    孟买路口等红灯时的车距。隔壁的车触手可及


    孟买的一栋住宅楼,下面是商铺。孟买高架上两边都是这样的住宅楼,黑黑旧旧的。我这真不是想黑印度,而是我在孟买见到的平民住宅楼多为此,有些郊区的政府办公楼也是这样的。虽然很破,但是貌似没有修缮的想法,也不刷油漆粉饰一下。据印度同仁说,别看这些楼外观很烂,但是结构用料很好,所以就算墙全烂了钢筋外露了楼也不会塌……
    我想,这恐怕就是印度特色的腐朽,腐而不烂,烂而不塌,因为不塌,所以住在其中和周围的人也没有想过要做维护和修缮。


    这是那座著名的富豪豪宅,有二十多层供这家人住,顶楼有直升机平台。个人感觉,设计真是不好看,既没气势也没美感。不过据说业主平时都在阿联酋,这栋楼现在主要是他400多号佣人在住


    孟买的商业区,是没有规划的。一个专门店旁边就是一个黑而烂的平房,然后隔着过去一个又是专门店,然后又是两座黑屋……此照片拍摄于孟买最好的购物中心Phoenix High Street对面。印度人也很有意思,不许我们拍摄购物中心的照片,害得我们想拍点孟买好的一面的照片都拍不到。


    这是商场内部,我就拍了一张,一个保安就过来表示不许拍照。


    [本帖最后由 cold 于 2014-2-3 12:25 编辑]
  • 爱睡觉的多罗
    mark
  • D
    Darun
    刚看了前几天一部TG上发的咖喱味的福利视频合集,拍摄设备比我们都差远了。印度妹各个黑的可以。。
  • h
    handsomeken
    印度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 l
    lindley007
    看到印度只有直飞上海的航班就拖下来了,这文章是什么年代的事?

    本帖最后由 lindley007 于 2014-2-3 11:18 通过手机版编辑
  • c
    cold
    后面说了,因为是对方邀请的行程,只能选印航。
    文章是2013年的。
  • r
    redpill
    第二:书不同文,语不同音,度量不统一!

    这个大概是印度的致命伤。
  • B
    Benthal
    能给原帖吗
  • l
    lindley007
    哦,感觉有点刻意挑毛病

    比如说国际航班,其实凌晨到是最好的时间,通常大机场都会给凌晨时间排最密集的国际航班,到作者这儿却变成印度特色缺点了。

    本帖最后由 lindley007 于 2014-2-3 11:55 通过手机版编辑
  • j
    jojo99
    mark回头看
  • c
    cold
    虽然挺长,有时间的话不妨把整个帖看完。倾向性肯定有,但是整个文章还是比较客观有趣的。如果只是为黑而黑找优越感的帖子的话,网上太多了,我还懒得转呢。 :D
  • K
    Kiss107
    07年在印度新德里亲眼看到大街上把日光灯管帮在电线杆上当路灯,看到马路上喂牛吃活鸡…
  • o
    olongnet
    这种明显带有歧视眼观的文章都充满了失真和哗众取宠的描写。基本上和台湾人早节目上说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一个味道。
  • z
    zenhigh
    人家土地都是私有的,怎么规划也白搭,去港台的人也抱怨过路窄房破——这不废话嘛,路两旁的房子你敢动?

    交通是乱了一点,但大家心态很好,前车会用灯光提醒你什么时候可以超。
  • c
    cold

    在孟买的饮食,大多数是以上面这张糊糊的形式出现。这糊糊里面可能烧的是肉,也可能是素菜。这印度人对于素菜,没有我们这样清炒的概念,从豆子到花菜,从叶子到根茎,全都切碎煮在糊糊里面。这样的烹饪,对食堂和饭店倒也方便,所谓不同的菜,就是同一个糊糊煮不同的东西,或者同一样东西用不同的糊糊煮。所以开始的时候,我们上菜后会比较气愤,明明我点的是A糊糊,你点的是B糊糊,怎么我两的区别仅在于你比我多个萝卜,而我比你多个花菜呢?!

    很多国内的同胞会把这种糊糊,一眼见到后就统称为咖喱。这算对,也不算对。糊糊是用香料熬制的,咖喱只是香料中的一大类。糊糊也还有其他的味道,比如有的是茴香味,有的偏薄荷味,有的类似我们红烧的汤汁,有的吃起来类似罐头蘑菇汤,有的会加芝士在里面,有的会加香叶在里面。

    我们开始的时候吃糊糊,就和我们喝汤一样,用勺子,瓦出一块咖喱鸡和一勺糊糊,放入口中。我们后来和印方熟悉后,也入乡随俗了,大家都用右手(注意,用右手)抄起裸体饼,把糊糊和鸡肉伴开来,顺便蘸着吃饼。

