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从不失灵
- gunbird2薛兆丰
2001年6月18日
翻开萨缪尔森的《经济学》(Economics),里面说市场是会“失灵”的。所谓“失灵”,是指经济学者无法用供求原理来解释的现象。为了挽救供求原理,经济学者就敷衍说市场“失灵”了。
这种事情,天文学上也发生过。当年,科学家推测星体的运动周期,百发百中,可是到了太阳系最远的那颗恒星,就出现了很大误差,怎样都解释不通。于是,各种“补救”学说便应运而生,直到后来终于发现了冥王星,现实与理论的矛盾才消失,那些“补救”学说才被人抛弃。
今天的“市场失灵论”,就是当年情境的翻版。听听经济学者在报章杂志上的评论,或翻开经济学教科书,随处都见得到“市场失灵论”的踪影。但是,那并不是“市场失灵”,而是“解释失灵”。解释者尚未深入了解事情的原委,忽略了某些重要的约束条件,才会觉得现象与经济理论之间出现了冲突。只要解释者对真实世界进行调查,只要他们找到了在起作用的约束条件,那么现实与理论的矛盾就会化解,所谓的“失灵”就会立即消失。
问题在于,了解世事,说来容易,做起来却困难重重。所以,“市场失灵”便往往成了经济学人偷懒的托词。我们来看一些常见的例子吧。
“不完全竞争”的谬误
不少人认为,只有“完全竞争”才是好的,而“不完全竞争”就是坏的。这些人忘记了,“完全竞争”的必要条件之一是“产品都是完全同质的”。那么,难道只有“产品没有差别”才是可取的吗?更重要的是,世界上的产品的确千差万别,这是世界的基本事实,而不是“好不好”、“应该不应该”的问题。有些衣服豪华一点,有些饮料甜一点,有些软件占的空间大一点——世界本来就这样。
反过来想,要是这个世界仅仅存在“完全竞争”,所有的产品不仅一模一样,而且一成不变,那这个世界将是多么枯燥乏味!如果你既希望世界上的产品五花八门,品种多样,又认为“不完全竞争”不可取,认为它导致了“市场失灵”,那么你就是在奢望一个不可能存在的世界,就是在用童话故事来驳斥真实世界。
“外部性”谬误
“市场失灵”论,也常常用来解释“外部性”现象。例如:化工厂生产了有价值的化工产品,同时释放了有毒的废气,损害了邻居们的健康。化工厂虽然在生产和出售化工产品时创造了社会需要的财富,但它对居民的损害并没有计算在内。要是把损害计算在内,那么化工厂可能本应停产。可是,市场往往不能自动达到这个结果,所以说“市场是失灵的”。
这种“外部性”的情况的确非常普遍。人们往公海倾倒废物,方便了自己,却给大自然留下了难以清除的污染;人们驾驶私家车上路,在自己享受了舒适的同时,增加了交通拥挤的程度;高楼大厦建在故宫附近,会破坏游客在故宫内欣赏的景色。
市场失灵了吗?不是。这些常见现象的症结在于:对这些资源的产权进行界定、保护和买卖的费用太高了。公海没有明确的物主,所以才成了公共垃圾场;道路没有明确的物主,就无法以“价高者得”的原则进行分配,所以才出现大塞车;故宫周围的景观没有明确的物主,所以争来争去,也分不清到底是高楼大厦损害了故宫,还是故宫妨碍了高楼大厦。
不过,一旦这些资源——公海、道路、景观——有了明确的物主,一旦有办法降低“界定产权”和“买卖产权”的成本,那么所谓的“外部性”就会立即消失。“外部性”恰恰不是因为市场失灵,而是因为缺乏市场。不是产权失灵,而是产权缺席。
“价格刚性”谬误
所谓“价格刚性”,就是说价格变化不灵活。比如,报贩子照理应该根据每小时顾客的人数,或每张报纸当天报道的火爆程度,调整报纸的价格,从而把手头的报纸刚好卖清,并收取最高的价格。但实际上,报纸的价格是固定不变的。这是所谓报纸价格的“刚性”。
还有,既然人们总是愿意住得更宽敞,那么照理所有的空置房屋都总是可以租出去。但实际上,很多房东宁愿把房子一连丢空几个月,也不愿意降低租金。这是所谓房租价格的“刚性”。
但是,“价格刚性”并不是“市场失灵”。设想一下,要是报贩子随时调价,报纸价格就会变得扑朔迷离,令买卖双方无所适从。所以,为了使价格具有“可预见性”,买卖双方便愿意承担一点随机的得失。一旦把这个因素考虑在内,“价格刚性”就无从谈起,市场就不是失灵,而是有效的了。
工人选择失业,或房东宁愿空置房屋,都是明智之举,那是因为他们不能随时转换工作和赶走房客。他们以为自己不久便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或房客,所以他们选择了继续搜寻和等待。经过一段时间,他们找不到了,于是认命,可是原来找得到的工作和房客已经无影无踪,他们便只好再搜寻、再等待、再屈服。
他们之所以没有立即就业,没有立即把房子租出去,只是因为他们手头的信息不充分,无法作出必胜的抉择,而不是价格具有什么“刚性”,不是市场有什么“失灵”。只要把“信息不完全”的因素考虑在内,那么“价格刚性”也就无从谈起,市场就没有失灵。
……
认为“市场失灵”的人错了。他们之所以犯这个错误,是因为他们缺乏实际的调查,未能查清暗含的约束条件,所以无法解释貌似“无效”的现象为什么是“有效”的。而他们之所以会犯调查不周的错误,有时候是因为他们懒惰,有时候是因为他们活在梦境之中,忘记了真实世界从来都不是“心想事成”的。 - 纵海行舟发重了。。。。。
[本帖最后由 纵海行舟 于 2010-8-8 21:53 编辑] - 纵海行舟市场原教旨主义者你好!
