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全是转载的,有兴趣的可以看看...也算是摄影吧..应该有人会感兴趣吧,何况天文方面的....
小镜子大宇宙---三年摄影心路
拥有一具传奇的复消色差折射天文望远镜(APO),大概是学生时代可望不可及的梦想。三年前重拾天文爱好,第一个想法就是配齐一套APO系统,做个舒舒服服的阳台帮目视派,也想接上数码相机顺便拍星空。三年过去了,器材配置已不可同日而语,我没有成为目视派,却成了彻底的摄影派。一部小APO,不能在目视上给我带来多少启示,却在深空摄影里打开了一个天地
如果说三年前,玩的是家里楼顶,一张观测椅,一杯热咖啡的安逸,那么三年后,玩的是荒山野岭,寒风抖擞,半夜狼嚎的寂寞。没错,一个真正的摄星人,玩的不是安逸,是寂寞。
玩天文摄影,一曰天,一曰地,一曰人。天气要晴朗,无月光(在广东这样的天一年没几个),天气好的时候你要在正确的地点出现(无光害,高海拔,往往在几百公里之外),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器材众多操作环节也不能出错(但总会出错,墨菲定律)。天,地,人,其中一个要素要达到最优,已经不易,可试想三个要素同时达到最优的难度。天文摄影的极致,就是追求这三个小概率事件的更小概率的交集
下面9个主题的深空天体照片,一张照片也许就是一个脚印,记录了几年来天文摄影的心路和心血
谈照片之前,先介绍下我的天文摄影系统基本配置。望远镜是高桥的FSQ-106ED,10.6厘米口径,4片式佩兹伐克结构的复校色差折射镜,相当于一个530mm焦距的镜头,提供了6X7的画幅和优质成像;67画幅对我来说有点浪费,因为我的相机只有135画幅,这是一部黑白芯片的冷冻CCD,Sbig STL-11000M。冷冻CCD比起现在市面上单反相机(如Canon 5DII)的优势在于:一是冷冻后长时间曝光的热噪音得到改善,二是对微弱信号感光能力更强,三是黑白芯片比bayer pattern的彩色芯片提供了更高的解析力,四是可以利用滤镜组合运用某些特定技术(比如L+RGB合成,Ha、OII、SII波段窄带滤镜出图)。FSQ+11000组合提供了一个3.9度X2.7度的视场,3.5角秒每像素的解析力。赤道仪是高桥的EM200。
系统的一个整体印象。摄于09年春天云南红土地之旅,农家旅馆的楼顶

器材的配置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刚开始玩经过一年多的折腾,我才逐渐搞清楚在现有的天空环境下,哪些器材是适合的,如何配置可以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这是一个不断买,不断卖,不断走弯路又不断进步的过程。到了08年6月份,器材定型,形成现在的这套系统。自此,再大口径的望远镜,再精良的器材,不能让我有所动心。因为这时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武器不够精良,而是天气环境不够好、晴天不够多、精力不够用了
星云瀑布
08年7月,冷冻CCD相机开光。在离城市中心不远的近郊,测试窄带滤镜对光害的过滤效果。黑白为Ha波段出图,彩色则为Ha、OIII两个波段合成出图
这个天区位于银河密集的人马座,左上角M20三叶星云,右边区域M8礁湖星云。湖下恰是一个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只是这里的尺可能要改为光年。


北美洲
北美洲星云天区是夏季的银河里的珠宝盒,充满了奇珍异宝,巨大的星云几乎填满了整个区域,黑白的Ha通道突出了星云明暗之间的反差,像悬崖峭壁,像旋风席卷。
Ha通道拍摄于08年7月的一个晚上,意外的晴天和透明度,临时决定杀到100公里外的广东惠东远郊,这次拍摄加上了FSQ配套的减焦镜,让镜子在F3.6工作,同时也获得更大的视场。两个月后上山补拍了SII和OII两组窄带通道。让SII作为红色通道,Ha作为绿色通道,OIII作为蓝色通道,就可以获得类似哈勃望远镜星云图片的效果。这就是窄带的特殊应用,好看是好看,但极其耗时。广东的晴天率让人很难有足够时间拍齐三个窄带通,这张北美之后,我便再也没机会进行三个通道的窄带彩色出图