    而我们在大街上看到老百姓们都是这边右手收完钱,然后就用手指在饭盒里搅伴糊糊,然后开吃……如果有米饭,就是手抓饭。当然,洗手这个过程是忽略不计的……所以在孟买很多吃饭的地方,还会有公益广告,劝诫大家吃饭前要洗手…… 没有,因为在当地人工比机器便宜很多。
    如果我不知道这衣服是这么洗的,我也会交给洗衣工去洗。每天早上都会有小黑人骑摩托来,背着包袱,里面是你前几天送去洗的衣服。打开包袱看,还挺白净挺干净的。小黑人会慢慢帮你把衣服叠好,放进衣橱。
    在印度,人工异常的便宜。有点条件的家庭可能买不起家用电器,但可以差遣一两个小黑人。 年龄有大有小
    都是个头小小的(一米六左右),皮肤黝黑的。
    不知道是不是贱民,不过我在孟买见到的劳动阶级都是这体征。 牛奶出品后要消毒,不然富含牛体内的各种细菌。所以现在不是常闹给奶牛滥用抗生素的事情吗,本意就是为了减少奶牛体内的细菌,提高奶质。但滥用后又出现其他层面的健康原因。 治安原因,那里几次冒出恐怖袭击都是针对高档场所,所以怕我们是拍照踩点吧。







    我们后来还是找到了“以正确方法”吃肉的地方
    印度餐厅烧肉,是用烧烤的方法,把鸡肉和鱼肉做成小块,叫做Tikka


    当然其他吃肉的方法也有,但我们觉得Tikka是最靠谱的了。我们没人每天都会点不一样的Tikka。这个Tikka,翻译成英语,应该是Fillet,菲利小鱼排。这印度菜单,和很多印度街头的英语拼音一样,说的根本就不是英语,而是用英语拼写的印度语。我们经常看到菜单上会有念起来诸如“瓦拉哈塔雅吗母达”的玩意,所以看菜单等于不看,还是得问人。
    用tikka烧鸡肉不好,容易老,但是烧鱼口味很佳。我们吃过再平庸的店,鱼Tikka口感都很嫩,火候上既入了炭火味道又保留了鱼的鲜美。孟买是个海边城市,所以会有各种新鲜的活鱼供应。我们在孟买的主要荤菜就是海鲜,各种鱼和虾。如果各位有机会去孟买,去打听当地做鱼好的店,去吃苏眉鱼。

    最传统的印度饮食叫Thali,就是一个大铁盘子上面盛放了米饭,馕饼,酸奶,香料还有各种糊糊。

    到今天,孟买街头的特价午餐就是Thali的都市进化版,依然包含了米饭,酸奶,馕饼和一两种糊糊,但包装可能是饭盒,小资点的用荷叶。
    在乡村地区和传统的店里,Thali依旧保留着它大铁盘的原貌。
    Thali准备起来颇费时间,所以强调效率的现代餐馆都渐渐放弃了。
    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效率文明,不论取舍哪一样,结果都会有些稍许的遗憾吧。 这要看社会阶层和教育程度了。
    现在中印双方来往的人也不算少了,但是广大民众还处于隔壁邦也没去过的状态。
    比方说
    中层的人会迷惑,他知道长城,但问你中国的首都是上海还是北京呢?
    下层的人知道中国,但概念很模糊
    再下的人,估计连印度的概念都很模糊。

    而最上层的人,会突然问你,明成组朝时为了抵御北元而修的那段长城大概是在什么地方?






    最后说一个印度的甜点,我们称为甜球球,真名叫Gulab Jamun

    这玩意我们第一眼看以为是茶叶蛋,吞入口中后大吃一惊,有些同仁因为口味上翠不及防吐了出来。
    因为这个小球球太甜了!味道就是大白兔奶糖那样加强十倍!
    我现在还不清楚这个小球怎么烹饪的,会这么甜!看原料,像是米糕,放在汤水里面煮。初入口时,有薄荷味,然后瞬间就像一颗富含奶糖的炸弹在嘴里轰开了,一股浓郁的奶甜味充斥了口腔。
    这小球我们开始吃的时候不习惯,太甜了,有些腻,但吃了几口后就觉得欲罢不能了,越吃越想吃。吃完几个后,嘴巴里面满是糖,觉得黏黏的干干的,但口水依然止不住的流。
    大家有兴趣的可在国内的印度餐厅问问有没有这个,然后试试。
  • m
    mlong
    去年看过了。
  • R
    Raven
    我爸去过一次

    回来说给钱也不会再去了
  • c
    chouchou3166
    好贴~
  • f
    flyingpig
    半个月后又要去了,头大!
  • b
    bigwizard
    有点意思

    记得以前还有个中印交换生的
  • k
    killmesoftly
    我看明白了

    印度需要一个类似毛的清道夫

    搞个十年肃反,把扯什么地区、宗教差异的统统扔进恒河

    印度就能好了
  • b
    beareve
    对于这帖的原作者,我只能说三个字:语死早
  • h
    handsomeken
    联合利华就有专门针对印度这种市场的好像叫2美元计划什么的,专门研发小包装低售价的产品,就是看中它巨大的人口基数。
  • j
    jiajia12
    马克
  • r
    riven
    马克回家看
  • y
    yuhui
    MARK
  • 愈液愈美丽
    写的不错,我去过孟买的红灯区,不过开车过的,没敢下去,两边拉皮条的真是疯了一样拍车门
  • r
    rugermini
    我觉得写的不错,哪里语死早了?
  • z
    zo
    没有强制推广通用语,感觉是印度政府的一个巨大失策。。。。
  • 游戏王一
    看见三厢雨燕了
  • t
    tiantianxs
    要不是英国人,印度都不是统一的吧
  • d
    digikey
    不是坟帖?
  • 南方仁
    mark一下
  • x
    x2cyu
    太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