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各地习惯习俗不一样,北京不像南方,在家做饭的比例高,南方很多地方外面吃饭比例频率都比较高,这是培育餐饮的基础。而且北方人习惯正餐吃饱,小吃本来就是退而求其次的东西,作那么精致的东西价格搞了没市场。其次北京外来人口将近800万,很多餐饮其实是照着他们口味做的,北京人只是跟随者,特别是一些写字楼和外来人口比较聚集的地方。这种规模的大都市说是荒漠本身就是笑话,起码品种口味是很全的,你能说这些地方口味不满意都赖北京本地么?另外北京的经营环境不利于小规模餐饮,甚至是在打压,现在餐饮就是两层皮,不好吃的未必不能生存,好吃的不一定活得下去,你觉得不好吃但有很多人吃,这样他们才能生存,现在很多连锁店占据了越来越大的份额,都搞中央厨房配送,这种做法降低了成本,但东西就变得面目全非,你不吃又不行,没得选。像南方,日本,东南亚那种几平米开个店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只能做一些适合流动人口消费水平的大路货,根本没有机会讲究口味什么的,很多这种店铺北京人基本也不怎么吃。还有就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更讲究卫生健康,而不是单纯解馋,很多餐饮种类会尽可能避免在外面吃,比如熟食,肉类,肉馅,或者宁可口味差一些也要去大一些的店吃。
总结下来其实北京餐饮是那么几类,针对不同人群需求去满足,比如价格很多街边店就是追求便宜,聚餐自己找放心点的口味,高档的四处钻找有意思的东西,再高档的是酒店名店,最高端的自己雇厨子开厨房自己作菜谱作家宴,天南海北都能弄。很多人出去吃东西也是找自己在家不好做的东西,比如原料稀少或者加工费时费力的。现在的餐饮除了凑合吃饱以外已经少了很多实用的功能,更多的就是换花样换口味而已,但凡有时间有点动手能力的还是自己做饭更放心更符合自己口味,外面吃就是那么回事,家里餐桌能保证日常饮食的人都不会对外面吃饭有什么太多期待,这和过去区别很大,评价的角度也是这样,很多时候都是看做法有没有新意而不是什么味道,反正我出去吃饭就是为了省点力,换个口味而已,七八分的就可以了,个人的标准差距也很大,没有办法统一什么标准,口味这东西不换也不行,再好吃的东西也不能总吃,所以很多时候的抱怨并不能太当真了 我滴爱赤裸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