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许并不需要躲避剧透——一个关于剧透无害的研究

  • s
    shirolin
    我既喜欢观赏从头到尾每个细节具体是怎么实现的,也喜欢看反转、看结尾。
    这两个完全不冲突而且可以一周目达成大部分体验。
    同时也增加了开二周目去研究过程细节与结局的映照的动力。

    对于强剧情、强反转的作品,对我来说一但被剧透,除了失忆就再也法获得最完整的体验了。
  • c
    cxn
    用痰盂喝汤也不会死,所以呢
  • c
    cxn
    用痰盂喝汤也不会死,所以呢
  • p
    pgain2004
    尘埃落定不代表看录播的清楚直播内容,看直播不一定是为了无剧透(也可能喜欢共同参与的临场感),“看直播”和“为了不被剧透”和“不喜欢剧透”并不等价。你这种一眼就能看穿的偷换概念……
  • 四季小野
    我又没说这是唯一因素,也没说是等价的。现实中的事当然有很多重因素影响,有主有次罢了。
  • 人形灾害
    不少作品的“无剧透”状态正是作者想提供给读者的最理想体验,强行打破这个还美其名曰给你提供第二种并不逊色的阅读模式,是有多自大?
  • s
    soloviki
    那么,看完蝈蝈第一话剧透你所有后续剧情的话,你会在第几话弃坑呢?

    —— 来自 HUAWEI LYA-AL00, Android 9上的S1Next-鹅版v2.1.2
  • p
    pgain2004
    你现在知道说“是否剧透”不是唯一(主要)影响因素了,那该差异当然不能有效证明“剧透对观看兴趣的损害”,而顶楼好歹正经设置对照组控制了变量,你用明显无效有问题的论证来辩驳对方可能有纰漏但在适用范围内起码比较恰当的研究?
    楼上那位在指出直播优势的同时说的“直播看完了还去看录像干什么”是指不去重复接收相同信息,不看直播也可能被剧透,看了高质量录播也会没兴趣看低质量录播,和“被剧透过所以录播无趣”是部分重叠关系,同样不能等价也不是包含。
  • a
    alann
    楼主以后玩什么游戏或看什么剧在这楼里说下,大伙给pm剧透
  • h
    hshiki
    只A的,只B的,A+B的都有
    不同人倾向不同,以及同一个人面对不同作品的欣赏方式都可能不同

    比如看经典电影,起承转合都很精彩,是不是提前知道结局我不太在乎,看悬疑片,就接受不了剧透
  • L
    Lunamos
    看到有人觉得我(或者本文)给剧透党洗地,我觉得需要解释一下。

    主楼仅提供事实(story)和perspective,LZ的评论已经区分标注出来了。这是一个新(旧)闻、一种见解,一个可能并入知识库的认知,一个可能对一些人有启发的想法,或是一个可以莞尔之后丢掉的玩笑。发帖希望获取和传播一些(自己或他人)固有认知之外的评论,没有宣传鼓吹的意图,大可就事论事,多讨论事实和自我感受,减少一些天生灵敏的阵营之嗅觉带来的攻击、敌意与立场揣测。
  • t
    thez
    出色的作品当然值得反复观摩,就算知道后续发展也不影响我欣赏作品。我最近就在第四次重看银英小说,就算我知道所有角色之后的发展,也不妨碍我依然看得很沉迷很投入很喜欢。
    但问题在于,即便不考虑那种卖点就在反转和诡计的作品,我在没剧透情况下欣赏作品的初体验是独一无二的,就算后面我再看10遍,10遍评价都很高,也不能代替我第一次没剧透的体验。
    我讨厌剧透,从来不是因为剧透会影响我对作品的评价,而是剧透会毁了我不可替代的第一次体验,不管这体验是好是坏,它都是仅此一次,无可挽回的。

    —— 来自 Xiaomi MIX, Android 8.0.0上的S1Next-鹅版v2.1.2
  • 四季小野
    我是没说唯一,但我没说不是主要。你刚才凭空臆断我的理论,现在又凭空给我的理论加上完全出于你主观想法的限制。您爱跟谁抬杠跟谁抬杠去。我只想表达我自己的想法,而不想解释从你嘴里说出来却非要安在我头上的胡扯,谢谢
  • L
    Lunamos
    如果按照主楼文章定义的剧透,“被剧透之后的一周目”和“已经看了一遍之后的二周目”还是不一样的。已经看了一遍的人不仅仅是被剧透了,同时还对作品的方方面面了如指掌,几乎完全失去了立即再体验的兴趣。

