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后炮:SCI神话早该破了:不明觉厉的影响因子游戏是怎么回事?
- 刁德一据教育部网站消息,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对破除论文“SCI至上”提出明确要求。
《意见》强调,要准确理解SCI论文及相关指标,深刻认识论文“SCI至上”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推动高等学校回归学术初心,净化学术风气,优化学术生态。
SCI(科学引文索引)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通过统计大量引文得出期刊的影响因子等量化指标来对期刊进行排名。按目前的国际惯例,一般用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值来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和论文质量。库叔观察到,学术界普遍存在对影响因子的崇拜现象。
其实,关于“影响因子”的神话,早该破了!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学史与科学研究院首任院长江晓原,近日在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和国研院联合举办的系列科技讲座上,详细讲解了“影响因子”游戏。
究竟该如何破除“影响因子崇拜”,不妨系统了解一下影响因子的来龙去脉。本文整理自江晓原教授的讲座报告。 - WbirdSCI 和国际学生比例都是非常好的刷榜工具啊...
- 刁德一还是有很多开放存取刊物确实不收费,而且它也活着,那是因为实际上它就是一个在线发表。所以办一个开放存取刊物其实可以让成本变得非常低。但是,如果看那些开放存取中的“老大”,有种说法是在它们的官网发一篇文章的成本超过1万美元,这是不可能的,除非把什么办公室在纽约曼哈顿大楼的租金什么都算在成本里才行,关于他们到底要多少钱才能发一篇文章,这个事情在Nature上本身就有文章讨论,事实上Nature结论是很明确的:那些办刊的家伙不告诉你实际需要多少钱,所以我也不知道。
有一点是肯定的,只有进SCI的刊物才能收费,而且收费的额度跟影响因子值成正比,影响因子越高收费越高。但是著名“神刊”自己不办开放存取,如果一办“羽毛就脏掉了”,这些“神刊”已经常年在影响因子游戏前20名的神坛上盘踞着了,他们自己不能搞这个东西,但是也不能跟钱过不去,所以他们的办法是什么呢?办子刊,利用子刊来挣钱。
你们要不信现在去看Nature的官网,官网上列着开放存取的子刊有数十种,这里我们以Nature Communication为例,有Nature的光环加持,它的影响因子居然能高到10以上。通常我们统计下来,能收费的开放存取期刊收费区间在1500~5000美元,但是Nature Communication能收5200美元,因为它“高端”,影响因子高。
还有每年发几万篇文章的刊物,它可以比1500美元还便宜点。但是,一个1年发3万篇文章的刊物你能想象吗?《北大学报》一期上有10篇文章,假定北大学报是是月刊,12期下来一年就120篇文章。1年发3万篇文章的刊物还指望它会认真审稿吗?
8
臭名昭著的“掠夺性期刊”
掠夺性期刊就更不像话了,它完全就变成骗钱的东西了。
下面这个例子我要用“臭名昭著”这个词。当年《肿瘤生物学》撤稿107篇中国作者论文事件后,2016年它被施普林格从旗下清除。下一年它又被科睿唯安清除出了SCI,这个时候科睿唯安已经成为影响因子发布者ISI(科学情报研究所)的主人。现在,科睿唯安得到了ISI影响因子业务之后,确实做了一些“打扫卫生”的工作,清理掉了一部分“不像话”的刊物,但是也增加了很多新的刊物,所以现在其刊物有9000份。
掠夺性期刊的主要特征有几条。
首先,不经同意将知名学者列入编委会,甚至伪造编委会名单。
其次,不明码标价,先接受文章再寄收费账单。这种做法在开放存取期刊里很常见,因为几乎没成本,是把一个文章上传到服务器上去也可以叫“发表”。
另外,经常冠以“国际”、“全球”、“世界”等称号,伪造标准刊号、影响因子值等。
最后一条很奇妙:办公地址与汇款地址不符。这些掠夺性刊物办公地址都在高大上的城市,纽约、伦敦、巴黎,等到汇款一看却在不发达国家的某个什么地方,你就几乎可以断定是掠夺性期刊了。 - hsd如果落实到位是好事。
实际中很难。科研水平如何认定呢?大佬专家一言堂?不是更不公平?
学术要出有用的成果很难,一半以上的论文是浪费A4纸没异议吧。 - foxandfox有些学科写论文确实算浪费纸。
- 刁德一当初我们引入影响因子有它的积极作用,因为它作为评价管理的一个工具来说确实管用。但是如果一味地要求在高影响因子刊物上发文章,高影响因子刊物都在国外,我们学者就把自己最好的工作发到他们那上面去,不见得都是好事。因为最好的工作发在那个刊物上,所以那个刊物才更好,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中国自己的科学刊物将永无出头之日之日。
中国人现在办了不少英文刊物,因为你要加入SCI影响因子游戏必须办英文刊物,进SCI的刊物现在有不到200个,其中有一个办得最好的刊物影响因子已经到了17。当然跟前20名“神刊”还没法比,但是考虑到前些年法国人办刊物最好的影响因子只有8,我们能做到17也已经不容易了。
前些年,中国科学院也有人提出过,说我们能不能把我们的某些刊物也办成Nature、 《柳叶刀》那样,结果立刻就遭到否定,说怎么能这样,不严肃,所以这个意见很快就缩回去了。有少数人其实想过,他们也知道Nature弄成今天这个样子有它的技巧,但是你要在这里学,大部分人观念不支持,所以你很难推行。
反过来,中国其实也有刊物尝试做Nature和Science,却出现了“水土不服”。这两个刊物都在上海,一个叫《自然》,一个叫《科学》,这两个杂志都非常悲催,它们被看成是科普刊物,发行量非常小,科学家也看不上它们。真的要做科普,它们也不能像《中国国家地理》那样有很多人喜欢,这两个刊物其实在某种形式上有点像那两个对应的洋刊物,但是它们在这里一直是很边缘化的,说明我们要想搞这样的刊物,还需要观念上的革新。 - zebra97现在提这个事情——————真的不是因为发SCI导致老爷们认为泄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