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聚会中,一友人津津乐道地提出,汉字中“出”与“重”坐错了位置,其理由是:“出”字的字形由两座山相叠而成,从会意的角度来看应是“重(zhong)”的意思。而“重”字则由“千”和“里”组成,“千里”意为遥远,自然包含着“出”。乍一听来,论据充足,颇具说服力。但汉字中的“出”与“重”是否真的换错了位置?要侦破此“疑案”,还得从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入手。
关于汉字的起源,我国古代典籍中说法不一,最突出的有结绳记事、河图八卦和仓颉造字三说。近代学者通过对出土器物上的文字图案和刻划符号的考证,汉字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已经达到了基本成熟的阶段,在其后的发展中,先后又经历了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不同形体的演变而趋于稳定。世界上其它地区和民族的古老文字,如埃及的圣书字和苏美尔的楔形文字,都先后消失了,唯独汉字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而且汉字在作为记录语言一种特有手段的同时,很早就有审美功能,由此衍生出我们民族特有的书法、篆刻艺术,这是世界文化的一大奇观。
现在我们仅对“出”、“重”二字的演变作一分析。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大都属象形或会意的符号,“出”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是表示足的行动符号“止”,下部为象征古人穴居的穴形符号,合起来表示脚离开坎穴出去的意思(见图)。古代称铜为金,金文

就是各种青铜器(钟、鼎、盘、彝)上铸或刻的铭文,又叫“钟鼎文”。金文的形体与甲骨文相近,只是形态上稍有变化(见图)。小篆是秦统一后的文字,在形态上又就金文有了变化,但仍未跳出甲骨文的体形结构(见图)。隶书是秦汉时期为了书写方便快捷而出现的一种书体,因行于公府,以便于官狱事务,故名。隶书的“出”讹变得与原义不同,看上去有点象大山上叠小山(见图)。“楷书”由隶进化演变而来,亦称正书、真书,萌芽于汉代。楷书的“出”则更似“两山相叠”,更非原义了。
“重”字的早期文字原是一个身荷重物者的形象(见图)。金文中将重物与人组合一体,又省去人足,并在足下平添一横表示地面(见图)。隶变后的“重”字就有点像“千”、“里”两字的组合了。
研究汉字的学问,汉代称之为“小学”,历来都很受重视,且有着久远传统和完整体系。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载:“上古八岁入学,教之六书”。所谓六书,即是汉字造字方法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条例。人们之所以重视汉字构造和古今形体演变,是因为汉字具有“因形见义”的独特个性,与拼音文字不同。而这对于学习汉语、理解字义和进行正确美观之书写无疑十分重要。至于对今天的书法、篆刻艺术爱好者来说,更是必须具备的一种学识和修养。
说到这里,我想大家一定已找到了“出”与“重”错位疑案的答案。其实我们分析汉字字义,不能单以今天的汉字字形为对象,因为她经历了数千年的进化和演变,大都已失去了原义。再以“出”为例,她是貌似“两山重叠”,并非真以两山相叠,不信你可到“山”的部首里去查查看,是否真能查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