M45
08年的11月份,一阵强冷空气过境,吹开了云雾和阴霾,带来了持续的晴天和高透明度。坐落于400公里之外的梅州阴那山,1000米的海拔的山顶,让我们突破底层大气的混浊,呼吸到了真正的新鲜空气,一场星空盛宴拉开帷幕
M45,因太多人看过和太多人拍过而已经有点掉价,是容易让人审美疲劳的目标。第一次尝试深空L+RGB合成。一个低光害而高透明度的天空,第一次让我体会到了深空的深。



圣诞树
08年的11月,梅州阴那山。那天山顶风特别大,不得不撤退到半山腰。半山腰有一面湖,整夜作声,令人毛骨悚然。夜深沉时,宇宙就剩下星空,我和湖里的怪兽
这个天区由很多有编号的天体组成,比如左上角的一个小天体叫Hubble’s variable nebula, 中心像锥子的叫Cone Nebula。那些编号名字对我来说不重要,对我来说重要的是照片展示出的整体的美感---一颗巨大的圣诞树(也许下面还有一颗小的),树上悬挂着大大小小的彩球,周围丝带飘动,上空中似乎横跨一道彩虹。世界上还有比他更大的圣诞树么


海鸥
09年1月,阴那山。拍摄时有半弦月光影响,所以只能拍窄带。拍了Ha和OIII两个通道,后期处理时把Ha作为红色通道,OIII作为蓝色通道,Ha和OIII按比例叠合为绿色通道,可以产生接近发射星云本色(偏红)的彩色照片。她的翅膀很迷人。



Omega星团
09年三月份,正当广东笼罩在阴沉的阴霾和连绵细雨之中,我和朋友驱车1800公里到云南红土地,那里的天,是晴朗的天,是解放区的天。
人马座奥米笳(Omega)球状星团,是全天最大的球状星团,也是北半球全天最难观测到的一个天体。对于在北半球偏北的地方,这个星团在地平线以下,终年不可见。
在云南红土地,这个星团的地平角度,大概是15度。


星系群
09年三月份,云南红土地
星系群,就是星系扎堆的地方。这个星系群学名叫马卡良星系链,位于室女座。春季星空,缺乏秋冬季星空的星云的娇艳,缺乏夏季星空的银河的丰满,但它有的是星系,它有的是深度。



玫瑰
09年三月份,云南红土地
在云南的最后两个晚上,狂风肆虐,需要用帐篷临时搭建起一堵防风墙。拍了LRGB四个通道,另拍了几张Ha通道,最后20%的Ha通道混进L通道,提供了更强的反差和更小的星点
这是深空里的一颗奇珍,是从天上摘下的玫瑰


M31
仙女座大星系,这是一个几乎被爱好者拍得最多得深空天体,但这并不意味这是一个好拍的目标。M31本人已经拍过很多次,都不尽人意。10厘米口径的APO,搭配合适的周边器材,在一个好的天空环境下所能达到解析力极限在哪里?每一次拍摄,都会因为一些外部因素(有云,有风,器材故障)让器材不能发挥殆尽,每一次不满足都让我不厌其烦地尝试下一次,为了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这个过程,让我逐渐了解我的系统的特性,让我挖掘出系统原来所不知道的潜能,让我逐渐懂得---名器之所以成为名器,不在乎它本身是什么,而在乎使用者把它用成什么
这张照片集中了两年来几次的拍摄数据,08年9月份拍了16张L通道,09年9月份拍了20张L通道,10月份拍了22张L通道和若干张RGB通道。第一张是全景图,突出了M31外围深度的星际物质。随后几张逐步放大,第三张是100%截图出图,第四张是200%截图出图,可见外围悬臂的星团已被分解出恒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