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唱古诗词背诵
- volcano200最近孩子在学比较长的古诗词,比如木兰诗这种。不知道是不是流行,网上有大量用歌曲形式唱出来的古诗词,于是孩子觉得特别好背。唱个几次全背下来了。
是不是古人背诗词也会唱,除了兴致以外,还有助于记忆? iOS fly ~ - chagogo吟唱。词本身在古代也是配曲的吧
- lylyd词曲不分家,本来就是唱的
- giggsye央视有经典咏流传,唱歌很容易记,还可以培养兴趣
- yl323词可以理解为古人的流行歌曲。词曲不分家的。
- guyjoes搞混了,诗是用吟,曲是用唱,有不同的发声、韵律的要求的。古人对于诵吟歌唱四种形式是分得十分清楚的。诵,就是诵读,就如现在正常的读书一般,音节分配平均,起伏不大;而吟是介于念读与唱之间的形式,虽不如唱那样要依据曲调音乐,但是依然有很强的音乐性和情感性,带有韵律和特有的节奏,抑扬顿挫,平长仄短,这个如果看过叶嘉莹先生的诗词讲座,或者是看过前些年那个香港中学生用粤语吟诗的应该就会比较熟悉这种形式了。吟的这种音乐性不是为了便于记忆,而是为了表达情感。
另外,诗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民歌,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分风雅颂,其中风指国风,就是采集自各分封国地区的民歌,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把去民间收集文艺素材称为采风。 - 烂人村村民乐府诗集
- stone7
- PurpleSun
- guyjoes这些都是有专门的研究的,即使在古代,汉语的训诂、声韵、句读等也是属于小学,枯索晦涩,真正专研的人不多,虽然语言随着时间和地域存在很大的流变性,但是依然是有规律的,变必有因,语言如此,音乐也是如此,比如最近很火的郭德纲《探清水河调》的流变探源,本是江苏小调的《无锡景》沿着运河北上流传的过程中就不断被加入本土化特色,到了安徽成了《照花台》,过了通州变成了《探清水河》。
在中国古代的语文教育中吟诵是基础,并且一直都是有传承的,你们有时看电视剧中私塾先生带着一些小孩摇头晃脑,身体摇摆,拿腔拿调,以为是搞笑,其实是部分反映了那时的真实,只是五四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形式是很大的冲击,诗词的那套完整的训练体系几乎都被“淘汰”了,也打断了大部分人通过音乐性一窥中国古代韵文真实面貌的途径。但是依然有少数学者是保留了这种传统的,叶嘉莹先生学自顾随,顾随自己本来就是元曲杂剧研究大家,对于古代韵文的造诣十分深厚;另外一位近现代能够从音乐性入手研究中国古代韵文并且成体系的大师就是龙榆生先生,人家不仅研究词的音乐性,而且还在音乐学院教书,并且将这些结合起来用于现代歌曲的创作,要学词和搞清楚词与音乐之间的发展关系,我最推荐的也是从看龙榆生先生的书开始。 - guyjoes而且吟这种形式也不独是存在于诗歌中,吟是广泛存在于中国古代韵文中的,高雅如四六骈俪,唐诗宋词,狎俗如市井小调,杂戏念白,甚至如果你还能仔细听到一些老北京的叫卖吆喝的话,里面其实也有。
- 张银良回复1#volcano200
有没有编排比较好的歌曲分享下兄弟 iOS fly ~ - bluebear
- stone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