    我觉得“剧透的一周目”和“没有被剧透的一周目”能用文中的理论解释为两种不同的体验。文中观点认为,接受前者体验的人对作品的评价更高,可以正相关地认为此人的阅读体验也可能更佳(当然也可能更差,如果否定对作品的评价与阅读体验本身正相关的话)。而后者(没有被剧透的一周目)实际上也失去了前者的体验,二者是不可兼得的。也就是说,不止是没剧透情况下欣赏作品的初体验是独一无二的,如果你有了这种体验,相应的其实失去了“被剧透的情况下一周目欣赏作品的体验。”

    但如果考虑到长线就不同了。因为与“被剧透的情况下一周目欣赏作品的体验。”有所相似的体验是经历过“没剧透情况下欣赏作品”后过一段时间,遗忘了大部分作品细节之后的重读。因此如果对某作品有多次、反复阅读计划的话,前者的可代替性比后者要高。从这个角度出发的话,追求不剧透体验显得更加合理。
  • L
    Lunamos
    风怒风怒
  • p
    pgain2004
    主次是我看漏了,我认错。
    我就是单纯想指出,别人的回复并不是你说的“这就是我说的”,你没看懂他在反驳什么。
    而即使加上主次,你那无法剔除干扰亦不够详细的“证明”也不足以用来驳斥主楼的论证。
  • L
    Lunamos
    认真说来,作者本人是在剧透的情况下进行撰写的,剧透倒是有可能能提供一种作者视角,一个超然镜头。也不能说“提供了第二种体验”就全错。
    如果作者能凭借超凡的节奏设计能力,考虑读者当前情报量给予刚好的刺激和反转计量,当然能提供非凡体验。不过这对作者的功底应该有一定要求。
  • p
    pgain2004
    还要看剧透的详细程度。
    现在的剧透明显不限于简介,那种原作片段的类型,多次累积起来其实也差不多等于阅读/观看一半以上的原作了。该情况下被剧透的1周目和记忆褪色后怀旧的n周目差异可能并不大。
  • 四季小野
    无意论战。彼此明白想表达什么就好。再会
  • p
    pgain2004
    很多作者是从核心idea出发构建主脉络再扩展为作品,要获得作者视角,一般剧透是不够的,被剧透读者的超然只来自先知。撇开最核心想法,作者在填充中间内容的时候需要不断发散再择优,这种规模的思考读者很难赶上,赶上了也因为出发点不同很难吻合,可谓截然不同。
  • H
    HUNIESOULS_1
    被剧透下的一周目体验是怎么个标准呢,如果说只提供客观事实,像“主人公拯救了世界,但途中队友A死亡,B重伤”这样的,只是白白浪费了作者花力气刻画的悲壮氛围,也不会对作品的节奏有多深体会,碰到危机多的作品怕是全程脑中想着“A什么时候死”。
    若提供更进一步的细节,比如“A原来是个混蛋,可经过一路生死与共,被主人公所感动,在最终一战中牺牲自己,给了主人公拯救世界的机会”这种涉及价值判断和更多细节的剧透(举例这种类型片套路当然是很好理解的)。且不说和当下流行的几分钟看完XXX有多大重合,这种经过别人嚼过一遍的剧透,只要价值判断不同甚至更简单的记错了导致细节有出入,对读者的一周目体验都是一种干扰。
    在不能保证剧透纯度和准确度的情况下,这种说法太过空中楼阁了
  • 平昭·南宫司卿
    我反对对什么事物都想站在一个我很恶心的角度上去研究理论的行为
  • h
    hshiki
    话说原本不玩的游戏被别人剧透安利其中一段精彩的桥段后吊胃口去玩,算不算剧透提高体验
  • L
    Lunamos
    所以应该还是看你所提到的剧透质量吧。还是有很多作者是大纲视角的。如果有相匹配的剧透内容,这种能写出(即便是作者也一定会失去,只有读者才配拥有的初体验节奏)水平的作者的视角,我也很想尝试一番,即便做他的读者更幸福一些。
    另外这里大部分人应该都是男性,看本文的话,相关的一些东西应该在主要体现在女性身上。
  • s
    sgvvvv
    能不能被剧透这种还是因人而异吧
    有看到任何一点相关的就觉得被剧透了很难受的 也有看了剧透才能更享受作品的
    和吃东西口味一样得不出确切定论的
    不过就是作为一个完全不惧剧透的人有时会比较难把握到底该说多少的度 讨论的时候有时会比较蛋疼
  • L
    Lunamos
    如果对剧透这件事的定义本身还是比较模糊的话,那就没法结论了。因此安全的策略当然还是避免剧透。并且考虑未来的二次阅读,根据前面的说法也应当避免剧透。只是从中看到了可控剧透提供不同体验从而增加评价的可能,或许能让对剧透过于敏感的人放松一些神经,在被歹人剧透之后,不必太过沮丧。
  • S
    SaaB35
    我有自己一套“自定义蒙太奇”的补番手法。看了第一集后,点后面几集,随手拉拉进度条看看。能看到一些细节画面,但不去了解具体发生了什么。然后再回到正常顺序去补。反而更容易激起补番的动力。


