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传染病,我们就不扯气溶胶等未有定论的概念,主传播途径是通过患者的口鼻输出、被感染者的口鼻眼等输入,要戴口罩进行防护这个简单的道理一直以来都是常识,不知道为什么这次突然成了争议的话题了,是客观世界变了,还是人的想法变了?我不知道,但这次,肯定是有什么东西变了。
对于这一文章,我是有很大疑问的,总感觉很多地方不对,没仔细看又说不出来。今天特意花时间仔细分析了一下这篇歪屁股文章。
1.口罩就是防飞沫传播,防吸入和接触飞沫,这是有共识的。但要说飞沫传播几率微乎其微,我很难认同。
手接触飞沫当然频次高,但毕竟是间接传播,少量多次浓度低;而吸入飞沫是人和人之间沟通场景下最直接的传播,由呼吸道到呼吸道,属于短路径高剂量直接传播,发生几率虽低于接触传播,但效率要高得多。况且多人在一起近距离接触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语言沟通啊。既然也要求交谈时保持距离,也就是防止飞沫传染,那为什么不戴上口罩?
2.香港那个视频,是反驳了气溶胶传播的可能,以及医护人员脱卸装备不仔细不正确带来的风险,并没有提直接飞沫传播的风险。
但是,视频里,包括报告人,都戴了口罩。
其实是否通过飞沫以外的空气传播,目前并没有定论,也能找到很多中英文医学论文支持气溶胶或空气传播的。
3.这个病毒的特殊性,谁也不知道自己现在是不是感染者,因为有一定几率、而且不小的几率是没有症状的;为防止危险输出,请戴上口罩。
4.这篇文章偏向很严重。比如:
首先不仅是国外,国内专家肖永红(浙一医院传染病科主任、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发表在柳叶刀上的 comment 也直言不讳的表示没有证据显示健康人戴口罩能避免感染,而病人戴口罩或许能够降低传染风险,这个和下面回答引用的国外机构给出的建议是一致的。
注意用词的逻辑:“没有证据显示......口罩能避免感染.....”“病人戴口罩或许能降低传染风险”这逻辑双重标准玩得太溜了。没有证据就是风险不存在吗?真的没有证据吗,还是只是你没看到或你不愿出示?戴口罩降低输出传染风险这么明显的事,为什么暗示“或许”?当然我也没有证据,但我相信其对面观点的证据也会有很多,只是我们读者很难自己去找而已。这段话很不客观,一张嘴立场就偏得没边了。
5.立场偏得还有很多。只挑对自己有利的角度说,绝口不提不利的角度。比如
频繁摘戴、调整口罩而导致脏手接触面部,会增加感染风险。
这看起来有点道理,实则强词夺理。人一天无意识地触碰口鼻眼等部位不知道多少次,挡都挡不住,那位女发言人一边说手不要摸脸部,一边用嘴舔手指的视频相信大家都看过了。
而且,这篇文章里也强调了这一点,论证手无意识接触面部带来的传染风险,告诉你洗手的重要性。
但是,我们的媒体宣传也提到了,戴了口罩,起码做这种无意识危险操作时口罩会挡一道,大大降低手接触间接传染风险。这一点,为什么作者不说?只说调整口罩会增加感染风险?
6.新家坡那例病房病毒分布检测,很好,但看到说护士的口罩和防护服表面没有病毒,我就有疑问了:
这医护人员进去干什么了?什么都没接触吗?正常工作护理怎么可能全身干净?是不是只进去兜一圈什么都没干的测试?仅论证空气无病毒的结论?很显然,这个测试不是正常的工作状态,如果是正常工作状态的测试结果,医护是不是口罩防护服都不需要了?
医护人员在里面时,病人有没有戴口罩?这一点非常重要,但是我翻看了英文原文,没有提到。
7.以上内容,我的立场也是不客观、完全偏的。我只是想通过上述论述,告诉大家,这篇文章很偏,很不客观。如果说你有100个看似科学实际逻辑不通的理由不要戴口罩,我也有100个理由等着你,比你更有说服力。
最后,关于口罩的使用效率,这一点我是同情也理解的。口罩非日用品,产量很小,现在新冠来了,要成为需求量大10倍100倍以上的日用品,必然会造成严重短缺,并且会抢夺最需要口罩的医院、患者的资源,造成恶劣后果。既然短缺,那就要控制资源高效使用,倡议大家不要戴口罩,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新加坡流出的会议录音很能说明问题:口罩不是没用,是没有。
但是,我们中国人,很幸运地,我们这个国家居然有能力把口罩当日常消费品供给,我们也买得起用得起。口罩能给口鼻到口鼻的传染竖起输入输出的两道屏障,它很管用,请戴上口罩。
我也不争戴口罩是第一有用还是第二有用,那没有意义,也不会有结果。只是我们有口罩用的人,不要被没口罩用的人带了节奏,那才是真的傻。
而且我相信,随着新冠的恐怖切实直接地威胁到每一个人,也随着中国的口罩产能持续提升,这个争论会很快终结,就说现在给一个没口罩的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普通家庭10个口罩,你看他们要还是不要,脑子有坑才不要。而我们自己脱离新冠的恐怖才几天?就敢喊口罩没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