从你转的数篇文章、以及你的言论,无不显示你对市场的痴迷与狂热,但我从你的言语与引述中却能直白地感受到,你压根儿不了解市场。
你口中的市场,全称应该是市场规律,是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经济学是一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你作为一名社会科学爱好者或者是研究者,竟不知社会科学不存在真理?
在经济学研究中,我们探讨最多的是“模型”,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环境选择不同的模型。用单一理论去套用所有活动、现象,压根儿就是对社会科学的亵渎。
此外,市场不完全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因为人是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市场的研究,也是对人的研究,对大众的研究,如果你痴迷于市场,至少请看看社会心理学。先明确不存在完全的理性人,人会被感性驱动,这点是市场不确定性的重要成因之一。并且,你还应该补习一下经济史,真正去了解什么叫做市场失效(这版叫文史春秋,你不谈点历史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如果你对经济学的兴趣仅限于找自己喜欢听的言论来看的话,那就当我啥都没说。你继续自娱自乐。 - gunbird2经济学的前提之一,就是理性人。
你如果不承认理性人,那么经济学的基础就不存在了。
就好比数学第一课要学1+1=2,如果你坚持认为1+1可能等于3,那么后边的数学,根本没法学。:D - woodwalkerposted by wap
经济学的前提是理性人。
这是古典派的前提吧,多看看书,别上了两节课,看了两篇文章就急着下定论,新制度派,行为派早就把这个前提给修正为有限理性了。 - gunbird2既然你提到“有限理性”,说明有非理性的时候,请详细解释,愿闻其详。
- gunbird2薛兆丰在2000年《射不中经济学的箭》一文里,就有详细解释。
人并非总是自私的
关于人的自私,大家最常引用的是亚当·斯密的经典名句:“我们的晚餐,可不是来自屠夫、酿酒商和面包师的仁慈,而是来自他们对自己利益的关注。我们不求助于他们的博爱,而是求助于他们的自利心;我们谈论的决不是我们自己的需要,而是他们的好处。”
的确,斯密是强调自私的,但他并非仅仅看到了自私。斯密也注意了慈善行为。他恰恰在同一段落里写道:“每个人都几乎从不间断地需要同胞的帮助,但要是指望全靠他们的仁慈,那他一定会大失所望。”
毫无疑问,恩惠仁慈在家庭、朋友、社区、阶级之间是普遍存在,甚至举足轻重的,但它无法进一步扩展,成为无数陌生人竞争与协作的纽带。如果不承认慈善的存在,并认识其局限,就无法深刻理解自私。事实上,一个绝对利己的人,与绝对利他的人一样,在社群中都不具备生存的能力。一个人为了自利,就难免要有所利他。
人们往往错误地声称:经济学假定人们的惟一目的是发家致富。绝非如此!经济学原理假定每个人都有着多种多样的目标:威望、权力、友谊、他人的福利、爱情、显赫、自我表现、知识、美貌、闲暇。经济学并没有忽视——更不会否认——支配着人们的动机的,不仅有文化和知性上的目标,而且还有他们对他人福利的关注。
是的,人并非始终是自私的,但经济学的假设并不与此冲突,它只是假定:人们总在设法满足自己多样化的需要,其中包括了关心他人的需要。
人是否理智无关紧要
还有人指出,由于信息的不完备,以及人的智力和情绪上的缺陷,人们往往无法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这经常被作为指责经济学脱离实际的依据。
但这并非经济学的实况。经济学分析的是现实中的人,他们在约束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不仅无需以信息完备为前提,也无需以人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为前提。
例如,在我们购买福利彩票的时候,信息的确是不完备的,我们不知道我们会不会中奖,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作出合理的抉择,毕竟我们都不会倾家荡产来下注。如果明知道自己根本不会中奖还去下注,就并非利益最大化;但在未知结局前,依照自己对中奖可能性的预期适当下注,就是利益最大化。
经济学教科书应该清楚地指出,“合理的”与“称心的”,两者截然不同。现实世界,对于每个个人来说,有“称心”与否之分;但现实世界的本身,并没有“合理”与否之分。现实世界每时每刻都总是“合理”的——尽管对不同个人来说,它未必总是“称心”的。
例如,当我们说自助餐既会导致餐厅老板标价过高,又会导致顾客饮食超量,因而不是合理的时候,我们必定忽略了某些约束条件,例如计算顾客每一口饮食的分量所需的监察成本。一旦把这个成本考虑在内,自助餐形式就必然是合理的,尽管未必人人都喜欢这种方式。
当我们说一个疯子跳楼不是合理的时候,我们必定忽略了某些约束条件,例如他的神经、气质、他所受到刺激等等。只要把这些条件都补上,结果就是合理的,尽管它惨不忍睹。
再比如,零售商的库存、市场上空置的楼宇、待雇的劳动力,以及备用的餐具和灭火器,我们不能把它们都看成是浪费。毕竟,未来的供需是波动的、不确定的,只要把这一点考虑在内,它们可能就是合理闲置,而并非浪费。
是的,人们往往不是理智的,他们接受的信息总是有限的,但经济学的主旨,正是研究人们在约束条件下的行为方式。所以,人的冲动和无知,不仅丝毫没有影响经济学的进展,而且恰恰是经济学的注意力和成果所在。
[本帖最后由 gunbird2 于 2010-8-9 12:23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