    但是,一些故事,会故意做反转、做伏笔,为了就是让观众在真相大开时被震撼到,如果我开头就知道真相,那伏笔铺垫怎么看都无法引起我的情绪波动了。所以剧透狗死俩户口本没什么问题。
  • q
    qweqweqwe0
    有多少现代小说能超越四大名著、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等等经典?而这些经典显然早就剧透的不能再透了,但经典们仍然是最优秀的小说。所以可知剧透无大影响。不该夸大剧透的影响。
  • 火的意志
    这两个有什么关系吗?看视频比看直播的人少,说明大家不喜欢剧透?
  • 千年的旅人
    经典不怕剧透,对,问题是人类两千年的历史里才多少部经典。一般的作品剧透会导致后面的故事索然无味,
    再次一点的作品看了开头就能猜到后面的展开,剧透后更是会直接让你扔掉。
    打个比方三体的二维打击初见体验无比震撼,而知道这段再去看体验就急剧下降。
    对于优秀的作品剧透确实没到致命的地步,但这不是某些人破坏别人体验的理由。
  • k
    kangkangsama
    虽然剧透能让你一定程度拾起你不会去接触的作品(就是安利,预告片,试玩版这些都算一种剧透)
    被剧透过的一周目也许有些人也能找到其独特的(无剧透一周目和普通二周目没有的)乐趣,
    但是无剧透一周目的乐趣还是他们所不能比拟的。

    不管是安利式剧透还是所谓提升乐趣的剧透
    其实有一个优点都是节省时间
    有了这些剧透方便你知道作品的重点与不容错过的地方
    有时候无剧透一周目的确会错过的需要打二周目的
    而且也更方便你筛选想玩的作品
  • r
    river1981
    我就是看金田一都会先看凶手是谁的那种人
  • z
    ztkong
    。。。我不爱吃虾,因为过去的心理因素产生了生理排斥。。。现在有一篇文章对我说吃虾有一万种好处,你没理由不吃。。。

    就算能让我多活几年我还是不愿意吃啊。。。关你鸟事哈。。。

    感觉可以把小破球moss那句话放这了。。。让人类保持理性是一种奢求。
    能够按照意志来选择是否理性才是人类吧。
  • Z
    Zest
    我觉得会,传颂之物我一开始不感兴趣,被人一顿剧透再看动画后才想玩的

    ----发送自STAGE1 Mobile
  • k
    kxh007458
    那跟剧透有毛线关系,不管是不是已发生的事,想看肯定会在第一时间看,直播不过是把时间缩短到极限而已,而且直播最主要的特点是能和主播水友互动。厌恶剧透到这种地步那电影电视剧拍完了也别看啊,早就尘埃落定了,甚至还有PV,一点意思都没有是吧。
  • h
    hshiki
    我也倾向于无剧透一周目是最佳体验(至少作者这么认为)

    假设作者的文学水平比大部分读者高非常多,如果剧透可以有效提高大部分读者体验的话,为什么作者自己在作品中不提前透露剧透的内容呢?把作品调整到最理想的叙事顺序

    剧透不是100%的故事复述,一般是某个点或者概括简述
    “xxx是凶手!”被剧透体验更佳,那开篇把凶手告诉读者就好了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abcd”被剧透体验更佳,那开篇先简述起承转合,然后细细道来
  • h
    hshiki
    剧透体验更好,也许是因为本来就该写在前面的东西被水平不够高的作者有意或者无意挪到了后面

    高级剧透/安利者通过自己的“再编排”吸引到更多本来不会看的人来看(好像不太对
  • 奥柏伦亲王
    剧透破坏的是受众的初见体验,讨厌剧透的多数是重视初见体验的人,无所谓剧透的一定是不重视初见体验的人……避免向不特定的人进行剧透是礼貌的体现。
  • 发财就手
    对于多数轻改动画来讲,特别是前几本的剧情写的不太吸引人这时剧透就能吸引到人看下去
  • t
    theyoung
    研究发现有些人喜欢榴莲,所以他们当众吃你也不能跑?
  • S
    Sorcerian
    上来就给你一句凶手是xxxx,让你买暴雨的60刀打水漂,你说你驴的无害呢……

    -- 来自 有消息提醒的 Stage1官方 iOS客户端
  • l
    lenin
    我还在余杭客栈的时候 有人跑过来很高兴的说 赵灵儿和林月如都死了,我抬头问了句 是谁?

    ----发送自OPPO PAFM00,Android 8.1.0
  • c
    cortexiv
    给作品打分和自己享受程度还是两回事吧,反过来说提前知道反转的话本来可能是并没有多么难预料的情节因为没有了预料这个过程反而掩盖了缺点

    -- 来自 能搜索的 Stage1官方 iOS客户端