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 6 月 17 日英国北安普敦一家超市的遭遇:该超市宣布特定时段下调鸡肉和牛排价格,立即引发哄抢互殴,局面混乱到甚至需要调动交警——上海人比西方国家有些人的素质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当然,北京人的素质也不含糊。上海第一家易初莲花开张不久,北京五道口一家超市开张,为吸引顾客,卷筒纸每提便宜 2 毛,限购,崇文区一位大妈横穿大半个北京城,可惜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和服务员论理时,一激动就说起了法语。
北京崇文区大妈抢购卫生纸也没什么不好意思,1970 年代,日本也发生过抢购卫生纸的事,而且是误传消息引发。
1973 年 11 月,日本大阪一位成功抢购大批卫生纸的大妈
英国超市哄抢事件后,有评论称“这一场景应该出现在非洲难民营,而不是 21 世纪的英国”,全世界批评家的调子都是一个样。
哄抢一定等于素质低下吗?
如果你留意新闻会发现,无论哪个国家,如果是鸡蛋、矿泉水、卫生纸之类不值钱的东西遭哄抢、偷盗,一定会有批评家跑出来说素质如何;如果是运钞车翻车遭哄抢,或其他贵重物品遭哄抢,则不会有批评家跳出来谈素质。
所以,全世界其实都默认一条基本规则:素质高低不取决于是否哄抢,取决于被哄抢对象的贵贱。
它其实等价于:一个人的素质高低,取决于诱发其哄抢行为的阈值高低。而哄抢阈值的高低取决于一个人的收入。
一车土豆、白菜或廉价水果翻倒在低收入人群面前,很容易引发哄抢,高收入人群显然不会动心,但一车钻石、珠宝或名贵手表不幸翻倒在他们面前,谁也不会当傻子。这就是为什么珠宝、名表、奢侈品的柜台,售货员甚至比顾客还多的缘故。
至于自助餐,其实相当于获得许可的哄抢,只是不准打包带走。所以,吃自助餐的表现,体现的不是素质,而是收入水平。数月前,中国游客泰国自助餐浪费虾的新闻,如果从中国人今天尚不富裕予以理解,无论指责素质,还是为了维护中国人形象强调剧情“大反转”,都属多余。
2009 年 2 月河南淮阳公祭人文始祖太昊伏羲大典,淮阳市民哄抢祭品
刚脱离贫困但尚未富足的人群,或许天然容易对是否“素质”敏感,这当然是好事,因为只有自尊方能纠正匮乏记忆留下的本能。
前两年,我供职的公司组织员工乘某国际著名邮轮公司的邮轮旅行验。邮轮提供的饮食可算相当不错,至少肉食比我见过的多数五星级酒店高出一截,甚至其丰盛程度让多数人缺少足够心理准备,往往吃撑后才发现还有几样更诱人的食物。而同船的几位西方乘客则处之淡然。
作为经常批评中国人的一小撮,我们当然不忘嘲讽中国乘客旅途中不断测试自己胃容量的极限,令人气愤的是,我们同样无法抗拒食物的诱惑,频繁把面前的盘子装满,搞得我们无法理直气壮。
即使时刻不忘捍卫中国形象的人也难免痛苦,有位朋友对着堆得满满的盘子一脸凝重:倒掉,外国人会怎么看我们中国人?不倒,一大堆重口味的奶酪显然比他平时最关心的中美博弈问题更难破局。
当然,多数中国乘客根本没我们那么多愚蠢的矫情,只要发现邻桌端上一盘看上去更诱人的东西,他们会立即端着盘子走向垃圾桶。
行至半途,我们终于忍不住好奇,特意向邮轮餐饮负责人问到一个问题,是否会因为乘客的不同而在食物储备上有所不同,对方相当有经验:如果邮轮上大部分乘客是中国人,食物至少要多准备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